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以唯物主义思想为基础,以文艺现象和社会现象为对象,在近代美学史上建立了真、善、美三者统一的美学观.这是近年来鲁迅研究界较为一致的看法.应该说,这样的阐述,揭示了鲁迅美学思想在内容上的质的规定性,在思想体系的把握上前进了一步.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也不能不指出,它们只是原则的表述了鲁迅美学思想的外在形式,在注意到思想体系的整体同时,对他自己的思想基础,他在美学上的中心思想,还缺乏深入的开掘.确切的说,对鲁迅美学思想内在特征的解释,还不是令人满意的.我们认为,鲁讯是一个有独创性的思想家,在美学及文艺问题上,他有自己的思想基础甚至有他  相似文献   

2.
美学是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与作家的艺术活动有着直接的联系。研究鲁迅的美学思想,对于我们完整地认识鲁迅是十分必要的。本文打算对鲁迅美学思想的源头——早期美学思想试作探讨,对它的基本内容以及存在的矛盾试作分析,以有助于正确地认识早期鲁迅。文艺反映现实生活——“一受二作”说鲁迅诞生于中国封建王朝统治的末期,帝国主义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诸方面的全面侵略,封建专制制度的日益腐败,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烙下了悲愤屈辱的印记;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造成他家庭的破落,势利的世态,浇薄的人心,又给他上了人生哲学  相似文献   

3.
鲁迅没有写过专门的美学著作,可是,散见在各种著作中的美学思想却是丰富的系统的。他不只是谈了一般的美学原理,而且对各种文学艺术样式中的美学问题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这是他留给我们一宗非常宝贵的遗产。对鲁迅博大精深的美学思想进行全面深入研究,个人是力不胜任的,因此笔者准备仅就鲁迅散文的美学观谈谈自己粗浅的学习体会。鲁迅是我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散文家。他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散文著作,而且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和美学体系提出散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史上,鲁迅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极为丰富珍贵的宝藏。在美学上,他虽无专门著述,但在其毕生的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实践活动中,往往结合着艺术问题的具体论述,深刻地阐述了他的美学思想。鲁迅的美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的。本文仅就其前期关于审美与功利关系的美学观点加以初步探讨,以求正于识者。  相似文献   

5.
鲁迅不仅创造了光辉不朽的文学艺术美,同时在他对广泛的文艺问题的杰出论述中,也为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宝贵的美学遗产。本文谨就鲁迅在倡导革命美术运动中所发表的主要论述,对鲁迅的美学思想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思想的发展,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大致以一九二七年为分界线。前期的思想发展还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一八九八年鲁迅在南京水师学堂读书——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以前,这是他学习西方资产阶级文化和科学思想,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形成革命民主主义政治立场的阶段,可以称为早期思想阶段;第二阶段是从  相似文献   

7.
鲁迅先生对中国以及西方的版画艺术有着精到的研究,他的有关版画艺术的论述处处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光辉。文章围绕鲁迅先生的具体论述,从真实美、力之美、动之美等三个方面对鲁迅先生的版面理论作了较全面、充分的分析和评价。  相似文献   

8.
鲁迅文学与左翼文学异同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种文学有一种思想根基。鲁迅文学以他的“立人”思想为根基。鲁迅的“立人”思想有三块基石:一是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二是19世纪末“非物质,重个人”的思潮;鲁迅步入左翼文学阵营,没有改变他的“立人”思想,而是吸纳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特别是普列汉诺夫的文艺理论,这是他的“立人”思想的第三块基石。在此前后,与文艺界进行了两次原则性的论争,存在三大分歧。鲁迅的抗争,使他“总觉得缚了一条铁索”;在近于和“文坛皇帝”、“元帅”、“工头”、“奴隶总管”的决裂中溘然辞世。历史表明,鲁迅文学比左翼文学的思想根基更深厚,美学品位更丰富,更具开放性,更有可供后人借鉴的资源。  相似文献   

9.
狄德罗处在他那个时代一切伟大的理智运动的中心,没有人能够比他更清楚地展望美学思想的发展,他所提出的“美在关系”学说具有极重要的美学史价值。本文把“美在关系”放在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考察,认为“美在关系”是他审美本质理论、审美欣赏理论及审美创作理论的逻辑中介;再把它放在当时欧洲美学的学术背景中考察,提出狄德罗在“美在关系”的基础上发展的美论重新树立了唯物主义在美学上的权威,并代表了美学发展的一般方向  相似文献   

10.
为理清李泽厚的美学思想体系,研究其治学方法及其理论根基,有必要对李泽厚吸收与采纳的各家各派的学说进行一番梳理和分析。分析认为,众多西方先哲和中国古代先贤的美学思想是李泽厚美学的思想根源,但这些思想又都经由李泽厚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进行了成功的嫁接,这就是李泽厚所言的"创造性转换";在接受外来美学的过程中,李泽厚巧妙利用"误读"来满足建构自己理论的需要;借用外国美学时髦的名词术语,"克隆"出自己的美学体系,实现了外来美学理论的中国化,这是李泽厚美学的特色;李泽厚美学在西方哲学和中国本土文化的根基上形成了包括唯物主义历史观美学、积淀说、心理本体论、实用理性、人类学历史本体论、情本体的乐感文化等内容复杂的美学思想体系。  相似文献   

11.
赫尔德与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的美学纲领制定者是赫尔德。他的美学思想主要表现出这样一些特点:历史主义的系统化,强烈的民族意识和人民性,人道精神和浪漫精神。他对于康德美学的批判,他对于美和艺术的研究的唯物主义基调和辩证精神对18世纪德国古典现实主义具有巨大影响,他的浪漫主义美学精神对于德国浪漫派也有重要影响。赫尔德和"狂飚突进"的浪漫主义美学思潮在一系列美学问题上都具有开拓性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杰出的“精神界之战士”。他的一生,是为拯救危亡祖国和争取人民解放而战斗的一生。他在积极探索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命运过程中所形成的哲学、社会学、文艺学、民俗学、美学等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鲁迅的改革思想,体现在上述思想里  相似文献   

13.
鲁迅从来没有发表过有关美学的专题论文,但由其丰富的文学著述中,可以得知他的艺术观或美学思想;而一九三四年,他在回击当时上海所谓批评家对进步文学诬陷诽谤的一篇杂文中,却更全面地揭示了他的美学观点.他说一些批评家,“他们往往用一个一定的圈子向作品上面套,合则好,不合就坏.”并且说:“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  相似文献   

14.
王夫之(1619—1692年)是明清之际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不仅在哲学和史学上有很高的成就,在中国美学史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王夫之的美学思想集中表现在他的诗论中,自谓“十六而学韵语,阅古今人所作诗不下十万。”(《姜斋诗话》卷二)有所点定,有所评论,他在美学上的主要成就是深刻全面地论述了情感在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重要作用,阐明了情、景在艺术构思中的辩证关系,反对否定艺术抒写感情,主张禁欲窒情的道学唯心主义,因而具有一定的启蒙意义。王夫之的美学思想和他的哲学一样,是对宋明道学的批判。本文仅就其诗论中的美学思想,讲两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50年代,李泽厚美学思想雏形来源于黑格尔的“理念”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他将二者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偷梁换柱式的替换和拼接,实现黑格尔“理念”的唯物主义化。实际上,李泽厚一生的哲学美学思想中都有黑格尔“理念”的幽灵存在。1980年代,他为了适应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需要,而将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加以唯物化。李泽厚运用这种学术“嫁接”建立了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李泽厚哲学的起点是工具论哲学,晚期试图运用“情本体”思想颠覆其早年的工具论思想,但是,他终究未能实现自己的学术转型。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诗歌同他的杂文一样,是匕首和投枪。鲜明的政治主题,特殊的社会效应,除了缘于作品的思想因素外,从美学意义上说,鲁迅诗歌融和了清峻刚健的风骨美、朴质炽烈的情感美、精幽致雅的文采美三种重要的审美特征,产生了极高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7.
美学,在近代中国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道理可以用梅林的一句话来加以概括:“我们不能通过美学的途径来达到政治的社会的自由”。其时,思想文化界过去也有不少有志之士,如蔡元培,鲁迅等,曾想在这个领域里为革命寻找思想武器,他们的美学论文在思想文化史上当然保有其价值,然实际的社会效果都不大。继之而起的朱光潜先生他的一些美学著作,虽然在旧中国曾行一时。但是他的美学观从总体看仍然是唯心主义的美论。建国以后,新中国的美学研究,是以批判朱光潜先生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美学思  相似文献   

18.
本文认为,别林斯基美学在哲学理论基础上存在着深刻的内在矛盾,由于思想渊源和民族文化传统的不同影响,别林斯基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始终不能统一,唯心主义历史观和唯物主义反映论这两种对立的哲学原理和原则,贯穿于他美学思想发展的全过程,从而形成其美学理论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  相似文献   

19.
一、从孔乙己的命名,领略鲁迅的“大家风度”鲁迅生前的挚友孙伏园先生曾经说过:“我曾问过鲁迅先生,其中(《呐喊》)哪一篇最好,他说他最喜欢《孔乙己》,所以已经译成了外文。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地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风度。”(《关于鲁迅先生》)这可视为把握本篇美学价值的肯綮。《孔乙己》堪称鲁迅的得意之作;  相似文献   

20.
张横渠(载)是宋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崇高卓越的地位。他是第一次从哲学基本问题上批判佛教唯心主义的人;他提出了完整的唯气哲学,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提到新的理论水平;他继承发扬《易大传》的辩证思维,对于中国古代辩证法哲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的“民胞物与”思想为中国近古时代人道主义思想确立了理论基础;他是中国近古(宋元明清)时代唯物主义传统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