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凉国长公主是睿宗皇帝的第五女,开元十二年去世时她的兄长玄宗皇帝恩诏其墓陪葬桥陵,神道碑敕使当时的大手笔苏颋撰写,并由玄宗皇帝御笔隶书上石。文章考察《凉国长公主碑》在后世的流传情况,认为它是玄宗的隶书目前留存下来最早的最大型纪念物,是大唐盛世文化的软实力在玄宗时代石刻表现的先声。《凉国长公主碑》在后世分别以石刻拓本和文集本的方式流传并产生影响。《文苑英华》收录的碑文文字与拓本歧异,是其为别集本系统的明证。明清以来,金石著作里对《凉国长公主碑》的讨论,集中在公主的名字、卒日、婚嫁等方面。碑刻中失载凉国长公主与薛伯阳的第一次婚姻,反映了唐代公主失去自由的婚姻悲剧。《凉国长公主碑》记载的主体虽然是凉国长公主,但她的人生不是属于她自己,而是属于她的书写者唐玄宗。  相似文献   

2.
马嵬诗辨     
李义山《马嵬二首》,向被视为讽谕玄宗荒淫误国之作。其七律,尤为诸选诗家所喜录。最新出版之《唐诗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仍守此法,并做注云:“原有两首,都讽刺唐玄宗。”由是观之,马嵬诗之旨在讽谕,乃世所公认。 然近读《社会科学战线》(一九七九年第三期),见载有秦似同志《李商隐诗》一文,  相似文献   

3.
杨永康 《学术研究》2013,(1):97-103
《天潢玉牒》是明代官修史书,记载了朱元璋生平重要事迹及后妃所生皇子。《天潢玉牒》今有五个不同的版本。根据绣石书堂抄本、《金声玉振集》本和《国朝典故》本《天潢玉牒》记载,长懿文太子朱标、第二子秦愍王朱樉、第三子晋恭王朱棡为诸母所生,只有第四子燕王朱棣、第五子周王朱橚是高后所生。《纪录汇编》本和《胜朝遗事》本《天潢玉牒》则认为,朱标、朱樉、朱棡、朱棣、朱橚均为高后所出,五子俱是嫡出。通过对两个系统《天潢玉牒》作者及成书时间的考证,可以发现《天潢玉牒》与《明太祖实录》一样,也经过朱棣两次篡改。为了证明自己继位的合法性,朱棣掩盖了自己本是庶出的事实,精心编造出生母是高后的谎言。  相似文献   

4.
古今关于《兵车行》作于天宝年间的各种说法存在很多漏洞.《兵车行》中府兵被征发的这种情况只可能出现在开元二十五(737)年唐王朝征发长征健儿之前.开元二十四(736)年冬,唐玄宗为加强河西守备、报复吐蕃而往河西调遣关中府兵存在着极大的可能性.由唐代科考的时间惯例等证据可以推断出杜甫是在开元二十四年应试的.杜甫在该年应试后...  相似文献   

5.
子夏孔门求学三事考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夏孔门求学事迹,《礼记》、《说苑》、《孔子家语》等多有记述,但说法不一,时间地点不明,真相难辨。究其实,子夏于鲁哀公七年出任卫国行人,车有盖是公务需要;孔子不"借盖"是知其贫无二盖,担心影响其公务。子夏"短于财"而非"吝于财"。子夏丧亲在哀公九年,服丧期间研读《尚书》,为免遭赵简子报复而"使民未有闻焉"。子夏哀公十四年受孔子委派赴洛邑"求周《史记》",过卫遇"读史记者"纠正"亥豕之讹",并非"返魏"。  相似文献   

6.
试论刘知几对史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知几,字子玄,为避玄宗讳,称字子元,唐徐州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生于唐高宗龙朔元年(661),卒于唐玄宗开元九年(721),他生长在一个官僚文士家庭,从小因读《左传》而对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二岁时读完《左传》,随后阅读《史记》、《汉书》、《三国志》等书。他读书,喜欢深入思考,发挥个人见解。他议论史书的得失,颇有与当时高明之士相同的看法。由于他在仕途上不善逢迎权贵,所以一任河南获嘉县主簿,竟十九年未迁官。39岁时,调至长安,任定王府仓曹。42岁时,任唐史馆中的著作郎、佐著作郎、兼修国史,成《唐书》八十卷。从此到他辞世,他的绝大部分时间从事修史。他因为感到唐史馆中存在着一切秉承监修的意旨去写  相似文献   

7.
西周昭王在位年数,史书失载。《帝王世纪》:“昭王在位五十一年”是据刘歆《世经》所加大的鲁公年数而推的,与史实不合。新城新藏在《东洋天文学史研究》中据《晋书·束皙传》:“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的记载,与文王受命七年、武王六年、成王三十七年、康王二十六年,四王合计共七十六年的年数相比较,正差二十四年,于是定昭王在位年数为二十四年。这一加减法所依据的“百年”数字出处不明,且有解说上的伸缩性,故拼凑的这个“二十四年”,实难成立。只有晋太康二年汲郡魏襄王墓出土的《竹书纪年》所记昭王十九年,为秦火前的记录,  相似文献   

8.
关于汉初思想家陆贾、《史记》卷九十七本传,记载他著有《新语》。但《四库提要》疑现本《新语》为后人所作。为此余嘉锡的《辩证》对其疑问点作了解明、结果人们都把《新语》看作陆贾的著述。另外《新语》的注释书以王利器的《新语校注》(新编诸子集成第一辑)最为详细和准确、故本稿用之。  相似文献   

9.
李白《远别离》一诗,有人以为特指唐玄宗入蜀一事(清陈沆《诗比兴笺》);有人以为旨在讽刺唐玄宗被唐肃宗徙于西内一事(明·王世懋《艺圃撷英》,清沈德潜《说诗啐语》)。这两种说法虽有影响,但不可靠。唐玄宗入蜀、唐肃宗即位  相似文献   

10.
《旧唐书·玄宗本纪》载:至德元载六月乙未(十二日)凌晨,唐玄宗自京师延秋门出。“辰时,至咸阳望贤驿置顿”。同书《杨国忠传》也提到“咸阳望贤驿”。但查阅唐史方面的其他典籍,皆与《旧唐书》所记有异。例如,《资治通鑑》卷218云:至德元载六月乙未凌晨,唐玄宗自京师仓惶出幸后,“辰时,至咸阳望贤宫”;胡三省注:“咸阳县,在京城西四十里。望贤宫  相似文献   

11.
闽越国,系百越族群中的一支──闽越人建立的地方政权。闽越虽然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之前,就已是一个实体,有本族的封王和封君。但见诸于历史文献记载的正式立国,则始自汉高祖刘邦五年(公元前202年),是年,汉高祖刘邦封立故越王勾践之后裔无诸为闽越王,王闽中故地。至汉武帝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因东越王金善反汉叛乱。为汉武帝所遣的四路大军平定,徙其民于江淮间,闽越国灭,历时九十二年。文献记载确凿。《史记》、《汉书》均有传。但是对问越国的王位传承和世系,文献记载不详,缺漏很大。后世从未有人作专门考订和研究,有…  相似文献   

12.
1863年3月,皖北根据地陷落,前期捻军最高领袖、大汉盟主张乐行被捕殉难.至于殉难的具体日期,或说23日,或说24日,实际上都是错误的. 据《钦定剿平捻匪方略》卷178记载: “(同治二年二月)初五日(23日)晚间……逆首张落刑(乐行)仅带数人,窜至该寨(宿州),经李勤邦等将张落刑并伊子张(氵喜)及伊义子王宛儿,一并诱擒.”  相似文献   

13.
范祖禹说:“(唐)明皇京国四十余年,自以为太平,有万世之安,而不知祸乱将发于朝暮,由置相非其人也,可不戒哉”。(《唐鉴》卷十《玄宗下》)这种意见,在唐朝就已经有了。唐宪宗问宰相唐玄宗先治而后乱的原因,崔群回答说:“玄宗用姚崇、宋璟、卢怀慎、苏颐、韩休、张九龄则理,用宇文融,李林甫、杨国忠则乱。故用人得失,所系非轻”。由于唐玄宗统治末年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使唐王朝由极盛而突然衰落下去,因此,给人们以极为深刻的印象。而玄宗时期治乱的原因,也就成为历来史论家经常谈到的话题。而他们共同的结论,大多没有离开范祖禹在《唐鉴》上所说的另一句话:“明皇以天下安危寄之一相,而共人如此,安得不倾覆乎。”  相似文献   

14.
李健明 《学术研究》2007,(8):104-109
本文从历代文献对王应麟著述《三字经》的缺失、古今学者对王著《三字经》的质疑与对区适子为作者的提出、地方文献对区适子著述《三字经》的记录、民间族谱、历代《三字经》版本对区适子的记载以及邵晋涵对黎贞撰写《三字经》叙述的分析等方面论证了《三字经》的真正作者为区适子而非王应麟。  相似文献   

15.
1 战国时期赵国迁都邯郸的时间,《史记·赵世家》作赵敬侯元年(前386),称:“赵始都邯郸.”对于这个记载,历代学者并未提了异议,至明代董说撰《七国考》却产生了疑问,他在卷三《赵都邑》邯郸条说:“赵敬侯元年,始都邯郸.……按《史记·六国年表》:周安王之十六年,赵敬侯之元年.烈王之二年,赵成侯之元年.成侯二十二年,魏克邯郸,是年显王之十六年.二十四年,魏归邯郸.若敬侯已都邯郸,魏克其国都而赵不亡,何也?至显王二十二年,公子范袭邯郸,不胜而死,是年肃侯之三年也.意此时赵方都邯郸,盖肃侯徙都,非敬侯也.”  相似文献   

16.
唐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起,唐玄宗在出逃之前,乘月夜登上兴庆宫勤政楼,命梨园子弟唱曲。伶人唱李峤的诗道:“富贵荣华能几时,山川满目泪沾衣。不见祗今汾水上,惟有年年秋雁飞。”玄宗百感交集,凄然泪下,赞叹:“李峤真才子也。”第二年,玄宗在蜀,一次登白卫岭,回首秦川,心潮起伏,不由低吟起这首诗,自语:“李峤真才子也!”(唐·孟棨《本事诗》)。其实,李峤这诗本不是绝句,而是长篇歌行《汾阴行》,全诗长达298字。歌者只将其中28字摘出,使之成  相似文献   

17.
《赤壁怀古》以中西历狱事件为中心写其涉及帝位之争的实质,《交趾怀古》交代了康熙当上皇帝的原因,《钟山怀古》写四子死后被追封为荣亲王,《淮阴怀古》写十一子封王及死亡,《广陵怀古》写有关四子身世的纠纷,《桃叶渡怀古》写纠纷的结局。  相似文献   

18.
析卩     
析卩隋月敏《遗》620有以下两段卜辞:1.辛丑卜,贞,妇好有子?二月。2.辛丑卜,亘贞,王占曰:好其有子,卩。《遗》620是武丁宾组卜辞,亘都是宾组贞人。这两段卜、辞是在同一天卜的。前一条是卜问妇好是否有子,后一条是王的占辞,认为妇好已经有子(即已怀...  相似文献   

19.
唐雯 《中国社会科学》2012,(3):182-204,208
先天二年政变是玄宗最终掌握最高权力的惊险一跃,而这一事件牵涉到玄宗与睿宗父子间激烈的权力争夺,因此唐代史官在国史中对这一事件进行了全面的讳饰。然而以张说所作的郭元振《行状》为切入点,结合相关文献记载,则可展示玄宗与睿宗及太平公主在政变之前激烈的政治较量、七月三日政变当天的整个过程,同时揭示政变后玄宗通过削弱政变功臣郭元振的权柄、最终掌握所有权力的真相。对于这场政变全方位的探索,显示唐代国史的书写通过遮蔽政治事件的关键性细节、重塑参与其中的政治人物,从而使史书记载最终符合其"政治正确"的逻辑。  相似文献   

20.
唐玄宗朝科举管理改革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春,在京师长安举行的进士科考试中,发生了主考官李昂与考生李权相互冲突的事件.事件本身不算重大,但却由此引发了科举管理的改革,管理权限从尚书吏部转移到礼部,在科举制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即对开元二十四年科场事件及相关的改革作一剖析. 关于事件的缘起和经过,《唐摭言》卷1记载得非常生动而具体,并能说明不少问题,故不惮文繁引述于下:“开元二十四年,李昂员外性刚急,不容物,以举人皆饰名求称,摇荡主司,谈毁失实,窃病之而将革焉.集贡士与之约曰:‘文之美恶悉知之矣,考校取舍存乎至公,如有请托于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