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休谟的因果现是其哲学中的重要理论,体现了休谟对人类知识问题的思考.本文从知识论的角度探讨了休谟的因果观.休谟的因果观的实质是对人类知识的确切性提出怀疑.他的哲学体现了对独断的理性精神的否定批判.休谟哲学以经验主义为起点,以怀疑主义为方法,最终以功利主义为归宿.  相似文献   

2.
因果推断理论是休谟整套人性认识论思想的核心内容之一。休谟对因果推断的过程进行了揭示,并指出因果推断是人们在"物象恒常会合"基础上的习惯性联想。而对于因果关系的必然性问题,休谟给予了解释,即必然性观念是人心中的一种主观信念。因此,休谟认为因果推断实质上是一种可然性推断,这也正是人的认知限度和认知过程的张力所在。  相似文献   

3.
无可非议,休谟的因果理论在哲学史上享有盛誉.正如他本人所说:“如果有什么东西可以使作者(指休谟)获得‘有独创性之人’的光荣称号的话,这就是在他的哲学的绝大多数地方都使用了观念的联接原理(也就是因果理论).”(《人性论》)但是休谟关于因果问题到底说了些什么?如何评价其因果理论?对于这些问题,学术界并无一致意见.为此,本文也试图对休谟的因果理论作些诠释与评价.  相似文献   

4.
传统观点认为马克思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改造,是“颠倒”黑格尔“用头立地”的唯心辩证法为“用脚立地”的唯物辩证法。阿尔都塞则认为马克思的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进行结构性“根本改造”的结果。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区别,在于两者的总体观、因果观不同。  相似文献   

5.
阿尔都塞早期围绕着马克思辩证法与黑格尔辩证法的区别问题所展开的与当时各种形式马克思主义阵营的辩论,本质上是一场关于历史问题的理论探讨.黑格尔的辩证法被阿尔都塞界定为表现因果观,而《资本论》以实践形式隐藏着的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是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彻底“改造”,即由表现因果观转向结构因果观或者“多元辩证法”.马克思辩证法区别于以黑格尔辩证法为基础的传统哲学之处在于,它将认识过程中的认识对象与现实对象作了根本性区分,否定了传统哲学所固有的各种“二元对立”模式,从而实现了一场认识论的根本转移,即从同一性到差异性,从“目的论”转向反“目的论”,从历时认识走向共时认识.历史由以往简单的线性脉络走向了复杂的不平衡发展脉络,任何认识都是建立在既与的复杂整体的特殊不平衡结构基础上的.阿尔都塞的不平衡性的结构因果观意在表明各种宏大历史的终结,其对认识过程的祛魅,意义不在于揭露了意识形态本身的虚假性,而在于表明了意识形态与人们复杂的日常生活的合二为一.尽管阿尔都塞对当时各种形式的人道主义潮流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判,但是他并没有完全放弃历史“整体”而遁入虚无,差异或者不平衡性并非绝对性的,正是这种不平衡性构成了整体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6.
在近代 ,休谟对因果概念的批判使科学的哲学如何可能最终成为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在黑格尔看来 ,康德等人之所以未能解决这一问题 ,在于他们坚执主体与客体的对立 ,因而认识永远是主观的。黑格尔指出 ,“问题的关键”在于“实体即主体”。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 ,黑格尔从这样的实体概念出发 ,揭示了科学认识的本质是概念的认识 ,从逻辑和历史两方面证明知识必然是科学体系 ,重建了人们对哲学之为科学的崇高信念  相似文献   

7.
康德对休谟的<人性论>特别是关于广义和狭义因果原理的区分极为熟悉.康德的"经验的第二类比"就是要证明广义和狭义因果原理两者的有效性,而不是国内外学界所普遍认为的那样,仅只是证明广义或者狭义因果原理的有效性、合理性和正当性.对<纯粹理性批判>和<形而上学讲座>的文本分析表明,康德的证明只是初步回答了"休谟的问题",只有在康德哲学的整体中才能完全理解康德如何回答休谟.  相似文献   

8.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9.
一般认为,休谟既然把因果观念看成是人心习惯联想的产物,那么他也就否定了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事实上,休谟通过对因果性问题的考察,意在寻找因果观念产生的基础,以及人心产生因果观念的心理学机制。他既没有否定客观的因果关系的存在,也未否认因果推论在实践中的作用。休谟其实是要对本体问题进行“悬置”,排斥形而上学,认为它非人类的认识能力所为。休谟意在认识论层次上探讨哲学问题。对休谟的误解一般来自对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层次的混淆。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史上,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围绕因果问题曾经进行了并且还会继续进行激烈的斗争。唯心主义哲学否认因果联系的客观性。近代唯心主义者休谟,认为因果联系是人类的一种心理习惯,认为因果联系不是事物间本来存在的,而是人们经常看到两类现象在一起出现时,由于人们的心理倾向就由其中的一个出现必然地想到另一个的出现。康德认为因果联系只是思维本身先验地具有的范畴,是人用来整理杂乱无章的世界的一种先天形式,他认为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是人们把思维规律投射到客观事物上去的结果。马赫则认  相似文献   

11.
通过梳理休谟在《人类理解研究》中得出所谓"休谟问题"的论证过程,可以从问题产生源头分析休谟问题本质。真正首提"休谟的问题"一说法者实为康德。以下仅论述认识论意义上的"休谟问题",其本质即为彻底的经验论内部蕴含的、无可回避的逻辑结局。休谟问题的本质要么是"因果问题",要么是"归纳问题",两者必有一者更为根本。从休谟得出问题的原始论证过程看,休谟问题本质应为因果问题。由于因果关系是人类得到"实际的事情"方面知识的重要依据,休谟试图为因果关系寻找必然性基础。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图对休谟问题的真正含义作出新的解释.作者认为,休谟并没有否定因果关系的客观性;也没有否定人对因果关系的推论;更没有否定人可以将因果知识运用于实践.休谟问题的实质是追问认识的可能性,是要为我们的因果观念寻求一个可靠的、作为印象的根据.这种寻求根据的努力既是哲学区别于具体科学的重要标志;同时也奠定了休谟在哲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在休谟的整个认识论学说中,尽管经由洛克、贝克莱传承下来的经验论是其重要的基础,但他对因果问题的论述却被普遍认为是最有价值的部分。本文认为,虽然休谟大体上是运用经验论来解决因果问题,但在运用中却存在着两种内在的矛盾,亦即关于因果问题的两种表述之间的矛盾,以及经验论中"第一原则"与因果问题表述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4.
因果问题历来是哲学家关注的重要问题。近代辩证法的奠基人康德,正是被休谟的因果性理论打破了独断论的迷梦,才走上进行哲学界哥白尼革命的道路的,对休谟因果难题的解决,使他找到了建立“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出发点,因此探讨康德的因果理论,将有助于我  相似文献   

15.
休谟哲学坚定地贯彻了经验原则与怀疑原则,最为显著的是他立足于习惯、情感、信念等人的自然本性来怀疑理性的权威,探求人的认识能力的限度。习惯在休谟的人性哲学中是一个尤为重要的概念,对于整个休谟认识论思想的构建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从休谟的著作中不难发现,习惯作为人的一种自然本性呈现出感性特性,并且在因果推断中发挥主导作用,从而使因果推断具有可然性而非绝对必然性,这就将感性情感推到了首要地位,凸显了一条感性经验推断路线。  相似文献   

16.
解析了近代唯理主义堕陷为极权主义的逻辑过程 ,阐述了休谟认识论与因果哲学背后的自由主义内涵 ,以及 2 0世纪最重要的自由主义理论与休谟哲学的直接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立足于休谟的基本哲学思想, 论证了休谟问题( 因果问题) 与归纳问题( 归纳方法的合理性问题) 的本质区别, 揭示了归纳问题的实质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对休谟理性观的探讨不能忽视休谟哲学的人性前提,否则我们就难以准确把握休谟式主体理性的特色、要旨及其问题之所在。休谟通过对理性的人性奠基与改造,理性与传统的"本体-神学"脱钩而得以彻底主观化(心理化)和世俗化(工具化)。理性不再染指知觉外的客观或超验领域而仅有知觉世界内的使用权能。在传统形而上学意义上,这样的理性无疑是消极的;但从世俗认知与实践的角度看,休谟的理性却有着积极的启蒙人学价值。人性化的理性也有着它的根本缺陷,后启蒙时代的人性危机无疑拓宽了我们检视休谟理性观的批判视野。  相似文献   

19.
原因通过一定的中介消失在结果中,是原因和结果这对哲学范畴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谈谈原因消失在结果中的客观性,中介性和必然性问题。一“原因会消失在结果中”和“结果在原因中消失”,是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因果观的命题,说的是因果概念的辩证运动。列宁摘录了黑格尔分析这个命题的一段话以后指出:“‘因果关系的运动’实际上——在不同的广度或深度上被抓住、被把握住内部联系的物质运动以及历史运动……”(《哲学笔记》第170页)。可见,列宁并没有否定黑格尔的这个思想。这个命题中的“消失”,不是消灭了、不存在了的意思,而是转移、包含或蕴涵的  相似文献   

20.
西方因果观念的历史演变与规律、必然性、决定论等概念相互缠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休谟对因果的必然性提出了批判;而之后,卡尔纳普从语义学角度来定义因果必然性.目前各种流行的因果理论当中,有两条进路让人眼前一亮:一条是机制进路—以萨尔蒙为开端,另一条是反事实进路—以伍德沃德等为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