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德性是分析和认识道德人格的最为基本的因素,它不但是构成道德人格的不同侧面,而且也从不同的侧面显示并代表道德人格。王船山整个道德人格主要由天健德性、救世德性、忠孝德性、气节德性、义勇德性等构成。这些德性或不同的道德人格侧面对于现代性物欲所引起的危机的解决,对于持有拜权拜金拜物教心态者走出"异化"困境并重建其精神家园,对于官员进行道德他律,对于当代中国文化创新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科学主体因其在科学活动中的所"做"所"为"而成就和规定自身,使其或向"神格"提升,或向"兽格"倒退。然而,科学主体之为人的根本在于成为一个人,并具有"人格"。人格以德性为核心,并一起构成德性人格。科学主体的德性人格在科学活动中生成,并反作用于科学活动,从而使科学主体更"好"并使其活动完成得更"好"。为此,需建构科学主体的德性生态人格以更出色地完成科学活动并实现人之幸福。  相似文献   

3.
王夫之士人格思想突出了士面向现实的人格,但又向超越和理想的方向发展,实现了入凡和超俗的双向合一。王夫之士人格思想的向位凸显了四个方面:政治人格的责任担当精神、自我地位人格的自命平凡精神、道义人格的恪守大义精神、理想人格的超越世俗境界。士人格的实现是在士管理过程中完成的,职业人格以德性人格为导向,政治人格与德性人格实现了合一。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德性的自然所展示的是人性的宽度和广度,那么德性的自由则标示了人性的高度和境界.通过德性的自然与德性的自由两重维度来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德性概念,可揭示其德性概念所蕴涵的人文关切.亚氏的德性概念在肯定人的有限性和环境的具体性的基础上,通过逻各斯与伦理性的道德教化,使德性从自然提升到自由,进而塑造着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5.
李岩 《船山学刊》2008,(4):80-83
荀子之“性恶论”既是一个相对于人的自然状态的事实判断,又是一个关乎人性善恶的价值判断,荀子正是以告子实然主义人性论发端、明确而自觉地站在儒家德性论的传统的立场上批判了孟子那种流于言辞、陷于浮夸的“性善论”的德性论,以“性恶”的人性论为儒家的德性论传统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以欲解性、以恶解欲”,由合于告子的自然之欲求到反于告子的对自然之欲的批判到合于儒家德性论传统的礼乐教化、圣人之礼,都反映出荀子力图在新的高度上重建儒家的德性哲学,并且试图建构与儒家德性理论相匹配的社会政治礼法制度。  相似文献   

6.
王夫之继承了前人的君子人格思想,以"正学与开新"的学术风格凸显君子人格的深刻内涵。王夫之对君子人格的规定体现了德、圣、行、美四层面向,以德性人格、圣人人格、道德实践和内外合一比照君子人格。君子人格思想的四层面向是:德性人格是基层面向,圣人人格是理想面向,道德实践是日用面向,内外合一是审美面向,四个面向的思想体现了内圣外王的学术路线。  相似文献   

7.
方熹  李红专 《学术探索》2013,(1):153-156
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科学性、教育性决定了它的实质在于倡导个体对群体的行为责任和义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内容、本质决定了它的关键在于激发并塑造行为者独立的德性人格。社会个体德性人格的塑造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路径选择,需要我们基于德性的终极性特征来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依托德性的稳定性特征来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借助德性的导向性特征型来塑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因循德性的结构性特征来解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论人的德性     
人的德性是实现科技进步、经济发展和道德进步三位一体的理想状态必不可少的因素。本文通过论述“人的德性是什么”、“人的德性养成”、“人的德性具有生命力”三个问题,说明德性伦理依然具有不可取代的社会作用,从而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以德治国”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儒家伦理思想是德性伦理理论,人格境界理论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内容。这种人格境界的理论在古代中国备受推崇,为中国古代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同样地,儒家的人格境界理论也能够在现代社会为公民道德建设发挥自己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荀子思想中的人如何获得德性的观点明显不是现代比较伦理学的发现模式。他确实提供了一个关于人性的概念,在他的思想构架里,从某种意义上说,"真我"是可能的;但是,他的目标是改变那种本性,而不是进而与它产生联系。荀子一般用"德"指代一个有着很高道德发展等级的人的状态或力量。因此,"德"类似于"尧的行动展现了德性"中的"德性"的含义。荀子不使用术语指代特定的美德,所以"德"不类似于"怜悯是一种德性"中的"德性"的含义。荀子相对的在大多数学习的过程中,对恰当动力关注的缺失,挑战了现代用术语定义为不恰当动力的,对德性伪装的关注。荀子观点的考虑引导我们拓展了获得德性发展模式的构造,也引导我们在理解之后质疑德性伪装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一定的德性基础。从发展角度看,德性发展与演进有独特规律:德性的发展是从低级到高级的演进过程,德性的发展需要文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借鉴;德性发展的根本在于道德建设创新。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遵循德性的发展和演化规律,继承和弘扬中华文明,巩固德性发展的根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把握德性发展的方向;增强文明之间的时话,提高德性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12.
刘进 《船山学刊》2008,(2):140-142
《礼记》论德性人格有体有用,中为体,和为用。中庸是理想人格的实质。中庸即用中,换言之,即止于至善的实践精神的人格化。中是指人格价值实现的完满性,和是中的人伦体现,是人伦关系的两端同达于义的状态。《礼记》之和统摄形而上下:有天地之和、人心之和与人伦之和。和义、和敬、和亲、和顺是和的内在化与人格化。  相似文献   

13.
走向文明的深处 ,始终维系住生存论意义中的德性。生存论体系中的德性本质上是由生产力所连结的人的天性和德性的相互转化。在马克思那里 ,德性存在于自由人格与联合共用体的相互联系之中 ,并因此获得更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儒家德性人格学说对权利人格的僭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儒家德性人格学说对权利人格的僭越郭洪纪周秦以来,儒家创立了一套完整而缜密的德性人格学说。这种源于农业传统的人格观,把德化人生与政治规范巧妙地融为一体,作为儒家思想与小农文明结合的重要标志,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和宗法关系提供重要的伦理纲常的保证。但是,...  相似文献   

15.
社群主义伦理通过批判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的两个命题,即"自我优先于目的"和"(自由或正义)权利优先于德性",确立了"目的优先于自我"和"德性优先于(自由或正义)权利"的原则.社群主义伦理旨在揭示新自由主义权利伦理所存在的内在人格或品德解释力的缺陷,力图以社群的历史传统说明自我人格和德性的生成及发展,希望恢复一种自然的德性生活,即一种人性的、历史的、社群的、社会的道德生活.  相似文献   

16.
中西信用思想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东西方历史发展道路的不同,形成了东西方“信用”概念的一定差异。中国传统德性诚信机理和西方契约性质的互惠信诺机理不同,前者更多建立在人格自律基础之上,守信更多依赖于人格良心;后者更多建立在人们的契约关系及观念之上。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信用创新,应该既着眼于对信用理念内在德性自律引导的挖掘,又要致力于信用的外在制度机制安排和他律强制性规则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提出"修身自强,则名配尧舜"的主张,在伦理史上第一次对德性修养问题作理论上的阐述。学,在荀子看来,要涵养德性,培养人格,就要把所学知识牢记于心,以一种坚定的意志对自己的本性在实践中加以改造,从而化恶为善,形成理想人格;诚,即将"养心""致诚"便可视为培育道德知性——认识、把握道德观念、法则、秩序的客观知性能力与态度;独,是从知性的道德认识、判断、选择角度进行虚一而静的体道实践,以几为机理而实现诚向行的转换以及对于知的德性超越,学、诚、独,体现了道德积靡在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修养境界,与荀子"长迁而不返其初"的知性性格和思维理路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8.
在孔子的“仁”学体系里理解其“勇”德思想,可以清楚看到,他所说的“勇”作为德性的内在构成要素之一,与“仁”、“智”共同构成了孔子理想人格的德性基础。就人的德性境界而言,孔子的“仁”不是一个纯粹外在的目标与追求,而是关乎自己本身、来源于自身本性的一种生存状态。“勇”则是指源于人的道德本性的直觉任情和意志自由、自控。当“仁”展开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道德规范,或是治国平天下的政治伦理思想“,勇”则更为强调道德理性对欲念的抑制,侧重于人的精神层面的坚定的道德信念和德行能力,表现为对刚健与柔顺二者的平衡、把握,也就是合乎中庸之道。同时,孔子也兼顾到社会价值目标对“勇”德的导向性,强调以“义”制“勇”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一儒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为了便于评析,我们首先对儒家的人格理论作一概略的说明。 (一)关于人格的分类儒家的人格分为五个等级类型:①圣人人格;②贤人人格;③君子人格;④节烈人格;⑤小人人格。圣人人格带着一种神圣、神秘的色彩。“圣”的原义是聪明之士。儒家把“圣人”概念发展为人文智慧和德性人格的象征。  相似文献   

20.
"勇"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作为自然德性的勇述说的是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特质以及行为方式,它是道德中立的;在注入"知""义"等内涵后,它才成为一种真正的道德德性;它不仅是一种特定的道德德性或德目,而且是人们由之成就各种道德德性,趋向理想人格的道德意志品质,是道德勇气。"勇"对个体和国家的福祉、个体道德发展,社会道德风气的改善至关重要,在核心德目的确立和德育活动中应得到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