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亚是伊斯兰教苏非派的重要发源地之一,中亚苏非的早期思想是伊斯兰教苏非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伊斯兰教哲学不能不研究苏非主义,而研究苏非主义又不能不涉及到中亚的苏非。然而,尽管学术界对苏非派的哲学论述较多.但对中亚苏非的早期思想却很少有人论及。笔者不揣浅陋,试就这方面的内容作一论述,祈求方家指正。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中亚伊斯兰发展的历史特点、它与西亚伊斯兰运动的关系以及当 代伊斯兰复兴运动三股潮流的发展趋向等方面考察,认为最近中亚南缘伊斯兰活动的某种发 展,可能并非是“瓦哈比”那样的纯宗教问题。  相似文献   

3.
沈琛 《中国藏学》2020,(1):49-59
文章通过对伊斯兰史料与藏汉文史料的梳理,结合青藏高原的考古发现,对吐蕃与中亚的商贸往来进行研究。吐蕃输往中亚的商品主要是麝香,因而这条商路又被称为麝香之路。动物皮毛、盾牌、盔甲、金银器等吐蕃商品也在伊斯兰世界非常知名。中亚输往吐蕃的商品包括金银器、织锦、香料等。吐蕃与中亚贸易路线主要有海上和陆上两条,前者须通过西北印度到达印度洋港口提(?),与海上丝绸之路汇合。陆路经拉达克、大小勃律,经大食之门到达呼罗珊、粟特、阿拉伯。粟特商人、大食商人、犹太商人都曾活跃于麝香之路上。  相似文献   

4.
中亚“苏非主义”的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亚“苏非主义”不仅具有伊斯兰教本身的特点,而且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文章从“苏非主义”的产生、发展和传播入手,对中亚地区“苏非主义”与当地的政治、文化、历史风俗相互渗透、糅合的基本特征做了简要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伊斯兰极端主义是与伊斯兰复兴相伴而生,当伊斯兰复兴思潮与运动在经历了量变到质变的深入发展后,伊斯兰复兴运动过程中出现了某种程度的极端化和狂热化,这一表现使得这种伊斯兰复兴发生了异化,蜕变成了伊斯兰宗教极端主义。本文基于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逻辑关系,对两者分别进行结构理论的剖析,并以独立后的中亚五国为例,总结出伊斯兰复兴和伊斯兰极端主义的表现和特点,并提出了防止和遏制伊斯兰极端主义的对策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亚地处欧亚大陆腹地,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西去绕不过去的枢纽地带。中亚又处于地缘政治的十字路口,目前美国、俄罗斯、欧盟和中国在中亚上演的三国四方"演义",对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影响重大。对于中国来说,一是如何与俄罗斯在中亚地区实现务实深入合作,至关重要;二是如何与中亚地区的人民实现人心相通,亦至关重要;三是还应认识到,由于近30年伊斯兰极端势力的崛起,极端组织一个比一个极端,安全问题将是阻碍丝绸之路经济带通畅最现实的拦路虎。  相似文献   

7.
语言的多样性是目前研究中亚史的最大障碍。十九世纪以来,在活跃的中亚史学界中有显著成就的都是精通多种语言的学者,其中最著名的是已故的伯希和。今年(1979年)在巴黎举行了盛大的学术讨论会以纪念他诞辰一百周年。伯希和广泛地涉猎了最重要的汉文史料,并且运用突厥文、蒙文、藏文、焉耆—龟兹文、梵文、普拉克里特文、波斯文、阿拉伯文、拉丁文等史料,写出了关于伊斯兰化以前的中亚史的大量研究著作,这些辉煌成果至今仍有价值[附记1]。堪与伯希和匹敌的著名的中亚史专家还有俄国的巴托尔德(W·W·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摩尼教在中亚的传播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由于中亚当地原始宗教信仰与琐罗亚斯德教占据着优势地位,摩尼教的传播相对较弱,但要比佛教在中亚的传播要深入得多  相似文献   

9.
中亚回族即东干族,是清末由中国西北地区迁移到中亚地区的一批回民及其后裔。中亚回族中至今流传有很多民间故事和民间谚语等。其民间文学丰富多彩,既保留有中国传统文化的色彩,也具有东干族的民族特征,充分表明了中亚回族人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坚守。  相似文献   

10.
早在公元八世纪,伊斯兰教势力,已在中亚地区取得胜利,表现突出的是倭马亚朝屈底波任呼罗珊总督时期,一直到蒙古人入侵为止,大批阿拉伯人迁入中亚定居,尽管当时出现过波折,这表现为喀喇汗王朝灭亡后,伊斯兰教在中亚与新疆的势力遭到沉重打击。蒙古人侵入后,各种宗教势力抬头,中原忽必烈崇信佛教,中亚合赞汗信仰伊斯兰教,并定为国教。帖木儿崛起后,对伊斯兰教更加崇敬,实行了有利于伊斯兰教发展的各种政策,因而伊斯兰教在帖木儿帝国境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本文着重研究帖木儿帝国初期帖木儿对伊斯兰教的政策及伊斯兰教艺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伊斯兰教于唐初传入中国。 13世纪初蒙古兴起并大规模西征后,东西交通畅通了,数以十万计的中亚、西亚的穆斯林纷纷进入中国。本文根据中国旅行家和西方旅行家的记载,概述元初伊斯兰教在中国北方和西北地区的传播情况,兼论蒙古统治者对伊斯兰教的政策。  相似文献   

12.
中亚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堪称世界的聚宝盆.美国为了切断俄罗斯与中亚国家的经济联系,特别是要在能源领域将这些国家带入西方国家主导的世界市场,为此在中亚国家的能源开发和合作方面下了大本钱.而俄罗斯面对自己在中亚的传统优势受到挑战,与美国展开激烈角运.俄美两国在中亚能源领域的竞逐对中国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中国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不利的现状.  相似文献   

13.
清朝在统一天山南北以及与中亚各部族政权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充分利用蒙古语文在中亚的地位和作用,使蒙古语文成为相当重要的沟通语言工具。蒙古语文在清朝与中亚诸部族政权沟通交往环节中所扮演的语言媒介角色,亦从另一个侧面呈现了清代中央王朝与周边民族的交往交流。本文廓清清朝颁给中亚各部族统治者蒙古文敕谕的历史背景,并展开讨论蒙古语文在清乾隆朝统治新疆、经略中亚时期所发挥的沟通媒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作者费耐生是美国哈华大学历史系教授专治伊朗史在这篇论文中,他以概括的笔法勾勒出在特定时空范围中(前500~公元1000,大中亚)发生着的文化交融的脉络。文中,作者着重谈了伊朗在中亚地区的作用,它始自阿契美尼德朝,持续到伊斯兰时代,其中穿插着希腊、巴克特里亚、贵霜、突厥的影响。这些相互渗透的种种因素,为这一地区最终倾向于阿拉伯人,导致了它的伊斯兰化,提供了契机。 美国人写作论文,喜用提纲式。这种提纲挈领式的写作好处在于包容量大(就其篇幅而言),启发性强。但这种素描式的文章留给读者补白的工作甚多,如果调动不起读者这种兴趣,它的价值也就比较有限了。  相似文献   

15.
自苏联解体以来,俄罗斯民族主义者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中亚观。但是由于政治目标的差异,他们的观点分化为三类:新孤立主义中亚观、维护中亚俄罗斯人中亚观和俄罗斯统治中亚观。在政治  相似文献   

16.
1993年4月5日至5月10日,我有机会随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经贸组出国,到我国西北邻邦、原苏联今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两个国家,进行了访问。由于我们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人,因而从感情上特别关心居住在原苏联中亚这两个国家的回族人民的生活,为此,我们对两国的回族进行了较多的考察。本文主要根据我自己在哈、吉两国的实际考察,对中亚地区回族的生活现状,作概要的介绍和粗浅的论述。 一、历史的回顾 中亚的回族,在原苏联出版的书上又称作“东干人”。为什么回族又叫做东干族呢?就这个问题,我曾经请教过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回族语言专家伊玛佐夫教授。据这位中亚回族学者讲:“中亚回族所以被称作东干  相似文献   

17.
中亚和南亚地区一直都是"IS国"重点渗透和战斗人员招募地。但由于现实及历史条件差异,"伊斯兰国"在这两个区域渗透活动的"成效"及方式存在诸多差异。来自中东的"战斗人员"已先后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建立起立足点并发动多起恐怖袭击,在中亚地区该组织的影响则比较有限。但是,随着"伊斯兰国"在这两个地区渗透活动的加剧,两地恐怖组织的地区整合和跨地区活动都在增长,如果中亚、南亚国家不能协调彼此反恐立场,采取共同行动,瓦济里斯坦—费尔干纳恐怖走廊的真正建成并不是不可想象的恐怖前景。中亚和其周边地区安全形势存在恶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东干族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及乌兹别克斯坦等中亚国家的穆斯林民族之一。“东干”是俄罗斯文献及突厥语文献中对中亚回族的称谓,而他们自己则自称“回民”、“中原人”。“东干”显然是他称。19世纪下半叶,有三批回族人在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先后移居到中亚,迄今总人口约10万人,人口数在前苏联120多个民族中倒数第六位。他们多以从事农业为主,兼做小本生意或其他工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对中亚影响较大的三国在中亚的发展战略,以求有助于中国(主要是西北地区)制定对中亚的开放政策.  相似文献   

20.
什么是中亚     
一自从我上次在阿尔泰学的研究中做关于艺术情况的调查报告到现在已经5年了。这次我要讲述另外一个问题,我非常希望它是一个大家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从历史和文化观念上给我们大家所关注的“中亚”这个词下一个定义。什么是中亚?35年来我一直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观点自然也有所发展,尽管没有重大的改变。所以我这里要说的虽然不是全“新”的,但它确是别人和我自己研究所得出的总结。在中亚的自然结构和文化结构当中,由于我缺乏这方面的专门知识,在以下的章节中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