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中国文学史上,《红楼梦》作为古典文学的终点,《狂人日记》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两者之间具有重要的文化承继关系。首先,《红楼梦》伤时骂世,《狂人日记》感时忧国,传承了中国文化的士人精神。其次,《红楼梦》第一次把"情"提高到形而上学的水平,以"女儿"作为理想世界的中心,对传统文化发起天翻地覆的革命;《狂人日记》则弃绝传统文化,渴望以"新文化"战胜"旧文化",把"孩子"看作"新文化"的希望。最后,《红楼梦》与《狂人日记》的主人公徘徊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之间,前者进行精神探索,后者开始勇猛呐喊,孤独与分裂是他们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
运用原型批评理论和叙事理论分析赫斯顿短篇小说《镀金硬币》,可以看出:赫斯顿在运用《圣经》原型及其叙事技巧的同时,表达了她对黑人的文化传统的保持问题的关注,撰写出了一部拯救黑人文化的"圣经"。  相似文献   

3.
小说《玫瑰门》开启了铁凝身体写作的“玫瑰门”。这个身体写作的“玫瑰门”一经打开,就在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中显示出独特的价值和意义:不仅实现了对1980年代致力于女性纯精神世界探索的“二张”的成功超越,而且成为1990年代以陈染、林白为代表的以“躯体写作”为主要特征的个人化女性写作的前驱。同时,其与陈染、林白在身体书写上的差异又显示出铁凝对女性更具前瞻性的眼光,预示了未来女性写作更具生活化的新变。铁凝的身体写作将中国新时期女性写作连缀为一个有机整体,同时也将对女性文化的思索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4.
艾丽斯·沃克(Alice Walker)是一名妇女主义、环保主义和精神主义的倡导者。其作品以研究黑人妇女的宗教观和宗教经历为基础,并以"精神的幸存"为主题,但与基督教信仰准则迥然有别。小说《紫颜色》体现出沃克的精神世界是对美国基督教文化的批判和超越,是对非洲传统宗教文化的继承和回归。她的作为"祈祷辞"作品的精神意义不仅在于祈求一个和谐大同的世界,更在于改变世界中的宗教,种族和性别压迫,让世界更加美好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玫瑰门》是铁凝后期小说风格的代表性作品,在铁凝的作品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小说刻画了眉眉这个儿童形象,通过这个儿童形象的设置,铁凝将她要揭示的复杂又充满争斗的成人世界从一个孩子的眼睛中推了出来。儿童视角的成功运用是铁凝小说一个成功的设置,在儿童的观察角度中,读者能够体验到曾经熟悉但是如今又有些不同的异化了的成人世界,进而反观生活与社会,反观人性,反观自身灵魂。这是铁凝儿童视角设置的意义,也为她的创作扩展了新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6.
铁凝的《大浴女》取名自塞尚的名画"大浴女","浴"即洗浴,沐浴,铁凝借此诗意的形象暗喻人性的荡涤。《大浴女》中的尹小跳正是在荡涤人性的过程中,人格趋于完美,人性接近纯美的。她通过不断地内心救赎最终在荡涤人性恶的过程中实现了人道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7.
探析了铁凝小说的个人风格,并结合她的大量作品.从人能面对的物质生存条件、价值沦陷及自我个性迷失、传统文化对人的重压,人们精神信仰的存亡,人性丧失五个方面,剖析了铁凝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关注,从而论述了铁凝作品的现实性、历史性.  相似文献   

8.
美国华裔文学女作家汤亭亭作品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美国华裔文学历经了百年的发展,在文学界占有一席之地。汤亭亭是美国华裔文学作家中最具影响力、最具代表性的女作家,她的三部作品《女勇士》、《中国佬》、《孙行者》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她的作品既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受到美国文化的影响,反映了中西文化的交融与碰撞。  相似文献   

9.
铁凝的作品与儒家文化之间有着深刻而内在的联系,具体以“仁者爱人”的仁义精神、浩然正气的气节操守、君子怀德的理想主义人格体现出来。铁凝文化意识的形成与冀中地域文化、生活体验及其父亲与孙犁的影响有很大关系。尽管铁凝的小说创作具有浓郁的理想主义色彩,她对重建当代文化价值资源的设想也不尽完善,但她还是以自己特有的写作方式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建立了新的意义联系。  相似文献   

10.
基于概念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经典文本研究表明,把"大学之道"解释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从而把三纲领和八条目系统化为这种原理的图式结构,这可以更好地探求《大学》文本的现代意义。此外,这种生态互动的伦理—政治原理的形而上概念基底,可以在《道德经》中解释出来的其本真内蕴着的"道德"及其精神那里得以确立。这种形而上的"道德"视域,可以很好地开启一种中国古典精神,以在目前紧迫的杂乱语境下,解蔽对我们有所属和有所瞩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并加强基于概念的研究范式,真正在复兴意义上激活传统的研究范式。  相似文献   

11.
刘彻"为太子闻乘名",一即位就"征乘",表明枚乘作品曾给刘彻带来特别的阅读体验。《七发》对楚太子宫闺生活的批判以及阐扬知性生活的主旨,显示出作为太子精神读本的意义。《子虚赋》为司马相如在梁府时所作,表达出劝诫藩王禁淫守职的时代要求,堪称为"率多骄淫失道"的诸侯精神读本。《上林赋》对天子校猎至壮的铺叙,对天子往而知返形象以及大一统文化中国形象的描画,诸如此类,堪称为"明天子之义"的天子精神读本。刘彻由太子时对《七发》的阅读到建元三年(前138年)前后对《子虚赋》《上林赋》的阅读,构成了由"太子读本"到"诸侯读本""天子读本"的阅读史。在初为天子的第一个六年中,刘彻遭受了以儒学建元的失败,但以不自觉方式拉开了以大赋建元的时代大幕。  相似文献   

12.
《周易》的文化精神深刻启迪和影响了孔子儒家学说的产生和形成。《周易》的文化精神是孔子儒家学说产生和形成的重要思想文化背景。孔子"忠恕"仁爱"为本的民本思想与《周易》是一脉相承的。孔子的学说和思想深深根源于中国古代文化原典《周易》,它是《周易》学说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3.
铁凝在中篇小说《永远有多远》中,塑造了一个介于母性与女性之间的社会角色白大省,独特的女性心理使她在剖析女性精神世界时也直指男权文化的影响对白大省母性意识的强化与女性意识的背离。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一部堪称中国传统文化《圣经》的伟大的文学巨著。首先,《红楼梦》是对中国传统二十四史的彻底颠覆,并大破大立地为我们开辟出有别于善恶二分谱系的一种以男女情爱为核心的人类历史第三谱系;其次,随着对这一人类第三谱系肯定,《红楼梦》使长期作为"第二性"的女性在人类历史中重新登场,并前所未有地揭露了现实中女性无比深重的历史悲剧;最终,更重要的是,《红楼梦》不仅把现行话语的统治视为女性悲剧的最为深刻原因,而且同时对人类话语进行了一种生命发生学意义的还原,而使一种有别于知识性话语的更为始源的"情的话语"这一泰初之言得以彰显,把对"情的上帝"的皈依这一新的救赎之途提到人类文化的议事日程。这使《红楼梦》的意义已远远超出了文学领域,而最终与人类终极关怀的宗教精神相通,其不啻可视为是与《旧约全书》并肩的又一部伟大的《圣经》。  相似文献   

15.
在文学创作中,“重复”有正、负之分。“正的重复”是一种有意义的修辞手段,是形成作家创作风格的重要原因;“负的重复”是一种无意义的机械复制,是工业时代文化大生产的低劣方式。铁凝在作品中一再重复的乡土经验、对河北农村风俗民情的描绘、纯朴厚重的审美风格,是“正的重复”,但她在《笨花》中对《棉花垛》的照搬照抄则是“负的重复”。  相似文献   

16.
铁凝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大浴女》的成长主题引发人们关注,虽然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相差10年,但成长主题是相似的。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反映主人公虽然遇到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的烦恼,但自我精神却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在铁凝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通过自我审视使自我精神逐渐与庸俗相融合的过程。与西方的...  相似文献   

17.
新诗是"自由的精灵",但自诞生便无法超脱政治的纠缠、古今的辗转和中西传统的牵引,由此形成了20世纪新诗曲折的发展路径。进入21世纪以来,新诗受到消费主义文化的挤压,"苟且"于这急迫的时代,所幸仍有"不识时务"者默默坚守,开掘人性,追求精神的终极关怀,倡导灵性书写,创辟网络抒情渠道,在宏大叙事与日常经验写作之中奔向"人"的启蒙。吴思敬深刻体察新诗格局之当代演变,敏锐而宽容,在《自由的精灵.沉重的翅膀》中再次表达了对新诗"自由"品质的守望。  相似文献   

18.
《道德经》博大精深,思想深邃,蕴含中国文化精神。《道德经》版本的多样性及其阐释的不确定性使得其"译"彩纷呈。费孝通提倡的文化自觉理念,为翻译理念的铸造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它要求译者首先要对《道德经》有"自知之明",其次要对英语世界文化环境有透彻的了解,最后就是要有文化自信。对《道德经》三次英译高潮的代表性译本的研究表明,《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旅行以基督化开始,先是发展为"文字翻译",而后步入"文字翻译"与"文学翻译"并举阶段。在这一历程中,《道德经》与西方文化由不平等对话逐渐发展为平等协商。《道德经》在英语世界的飞散过程就是文化自觉翻译理念逐渐发展为译界主导理念的过程。文化自觉翻译理念有助于推动以《道德经》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对外传播,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19.
"时"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周易》文本与哲学思想的核心术语和观念之一。《周易》时哲学之文本质料--"时机""时行""时止""时位"是中国古代哲学对"灵动"易"时"所做出的智慧哲思,其体现了变易性、应因性、创造性等文化哲学意蕴。就意义而言,作为生活的智慧和行动的哲学,易"时"的思辨性设计--"见几而作""亨行时中""与时偕行"等更具行动性和使命感,它因始终贯穿着行动精神而具有极高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莫言的《酒国》是在鲁迅传统及《狂人日记》的影响下创作的长篇小说,由于"吃人"主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两篇小说中的"吃人"内涵同中有异。第一层面都指向真正的肉体"吃人"。第二层面是指向象征意义上的"吃人",《狂人日记》侧重于文化文明层面的批判,《酒国》侧重于现实政治层面的批判。两者的"吃人"都具有巨大的同化性与普适性,启蒙者形象被彻底解构,表现了改造"吃人"文化的艰难。两者都表达了对未来的焦虑和渴望。第三层面可作普遍的人类学意义上的理解。产生于20世纪的《狂人日记》和《酒国》体现的人道立场、启蒙态度、民主观念与批判精神,使之和古代的同类"吃人"题材的作品划上一道分水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