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李希贵 《可乐》2008,(3):64-64
到曼哈顿的一个朋友家做客,刚好他上初中的女儿安娜在家。我与安娜聊起她的未来。她非常明确地告诉我,希望将来学医,并且学儿科。  相似文献   

2.
梦是一直困扰着人类的难于破解的斯芬克斯之谜。《安娜·卡列宁娜》中主要写了两个重复出现的梦:一个是安娜梦见弗龙斯基和卡列宁两人同时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安娜梦见胡须蓬乱、身材矮小、肮脏的农民。前者反映了潜意识中安娜对婚姻与爱情统一,丈夫与情人一致的渴望;后者预示着安娜"生命的未来际遇"。与弗龙斯基结合前,她是平静的;与弗龙斯基结合后,她就生活在烦恼、羞辱、背叛和苦痛中。  相似文献   

3.
论安娜之死     
安娜是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安娜·卡列宁娜》中的重要形象 ,这部小说最后以安娜卧轨自杀而结束。长期以来 ,关于安娜之死有一种颇为流行的说法 ,即安娜之所以选择死亡是因为她在同当时的贵族集团的斗争中遭到了失败。但本文作者从安娜本身的性格特点入手来分析她的死因 ,进而得出结论 :一手把安娜推向死亡深渊的不是别人 ,正是她自己  相似文献   

4.
1986年的一个傍晚,伦敦的安娜夫人回到家,刚打开门就发现一个“陌生”女子站在她面前,安娜以为自己眼花看错了,赶忙打开灯,但那个女子还在她面前站着,并没有走开的意思。那女子穿着与安娜一样的上衣,戴着与她一样的帽子,蒙着一样的面纱,看上去竞与安娜一模一样。安娜有些惊慌,她尽力强迫自己镇定下来,摘去帽子,  相似文献   

5.
在美国当研究生,除了教授以外,接触较多的要数系里的秘书了。我所在的地理和规划系的两个秘书一个叫马丽安娜,一个叫珠恩。她们都是半职,每过5天转换着上两天、三天班。当我被介绍给已经是祖母的马丽安娜时,她睁圆了双眼,“天哪!你在中国已经教了7年大学,看上去真年轻啊!”见到她那副吃惊的样子,我有意告诉她我在中国还有个儿子。“上帝啊,你还有个不到4岁的孩子!”这回的吃惊换了个性质,她担心我想儿子想得读不进去书,又为我儿  相似文献   

6.
背后的爱     
一天,看电视剧《王贵与安娜》,看到这样一个故事情节:安娜生病了,她的儿子跑出去玩很晚都没回家。安娜担心儿子,  相似文献   

7.
年轻美丽的安娜卧轨自杀了.她残忍地熄灭了自己的生命之火,这无疑是一出悲剧。其原因何在呢?仅仅是社会原因造成的吗?我们认为,安娜的死除了客观外界原因外,还有其自身原因,这就是她的性格所具有的悲剧性.安娜的性格过于矛盾,思想过干偏狭自’(,精神十分空虚贫乏,这就使她在坎坷中不能正视生活,无法从困境中解脱自己而最终走向毁灭。一、安娜勇敢,敢干追求,却又软弱无能,性格过于矛盾。安娜出身贵族家庭,受过良好教育,上流社会的传统道德、习俗,从小就融入她的思想里。但是,她生活的又是一个新旧交港的时代,农奴制废除…  相似文献   

8.
《北方人》2008,(12)
A一瓶即将丢进垃圾桶的安娜苏香水没剩下几滴,却足以让林米对我嗤之以鼻。"切,程小渔,我看不起你。你这个专捡别人东西的垃圾婆!"我淡淡地回以微笑。我在想,如果我跟林米一样,在中信大厦上班,月薪四千以上,也许,我也可以学她一样的海派,把欧阳白送给她的安娜  相似文献   

9.
《安娜·卡列宁娜》中安娜的悲剧是一个伦理选择的悲剧。安娜的悲剧产生于19世纪俄国社会的转型时期,这种伦理环境使她一方面深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一方面产生了朦胧的自我意识,敢于追求新生活。安娜和弗龙斯基的爱情打破了俄国上流社会的伦理禁忌,使她陷入两难的伦理选择之中。安娜勇敢追求爱情的行为使自己、弗龙斯基、卡列宁的伦理身份发生了变化,引起伦理混乱,最终酿成悲剧。  相似文献   

10.
从心理学角度论述了安娜自身的精神气质、性格等方面内在原因造成了安娜的悲剧;并指出相对社会原因而言,这些内在因素在安娜的悲剧中占更大的比重;认为安娜的武断和任性、激情与偏执,是其性格中的巨大缺陷,并最终导致她的自毁倾向。  相似文献   

11.
以往人们评论列夫·托尔斯泰的文学名著《安娜·卡列尼娜》 ,在同情安娜、赞美安娜的同时 ,往往将批判矛头指向她的丈夫卡列宁和情夫伏伦斯基 ,仔细研读作品 ,作者认为安娜悲剧的造成除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外 ,性格因素也是重要的诱因。文章试从性格方面对安娜的婚姻和爱情悲剧的原因进行了剖析。  相似文献   

12.
创始人:Anna Sui安娜·苏注册地:美国设计师:Anna Sui安娜·苏品牌线:Anna Sui安娜·苏品类:高级时装、成衣、化妆品安娜·苏在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内,能挤身于国际顶级时尚品牌的行列,其魅力源于她的妖艳无人能及。第一眼看到安娜·苏,你会被那抢眼、近乎妖艳的色彩震撼,更会迷醉于她独特的,蕴涵巫女般  相似文献   

13.
安娜在一家证券公司当秘书。她一天的工作开始于早晨7:30,上班路上她要为老板打好早饭,上班时要替老板回复顾客的电话、安排会议地点、拆看各种信件并将其归档分类,以便老板阅读。中午,她要为老板预定午餐——如果老板因病需要忌口,她还得把老板从家里带来的饭菜热好了送上来——然后,安娜才能有片刻的闲暇。如果老板  相似文献   

14.
1963年初夏的一天,我刚刚上班还未打开房门,就听到紧促的电话铃声。我打开门,拿起电话一问,是北京“和大”(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简称“和大”)美大处处长申谊同志的声音。他告我,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提出要去太原访问,已经请示周总理,批件还未下达,山西外办先准备一下。安娜·路易斯·斯特朗是著名的外国对华友好人士,美国进步女作家、著名记者,中国人民的伟大朋友,毛泽东、周恩来、宋庆龄、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至交挚友。她一生中,曾六次访问中国,与中国人民结下了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她以72岁的高龄,克服重重困难,第六…  相似文献   

15.
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笔下的一个悲剧人物,是一个为争取爱情自由而勇敢地向传统的封建礼教、世俗观念挑战的叛逆女性。为了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不惜牺牲生命来向黑暗的社会抗争,这充分体现了她的勇敢、诚实、不受羁绊的个性。安娜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里,父母很早就离她而去,她被姑母收养。当她还是一个天真浪漫的少女时,就由姑母作主,嫁给了一个比自己大二十岁的赫赫有名的大官僚卡列宁。他们的结合,在当时上流社会看来,是一桩非常美满的婚姻,丈夫身居高位,妻子年轻貌美。然而对安娜来说,却早已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世界上第一位电脑模拟的“新闻女郎”安娜诺娃在互联网上与观众见面。她今年芳龄28岁,是一位绿色头发,略带美国东部口音,用词奇特的美女明星。她是由英国报业联会新媒体公司在美国硅谷的科技支援下,历经9个月研制而成的,她将为全球网民提供24小时新闻报道。英国报业联会认为安娜诺娃对男性和女性将同样具有很大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在研究托尔斯泰的论著中,关于安娜·卡列尼娜的形象,有一种流传已久的看法:托尔斯泰一方面同情安娜对于爱情和幸福的追求,另一方面又因为安娜背弃了神圣的家庭义务而谴责她,最后残酷地惩罚了她。这里不一一列举五、六十年代我国报刊上的有关论文和目前正在使用的各种高校教材,就拿最近一篇研究托尔斯泰的宗教思想的论文来看,上述看法作为一个重要的论点,表达得极其完整、明确:  相似文献   

18.
女人安娜     
安娜几岁?有人说40,有人说45,还有人说,其实是50啦!这些小道消息每每晴天霹雳似的让我们惊骇不已。其实安娜在我们眼里,和所有的数字都无关。完美身材和无敌活力使她的年龄成了千古之谜,而惊世骇俗的着装让我们总看不出那条裙子或者外套究竟值五十块,五百块还是五千块。我们喜欢安娜的口语课——还好校长够国际化,心胸开放,不然恐怕会气急败坏地将她丢到西湖里去。  相似文献   

19.
一八七五年一月,载有《安娜·卡列尼娜》第一至十四章的《俄罗斯导报》第一期出版,托尔斯泰的这部小说立即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十分盼望着载有小说其余部份的以后几期《导报》出版。将近120年过去了,人们依然像《安娜·卡列尼娜》刚刚问世那样,兴趣盎然地阅读她,重新翻译她,一次又一次再版她。在这部小说里,是什么吸引着人们?  相似文献   

20.
贝内特是英国爱德华时期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五镇的安娜》是其成名作。文章通过安娜宗教意识的转变、安娜对父权制度的反抗以及她和威利的恋情,多方位地表现了女主人公从麻木到抗争的过程,反映了其女性意识的觉醒,并结合爱德华时代背景开拓了对作品的深层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