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风论诗最为看重的是两点 :一是注重诗人的人格力量 ,强调做人重于作诗 ,只有圣洁的人生 ,才有圣洁的诗 ;一是强调诗人的主观作用 ,认为诗是主观突入客观而产生的情绪的凝结 ,诗人的主观只有突入客观 ,与客观达到高度融合 ,才能创作出好诗。另外 ,基于表达圣洁、自由的人生的需要 ,胡风又将热情奔放的自由诗定为一尊 ,明显地流露出轻视乃至否定其它诗体形式的倾向。这是其创作论的一个特点 ,也是其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民族想象和国家表征是胡风新诗的主要政治主题。在《野花与箭》中,胡风虽有对民族未来和国家命运的迷惘与茫然,却也在坚毅地探索和勇敢地前行;《为祖国而歌》则是诗人在民族解放战争中发自内心和灵魂的激越的战歌;《时间开始了》是诗人关于民族国家的想象成为现实后的充满欢乐和感激的颂歌。  相似文献   

3.
田源 《南都学坛》2011,31(6):63-67
比较文学形象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强调一国文学中异国形象的展现与创造异国形象的作家主体相结合,在他者与自我的张力中去审视两国文学与文化的关系,彰显出独特的魅力。胡风在1931—1945年这段抗战时期的诗歌中,展现并刻画了大量的日本形象,这些异国形象特征以及与胡风的关系正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理论的研究范畴。主要包括三方面:日军和日本士兵的形象;日本政府和日本平民的形象;日本自然和人文景观。此外,诗人将自己或愤怒、或同情、或憎恨、或悲伤的情感寓于他者形象之中,使之栩栩如生并富有感染力,从而构成了一个多重复合的日本形象。  相似文献   

4.
针对当代民族诗歌创作、翻译、研究的一系列问题采访了中华文化典籍翻译研究会会长、著名诗歌翻译家、诗人王宏印教授。王教授以自己的民族诗歌创作、翻译和研究情况为例,在人类学诗学的学术视野下,重点阐发了民族诗歌翻译方法及诗人素质培养方面的见解;同时在解读人类学诗学深层内涵的基础上,对我国当代民族诗歌研究实践与理论建设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诗歌面临着贪乏的现实生活语境。随着大众化、消费化时代的来临,出现了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诗歌的时代氛围由此改变了。关注现代诗歌中出现的新感性,在通向诗歌的途中,死亡成为诗人重新发现了自己的可能途径,是诗人发现了“生命另有它的意义”的还乡。这种探讨对诗歌意义的追寻和诗人自身的重新发现,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以现代认知理论为基础,从节奏角度进行诗歌形式理论的探索。节奏是中英诗歌形式的实质。节奏分为外部(客观)节奏和内部(主观)节奏,它们之间既有联系,也有区别。主观节奏具有很大的主观性,这是现代自由诗之所以在实践中成功的根本原因。节奏是人类的认知基础和认知本能:人脑利用其自在的节奏能力本能地寻找外部信息的节奏标志,对外部信息作出多层次的节奏化处理。在阅读诗歌文本时,读者根据诗歌形式所提供的各种节拍标志,可以更好地构建内部节奏感。  相似文献   

7.
胡晓靖 《南都学坛》2005,25(6):67-69
文学鉴赏是文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诗歌也不例外,从一首诗歌的诞生到意境美学的实现,应该分为三个环节、两个阶段。三个环节即诗人、作品、读者;两个阶段即作品诞生阶段与诗美实现阶段。这两个阶段又各具特色:诗人与作品之间,作品看似被动的,但文本自身的规律使得诗人也不能不顾其余;而作品与读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也是明显的,首先,诗歌文本贮存的种种信息或意蕴使读者流连忘返;其次,读者在诗歌文本意蕴的感召下,又调动大脑中已储蓄的与诗歌文本相关联的大量信息反过来激活作品,正是这种双向“互动”最终在诗歌的字里行间中弥漫成意境的空间。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以降的网络诗歌因"诗意的放逐"在备受争议的同时,也打破了沉寂的诗坛。不同于"下半身写作"、"垃圾"写作、"口水写作"等"一路下滑"的激进网络写作,丁小琪作为著名的网络诗人在汇入汹涌的网络诗歌写作时,保持着一份冷静与智性,在其口语化、叙事性、女性意识下的诗歌写作方面无不体现着她在反叛传统又眷恋传统所形成的张力间对诗意的努力探寻。  相似文献   

9.
人的现代化研究:现代人格与教育现代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述现代人格与教育现代化的关系,提出现代化教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朱自清是现代诗歌批评的一个大家。但对他的诗论进行专门研究的并不很多。目前虽处于一个诗歌边缘化、文学研究中的审美边缘化、文学活动边缘化的总体语境,但如能在边缘进行冷静的探索,我们可以获得许多启示,这对新诗乃至整个文学活动走出边缘化困境都极有意义。  相似文献   

11.
胡风认为,文学的发展需依靠同人团体的共同努力,而同人团体的文学组织形式是同人刊物,同人刊物需要统一的办刊思想以及对同人团体的文学活动具有指导意义的文艺思想。文章依据大量一手资料梳理并论述了胡风的文学流派理念以及他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对七月诗派形成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抗战期间,胡风以文学家和文化活动家的身份,参与了抗战文学的全过程.他坚持经常的文学批评工作,为抗战文学的发展保驾护航;编辑出版文艺期刊和作品,培养进步作家;进行文艺理论研究,丰富了抗战文学的理论宝库.  相似文献   

13.
胡适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发轫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其诗学观念和诗歌创作一直是研究者们争论不休的表述对象。对他功与过的评判自然都是为当下诗之缪斯的迷惑寻找通路,也是为把曾经断裂的文化链条重新进行粘合。笔者从社会学、地理学的角度辨析胡适早期文化场的转换对其思想形成、诗学观念和创作的影响,旨在揭示中国现代诗歌构建过程的复杂性,及中国传统文化在西方文化的压力下所表现出的顽强生命力和发展空间。  相似文献   

14.
胡适的白话诗歌理论及"诗体大解放"的主张,立足于平民大众的审美心理与欣赏习惯,使诗歌从"庙堂"走向民间,体现了可贵的平民意识。  相似文献   

15.
略析胡应麟对严羽、高棅诗学观念的继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略析胡应麟对严羽、高棅诗学观念的继承@王明辉$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相似文献   

16.
胡适时代是尝试的时代,尝试"诗体大解放"(放足),追求新诗的"真"品格,是其主要诗学追求和艺术风范。  相似文献   

17.
沈明臣的部分诗歌记载了他与幕主胡宗宪交往始末的具体活动和心路历程。采用“以诗证史”的方法解读这些诗歌,可以补充考证二人在沈明臣入幕、随幕、离幕三个阶段的详细交集以及宾主关系的变迁。沈明臣在替胡宗宪平反伸冤时所表现出来的忠义执着,不仅是对故主知遇之恩的私人回报,还反映了东南倭乱所造成的时代伤痛以及布衣匹夫对当日朝政黑暗、国事不济的一腔忧愤。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30年代,胡风与周扬就典型问题展开了一场极有文学价值的论争。虽然双方观点各有正误,但由于这场论争发生在我国典型理论的初建阶段,所以,对于我国现代文学理论建设和马克思主义文艺典型论的中国化具有重要的开创性意义。然而,由于他们又都是从认识论的一般性原则出发阐释典型的本质的,因而,未能划清图解生活与艺术概括、审美创造的本质界限。  相似文献   

19.
在 2 0世纪中国的现实主义文艺理论发展史上 ,茅盾和胡风代表着不同方向。他们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之间存有对立和冲突 ,但却都重视文学的审美本质 ,是从不同角度对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拓展和丰富。而在特殊的政治氛围之下 ,处于实用与审美不可调和的逻辑张力之间 ,茅盾和胡风在各自的文艺理论中所暴露出来的局限性同样引人深思。比较他们文艺思想的异同 ,对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刻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也有助于我们对现实主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做出进一步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王夫之对于诗歌中的景进行了前无古人的细致研究和分类,强调了景与情的结合、景的形象性,反对单纯的写景,认为情中景和景外之景是景中之尤,滞景是景中之劣.王夫之的景论是中国古代诗歌情景理论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环,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