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毛泽东解决中国农民土地问题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土地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根本问题,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将关系到中国革命的成败。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的过程中,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方针政策,并付诸实践,较好地解决了旧中国难以解决的农民土地问题,这不仅使中国革命获得了成功,而且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
建党百余年来,农民土地问题一直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其中既包括有效解决了农民土地问题的“正向实践”阶段,同时也有忽视了农民土地问题的“负向实践”阶段。“正向实践”阶段的成功经验在于中国共产党在大浪淘沙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并把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写进党的行动纲领,在乡村振兴的主旨引领下结合国情和乡情,不断升华农民土地问题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而“负向实践”阶段的教训在于脱离了国情乡情、违背了生产力发展规律,使得农民群众利益遭受损失。知往鉴今,新时代需秉持解决好农民土地问题之要义,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口大国.拥有十亿人口,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就是说,中国在占世界不到十五分之一的土地上,膳养着占世界五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中,人口问题始终是极为重要的、带有根本性的战略问题.本文想就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研究对象和方法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世界上每一种独立的科学以及每门科学中一个独立的学科,都有自己明确的研究对象.那末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研究的对象是什么呢?它与资产阶级人口理论研究的对象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了丰富的环境利益思想。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来源于自然,环境利益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由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对农民土地的剥夺导致了劳动异化与自然异化,无产阶级因此成为土地、自然环境与资本剥削的对象,环境利益与经济利益被严重剥削。马克思主义环境利益思想中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三大基本思想对处理我国环境利益问题、解决“三农”问题与指导我国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论邓演达农民土地理论的思想渊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接受了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并发展、完善了“耕者有其田”的农民土地理论;他的家庭及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他形成农民土地主张提供了原始的基础;他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这就使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中国社会历史进程,来分析中国农村经济、政治问题,形成自己的较为激进的农民土地理论;他受到太平天国农民运动的影响,这一影响在他的农民土地纲领中有所反映,但他并不完全同意太平天国的做法,而创造出一个没收与收买相结合的方式来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土地国有化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俄国资本主义初期的土地状况建构了自己的土地国有化理论。列宁认为,土地国有化是资产阶级革命唯一彻底的口号,是资产阶级民主改革的最高限度,无产阶级具有一切必要条件来充当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领导者并建立起巩固的工农联盟。列宁土地国有化理论是一个革命的理论、发展的理论、辩证的理论,闪烁着马克思主义智慧的光芒。  相似文献   

7.
九十七年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恩格斯,为了批判法德两党在土地问题上的机会主义错误,发表了《法德农民问题》,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农民问题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政策一系列基本原则,它是一篇马克思主义农民问题的极为重要的光辉文献。(一) 十九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资本主义在欧美一些国家有了进一步发展,并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列宁指出:这一时期是“马克思学说获得了完全的胜利并且广泛传播开来。积聚和团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研究中产生的种种问题都源自于对两个基本问题的经验性理解:一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解为一个经验性的命题;二是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叙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因此,要澄清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种种误读,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研究,我们必须对这两个基本问题作出理论性的阐释。在前一个问题上,要辨析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内涵及其意义,并结合世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揭示其中所包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性特征和中国的民族性格;在后一个问题上,要开展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造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思想史研究,尤其要注意研究职业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和中国大学校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建设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怎样科学的认识、对待马克思主义 ,这是马克思主义诞生 1 60多年来 ,特别是当代资本主义出现新情况、新变化和当代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后 ,经常引起世人关注和争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常引导人们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经常引导人们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评说和争论 ,不仅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 ,而且也直接影响到 2 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0.
一、认清大趋势,增强抓好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的紧迫感 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是一个战略性问题,也是当今世界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这在我国更具有特殊的意义。一系列经济力量:开发转移的外推力——人口增长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农民的内在动力——农民的“解放”、农业生产率的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土地,特别是城市建筑地段是否商品的问题,争论了几年,至今仍然意见分歧。认为城市土地是商品有多条理由,但似乎都难成立。看来有几个关系问题需要搞清楚,否则就难以正确判断城市土地究竟是否商品。一、城市土地究竟是否劳动产品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这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常识。但是不能倒过来说,凡是劳动产  相似文献   

12.
坚持用发展观看待马克思主义陈超武杨涛坚持用发展观看待马克思主义,这是现实政治生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高举马克思主义是一句空话,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是一句空话,学习贯彻十五大精神也是一句空话。今天提出坚持用发展观看待马克思主义,是因...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国有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中,有许多理论问题急需解决。土地公有制条件下是否存在绝对地租范畴;如果存在,只限于农业土地还是也包括城镇建筑用地在内的非农业土地?与此相联系,城市国有土地使用费(实际上是地租)应否包括绝对地租?如果包括,城市土地绝对地租的来源何在?凡此种种,由于人们认识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方法不同,往往得出的结论相去甚远。本文试图以马克思主义土地所有制与绝对地租的关系的理论为依据,提出几点看法,供讨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通俗化、常识化和群众化的理论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载体的本质、发展特征出发,从党和人民群众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过程中,研究其群众化、普及化的实现过程,研究其学理化、科学化的实现过程,还要研究其人本化、社会化、国际化的实现可能。  相似文献   

15.
在“马克思主义与人”的讨论中,不少文章涉及到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问题。主张“人是马克思主义出发点”的文章有一个重要的论据,就是认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对此,我们不敢苟同。我们认为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理由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 ,自由问题本质上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实践是自由之源泉 ,是自由现实化的客观基础 ,自由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实现。是否以实践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自由观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17.
实践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的基本范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性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特征。对于实践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上述重要性,许多人都是知道的。然而,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视实践范畴并不是孤立地重视它,而是把它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其他重要范畴放在一起,即在它们的联系中重视它的。由此,便涉及到实践范畴与主体、客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另一方面,近年来,我国学术界普遍重视了主体、客体问题,在认识上和理论上均取得了相当的进展。但是同样也出现了一个问题,即有些同  相似文献   

18.
认识的过程和阶段问题是认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认为,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类的认识如同被认识的事物一样,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范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问题范式”内含于“哲学范式”中,是哲学范式的一个研究取向和重要内容。问题范式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和创新之间的实现路径。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首先是如何增强问题意识,问答逻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重要逻辑基础,问题表征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路径。在问题范式视野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路径上进一步分化,出现了“比较对话”、“语境回归”、“问题研究”和“形态重建”等各具特色的研究取向,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哲学创新的问题域视野。  相似文献   

20.
毛泽庆同志关于两类社会矛盾的学说,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历史意义的问题,这是主席又一次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分析中国社会,研究和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的光辉的范例。我觉得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