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体现自觉的本原意识的文学理论著作。这种本原意识具有多重内涵 ,主要表现为对外追索自然本原和原始文学的渊源 ,对内探求人的心性本原和主体精神 ,实质上是一种寻找和反思文化本原的人文意识。这也是《文心雕龙》在理论体系、思想深度和文化价值上使古代其它文论无可比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原道》篇作为《文心雕龙》的首章,是为艺术本体论,《原道》即从根本上阐释《文心雕龙》的思想。"原道",源于道,本乎道也。犹言《文心雕龙》之源在于"道"。所以,"道"是理解《原道》的关键所在。在中国哲学史上,各家讲的"道"与"道"之间有同有异。就《原道》而言,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其思想在根本上取自《易传》,即"《易传》的思想是《文心雕龙》的精魂"。  相似文献   

3.
《文心雕龙·原道》云:“文之为德也大矣!”学者们的解释不一。德,原是禀性、特性之意,但在“×之为德”这个语式中,“德”字的含意虚泛化,也就是说重点在“×”,而不在“德”,因此说“×之为德”与单说“×”意思差不多,只是前者语气较为强调而已。古代汉语中有“×之为物”的语式,在许多情况下,“之为德”与“之为物”意思相近,只是前者使人感到有抽象的意味罢了。故译解“文之为德也大矣”时,无需将“德”字译出,而应译作“文这种东西真了不起呀”、“文很伟大呀”;若译作“文的功用”、“文的属性”等,反而不尽妥贴。  相似文献   

4.
从根本上说,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一次本原思想的革命。马克思用社会性、活动性和对象性等原则破除了形而上学本体论中的个别性、非时间性和非关系性等原则,使哲学的基础从旧本原论转向了面向现实事物本身的新本原论,同时也使方法论从"实是求是"转向了"实事求是"。  相似文献   

5.
《文心雕龙》是我国古代最具系统性、学术性、最具民族品格的一部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 ,其学术价值古今学者已多有论述。本文试图借助 2 0世纪英美新批评的理论视角重新认识刘勰《文心雕龙》所具有的理论价值。笔者认为 :刘勰的《文心雕龙》中体现出一种文学本体意识 ,这种文学本体意识具体表现为以文采为中心的语言意识和以诗歌为中心的文体意识  相似文献   

6.
老子哲学本体论带有根本性质和普遍意义的特征是诗本体的存在,即人与其对象在最本原状态中的心体开启.在纯粹的物我关系之中,诗本体本原地存在着的,但语言和经验最终成为诗本体的蒙蔽物,老子努力地驱除语言,拒斥经验,从而在本原上进行解蔽,溯本探源,使诗本体呈现.  相似文献   

7.
关于先秦时期世界观意义上的道,学界历来强调其宇宙本原的意义,即使有人指出它同时具有本体的意义,也未对两者是怎样联系起来的做出有说服力的解释.其实,道的本义是“道路”,可指事物的由来或来历,即事物之所以然的原因.这说明道具有生成属性,也因而具有本体意义.《老子》用概念(“有”或“有名”)作为“万物母”,已然踏上了本体化发展的征程.从《庄子》、《管子》、《黄帝四经》、《韩非子》和《易传》可知,战国中后期思想家已明确地用理指代物类的特点,确信理从道而生成,系道在物上的具体化,道和理之间具有概念的种属关系.可见在生成论中探寻本体意义先秦时期就发生了,不必等待玄学或理学.不过,先秦时期的理更多的是指物类的外部特征,而论证又多采用形象的譬喻,所以道论的本体化还处在浅层次上,终究不能突破生成论的束缚,也未能获得独立发展的机会.  相似文献   

8.
缺失虽然在《物理学》第一卷中被确立为三本原之一,但是它却没有独立的本原地位。缺失作为形式的对立面成为本原,而对立能成为本原又有赖于载体。实际上,缺失乃是一种偶性意义上的本原,而且缺失只是事物生成而非存在的本原。并不存在单纯的研究缺失的科学,缺失只有在与实体相关的意义上才能被认识。  相似文献   

9.
《文心雕龙·原道》篇与道家有莫大关系,其篇目体例(篇名、篇次与专章形式)源自《老子·道篇》《黄帝四经·道原》《文子·道原》及《淮南子·原道》等道家文献构成的目录传统。其“原道”思维及以“圣”为“原道”主体的做法也主要是取法道家。刘勰在继承这一传统时,又有三点突破:一是“道”的突破,建立了一种涵盖百家同时兼容“文章”的“道”之观念;二是“文”的突破,将“文”推原于“道”,赋予“文”与“道”同等的作用与地位;三是“圣”的突破,建构了一个自伏羲到孔子的传承有序的“圣王”序列。  相似文献   

10.
《文心雕龙.原道》篇主要阐述了刘勰对文学的基本看法。文学是社会的一个缩影,本文将从《文心雕龙.原道》篇呈现的为人与自然立法、为社会立法两方面入手,管窥《文心雕龙.原道》篇中的"和谐"之意。  相似文献   

11.
"道"是中国古典哲学所特有的范畴,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它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认识。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儒家之道从先秦产生开始一直到清代,对中国思想史上另外两个重要的因素——道家和佛教有着一个从斗争到融合,再斗争、再融合的过程。刘勰、韩愈、章学诚在不同历史时期对"道"内涵的阐发,体现了三教文化的整合过程。  相似文献   

12.
《管子·水地》篇提出了"水是万物的本原和生命之源"的观点,又把水道德化,主张以水施行教化。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也有"水是万物本原"的主张,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水产出来的。两种水本原哲学思想在不同的时代以及不同的地区产生,它们之间有相同的地方,但更多的却是结合各自时代与地理因素而形成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3.
“本原”一词源于古希腊哲学关于万物始基的讨论,主要是指构成万物的基本要素、成分。现行哲学教科书提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明显的逻辑矛盾。物质就其内涵而言是对万物的共同特性的抽象,就其外延来看则是万物的总和。所以,物质是世界的“本质”,而不是世界的“本原”。  相似文献   

14.
新时期我国文艺学、美学研究频繁使用的"本体"一词,它每每被和本质、本原、本源、本性、本身等近似概念相混同,遭遇着较随意的使用状况。为了推进新世纪有关文艺本体论的讨论,需要先对"本体"概念和上述近似概念进行立足于学理的语义学辨析。这项工作同时包括义理和词源两个层面。通过深入地辨析表明,本体论不是简单研究本体的理论,而是研究存在的学说,由于不同的思想立场,本体论分别形成不同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勰论文而“原”“道”,这一问题一直是“龙学”研究中的焦点。在伽达默尔的哲学阐释学的“理解”视域中,“文原于道”的观念是刘勰对先秦以来的儒家之“经”及“圣人之道”作出的“现在”的“不同理解”。刘勰论文而“原”“道”,意在为“文”寻找终极依据,“文”作为“道”之本体的一种外在显现形式,自此具备了更为坚固的形而上学的终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刘勰所原之道的理论基调是《周易》天道、地道、人道三才之道;同时杂有佛学、道家、法家、兵家、玄学、方技等思想成分。  相似文献   

17.
钟嵘《诗品》所传达的诗歌本原论与中和思想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本原论的一个方面言之 ,钟嵘写作《诗品》的动机是为了使当时诗歌创作界、评论界由“邪”趣“正” ,从“无序”至“有序” ,从而达到一种新的平衡谐和。从本原论的另一方面言之 ,钟嵘把诗歌的起源看作是“天人合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泰勒斯认为水是本原。通过对“本原”一词的分析 ,文章认为泰勒斯的宣称意指水是万物的开始 ,万物都由它产生出来。历代哲学家主要从自然现象方面解释了泰勒斯以水为本原的理由 ,但通过对古希腊神话的考察 ,可以说正是水的神话形象触使泰勒斯以水为本原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证明了几类本原有向图的本原指数等于直径 .  相似文献   

20.
<文学>月刊是继<小说月报>之后影响较大的文学刊物,是集创作本体、学术本体、批评本体为一身的优秀文学期刊.经典性的文学篇章、有影响力的文学观念、多视角的文学批评,使<文学>月刊享誉20世纪30年代文坛,在现代文学史上写下了崭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