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韩迎春 《江右论坛》2007,8(8):10-14
和谐社会视域中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要体现"五个重视":一是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资源整合和综合利用;二是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三是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的结合;四是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区域文化发展的融合;五是重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流行思潮的互动.  相似文献   

2.
何强 《学术交流》2007,1(12):27-30
当代诠释学为深刻理解"实事求是"提供了又一种可能的视角:倘若将之作为一种态度或一种方法,则仅仅是划出了"实事求是"的边界条件,距离必要条件的标准与要求,应该说还存在一定的可强调之处;而将"实事求是"作为主、客体关系当中主体自身的自觉追问,可以在某种程度上避免通常的理解当中所可能具有的抽象意味。反思作为实事求是原则的理论基础的实践观点的抽象性,实事求是地看待实践基础之上的实事求是的各种条件及可能性,将是对实事求是原则的一种必要的理论自觉。  相似文献   

3.
随着人们对人自身的关怀和对世界的终极追求的增强,可能性与现实性这对哲学范畴越发体现了其强大的诠释功能;从人对世界本原的追问到今天的人文关怀,在经过认识能力的考察后,人类越发的理智了,不断地反问自己:什么是可能的与不可能的,当下的现实是怎么样的,将来可能会如何等等,这是对当下现存事物的质疑。有必要对这一范畴作哲学考察,以解今人之困惑。  相似文献   

4.
新冠肺炎疫情,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后疫情视域下,如何创新毕业生就业工作模式是需要探索的问题.该文以湖南省吉首大学物理与机电工程学院为例,就后疫情视域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党政同心、目标同向、师生同力、信息同享、校企同盟、保障同步,效果同增""七同就业"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1):139-141
伽达默尔哲学诠释学思想是建立在对近现代科学经验主义进行深入批判基础之上的,经验在实验中的可重复性不能移植到人文社会科学中,因为后者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统一不可重复,理解和解释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效果历史意识,但必须通过历史流传物这一载体和视域融合这一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
1912年蔡元培提出"五育并举"主张,如今我国教育界提倡"五育融合",赋予了"五育"新的时代理念与内容,尤其是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育方面,"五育"融合教育理念能够更好地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大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之人.该文介绍了"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概念及其对高校教育改革的要求,并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问题,利用"五育"融合教育理念来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程的改革提出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不可能性:后马克思思潮的政治立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一兵 《求是学刊》2004,31(1):13-19
齐泽克基于拉康的精神分析理论发挥了某种"后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学话语,把共产主义理解为一种不可能性的逻辑。这种话语是通过对传统主体观的批评来实现的。站在拉康之残缺或空无的主体性立场上,他否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彻底社会解放,转向寻求一种与女权主义、生态主义和民主主义相容的解放立场,并把政治学本身引向无止尽的意识形态斗争。  相似文献   

8.
袁初明 《社科纵横》2009,24(1):50-52
本文打破从社会结构以及各种人为因素的角度来探讨风险产生原因的习惯思维方式,而从原因与结果、可能性与现实性、偶然性与必然性这几个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角度来探析风险内在的演变规律,以及风险认知与风险防范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9.
李雪英 《社科纵横》2005,20(2):40-40
和平崛起已经成为一项带有根本意义的国家战略。本文从揭示中西思维模式下对和平崛起的理解差异入手,提出西方视域中的和平与崛起存在着内在的紧张,以及中国视域对这种超越的必然性,最后论证了和平崛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0.
熊十力哲学"归本大易"。这既有时代赋予的意义,也是体用不二哲学的必然选择。其易学思想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其起着支撑、架构的作用:在"体用不二"易学本体论的统率下,展开"乾元性海"的易学心性论、"乾坤心物"的易学宇宙论、"翕辟成变"的易学方法论。可以看出,易学成为熊十力向现代哲学转向的通道。但这样的转向仍预设了某种"现代性"的前提,而这就淹没了其"体用不二哲学"的灵动性。因此,我们要寻求一种当代的视域。  相似文献   

11.
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和全民学习的重要教育类型,二者实现融合,不仅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也顺应了国家发展需要.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具有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以校园文化为视域研究开放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路径,既能够促进开放教育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内涵式发展,也有利于提高社会大众文化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2.
《社科纵横》2019,(7):29-33
新形势下推进党的建设的新的伟大工程,最根本的就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就要求共产党人在思想上、政治上、理论上、行动上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并且沿着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实事求是前进。由此重读毛泽东的《反对本本主义》对我们深入认识共产党人应具有的实事求是品格大有裨益。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在实际工作要做到实事求是,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必须反对"瞎说",勇于担当不当"懦夫",不搞形式主义,摈弃保守路线等。  相似文献   

13.
赵福生 《求是学刊》2008,35(1):36-41
马克思哲学一直被人们误认为只有宏观视域没有微观视域.以致常常被误读为宏大叙事、整体主义和经济决定论.但如果我们真正深入到马克思的文本就会发现,无论是存在论、认识论还是方法论维度.马克思哲学都有其微观视域.事实上,马克思已经展开了微观经济分析,开启了微观史学,敞开了微观权力视域.阐明马克思的微观哲学视域,对于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消除人们对于马克思的种种误解,彰显哲学的本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教师在职业生涯中,追求的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在整个学生教育工作中,传道处于首要位置,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品德是最重要的工作.《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课程与"课程思政"融合是教师想要实现的目标之一,但是两者的融合较为困难.对学生开展《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教学活动时,应该对辩证思维加以重视,并积极结合相关事件与新闻等实例,促使价值引领、知识讲解同步发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应该全面融合"课程思政",可以有效增强课程感染力与吸引力,促使教学活动中"课程思政"实用性得到有效强化,不仅能够促使学生深刻理解相关知识,同时可以引导其正确认识职业病与环境的关系,以及正确的职业病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5.
社会学是为解决19世纪中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在现代化过程中所面临的整体危机而诞生的一门学科.这决定了社会学关注结构与秩序、寻求社会与政治整合的学科"品格".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为重要的群体化生活方式之一,其本质属性在于塑造和维持一定的社会结构与政治秩序;而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指的是国家之外的非政治领域.经由洛克、黑格尔等人的发展,国家与社会两者的关系被认为是社会结构与秩序的重要来源.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框架及相关的市民社会、法团主义等理论契舍了社会学的"品格",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中国社会的深层结构与秩序,但需要保持一种本土化警觉.  相似文献   

16.
王学荣 《创新》2014,(3):40-42
当代中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近年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举措,旨在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通过研读马列著作发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亦蕴含着丰富的城乡融合思想,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践中有必要从中汲取营养。从我国历史和现实相统一的角度综合考虑,要真正"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还有一段相当长的路要走,而走出二元结构进而实现马克思视域下的城乡融合,更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课题。  相似文献   

17.
针对目前应用型本科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与产业脱节、与专业教育脱节、缺少跨专业合作训练等问题,提出了跨专业融合、产学研创一体化的"互联网+"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模式的创新点是以"互联网+"企业的生产链(产品原型设计→编程开发→营销/运营)为主线,推动产教融合、"专创融合"、跨专业融合,通过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教学方式与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的改革创新,能有效地解决上述问题,提高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  相似文献   

18.
"专创融合"是未来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方向."专创融合"是将本专业的教学内容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体育院校在探索"专创融合"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脱节、盲目追求创新创业硬性指标的情况,违背了"专创融合"的发展方向.体育院校因其专业较单一,专业方向以实践为主的特点,便于实施"专创融合"教育.因此在操作层面,体育院校应通过建立"专创融合"的教师队伍、构建"专创融合"的教学模式以及重点培养学生实操能力等途径开展"专创融合"教育.  相似文献   

19.
相对于欧陆理性主义哲学所给与我们的浪漫、激进、怀疑、相对、虚无等等困惑而言,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却少有这样的"隋绪性感染",这是我关注这一问题的一个内在的原因.在反思现代性的总体背景下,一般来说,在欧陆的理性主义哲学那里,主要是对那些既定前提的反思,比如实体、本体、本质、主体、必然、同一等等;而对经验主义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来说.则是对与认知理论相关联的科学主义、工具理性和在信念上的对自然界的"征服"的反思.但具体到我们这里,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对"经验"与"实用"的误解,这在很大程度上又与我们只从认知的角度理解"经验"(把经验等同于感觉)与"实用"(把实用等同于效果)有关.如果我们把视线扩大为伦理、政治、制度性事实、话语方式中真理就会被讲出来这样一些领域里的问题,"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理解就应该相应地扩大.本文就是根据<人的问题>、<社会实在的建构>和<无本体论的伦理学>这三本书重新讨论了"经验"与"实用"这两个概念的用法与涵义,其中人的自由与事物的可能性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在西方文学观念变迁的历史视域中,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僭越、对抗与融合,书写了文学中持久的美善悖论。西方文论中审美与伦理关系的观念演变,经历了从文学审美的伦理化、文学审美的去伦理化到文学审美与伦理的悖论式融合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构建了审美与伦理之间的张力关系,形成了文学场域中的美善悖论。这样的悖论关系使文学褪去"至善"或"纯审美"的神圣光环,重新回归一般文化生产领域,寻求二者的悖论式融合。当代西方文论的伦理转向和新审美研究共同突破了"普遍性"和"个体性"价值矛盾的僵局,在彼此之间架起了对话和反思的桥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