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选择理论从“经济人”假设出发,分析社会政治生活中的行为特征,为揭示我国公共权力非公共运行的原因及其解决途径提供了一种理论范式。我国应该从以权力制约权力的体制建设、建立公共权力运行的社会制约机制、完善公共权力运行的法制约束机制、加强公共权力运行的伦理规范这四方面对公共权力的运行范围和运行过程实施强有力的制约与监控,最终实现控制公共权力非公共运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公共选择理论运用经济学方法考察包括政治领域的集体决策在内的“非市场决策”,它的两个基本要素——交易理论和经济人假设可以归结为 :自利行为是普遍的 ;个人偏好先于制度并解释制度安排。公共选择理论将利益赋予权力、职位、金钱等狭义内涵并适用于所有社会场景 ,否定利益随制度背景不同而变换。个人偏好是具体制度培育的结果 ,用个人偏好反过来决定制度设计是公共选择理论的内在矛盾。作为对政治进行微观分析的方法 ,公共选择固然有其可取之处 ,但问题在于 :个人关于他们利益的观念应成为分析的目标取向 ,而不能作为分析的起点  相似文献   

3.
权力寻租,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是经济人趋利动机与权力滥用相结合的产物。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双重体制的并存及制度的不完善,为权力寻租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条件,并滋生了大量的腐败现象,给社会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危害。针对权力寻租产生的原因,转型经济中治理权力寻租的相应对策主要是: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建立租金消散机制。  相似文献   

4.
公共选择视野中的政治参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粟 《东南学术》2005,(2):45-49
本文尝试将公共选择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和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系统理论相结合,从逻辑上考察微观的平民选择政治参与行为的偏好对宏观政治系统稳定和演化的影响。政治参与中的个人同样具有“经济人”的性质,在纯粹利益动机下,个人在主观上没有主动向政治系统输入(政治)资源的愿望,而是无偿地消费政治系统提供的公共产品;政治系统则通过制度方式约束个体的政治行为的成本远远大于个人消极的选择成本。因此,在制度与个人之间形成了一对不对称的博弈。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论题展开分析:(1)政治参与中的个体所具有的“经济人”特征;(2)“经济人”的微观行动与宏观制度间的不对称博弈;(3)政治活动中“经济人”的偏好选择所产生的宏观效应;(4)政治参与和政治系统发展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各类腐败案件的频频曝光 ,时下无论是学界还是公众都把抑制腐败的目光放在推进民主方面。但民主政治并非抑制腐败的唯一选择。从公共权力异化的视角来分析 ,腐败是公共权力异化的外部行为的表现形式。公共权力异化主要是由于公共权力和权力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异化而引起的。当代中国的公共权力异化主要表现为第二层次 ,即公职人员的以权谋私。遏制公共权力异化 ,主要是建立一个高效运作的公共权力制度系统  相似文献   

6.
公共选择的分析方法与行为假设包括方法论上的个人主义、"经济人"假设和作为交易的政治。在公共选择理论的视野中,职业许可是规制俘获、政治屈从或不计代价率性而为的结果。以公共选择理论对职业许可进行解释,其价值在于对改革和完善职业许可制度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其局限在于该理论对人性的刻画过于绝对,忽视了人性的多样性和多面性。  相似文献   

7.
论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们所处的社会已经分化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在私人领域中,经济人追求自我利益最大化的活动可以自然地生成权利义务休系的总体,进而实现经济人的道德价值确定。公共领域中的情况则完全不同。如果说经济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不仅不是恶,而且能够最终在权利义务的总体中转化为善 ;那么,行政人员作为公共利益的维护者和公共权力的主体,他的行为如果不是善的,就必然是恶的。所以,行政人员的行为体系不仅需要建立在法律制度的外在性规定上,而且需要在行政人员的道德价值确定上保证行政人员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8.
陈益元 《东岳论丛》2014,(4):121-126
人民公社时期,公社体制通过运动式动员、仪式化运作、强制性资源吸取等途径和渠道,实现了农村社会的重组和根本改造。党政权力高度集中的运作模式,严重影响着攸县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关系的和谐发展。公社体制解体前夕,攸县农村基层干部思想上的混乱化、行为上的自利化倾向,是公社体制弊端和不足的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9.
谭绍木 《兰州学刊》2006,2(4):186-189
权力可能被滥用的问题,有着文化、制度和思想等方面的根源。在我国现今,社会上非常严重地存在着某些国家公职人员为谋求个人的利益,违反或偏离公共职责、滥用公共职权的现象。我国应该在思想、政治、经济、体制以及刑罚惩罚等方面进行综合规制。  相似文献   

10.
政治权力、经济权力、意识形态权力、军事权力是现代权力网络的四大维度。在现代国家建构过程中,权力运作的特点突出表现为集中化与局部化—扩散化的运作类型、科层化的组织形态、可持续性财政体制和市场化与货币化同步的制度安排以及内部规训、内部绥靖与反思性监控的运作机制等四个方面。传统中国是个国、家同质的社会,其基础由一个个分散孤立、互不联系的家庭和扩大了的家庭——村庄等构成。直到晚清,随着传统社会政治结构日趋分化与解体,中央权威式微,地方势力迅速膨胀,乡绅阶层由保护型经纪人向营利型经纪人蜕变,国家才开始了以国家政权官僚化与理性化、渗透性、分化以及对下层控制强化为特征的现代国家政权建设。因此,许多研究近现代中国的学者在寻求经验研究之上的理论资源时,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与理论中,而迈克尔.曼关于权力的IEMP模式对于理解现代国家建构过程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90年代新官场小说的主题已越来越多地涉及官场伦理问题.官场伦理本质上属于政治伦理,涉及从政者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新官场小说反映了政治领域中官员政治公共道德的蜕变、个人道德的沉沦、权力伦理的缺失和伦理关系的失范.新官场小说家对官场政治伦理的广泛关注和深入剖析,凸显了时下官场伦理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暴露官场政风蜕变的同时,流露出对官场政治道德衰变的忧虑.  相似文献   

12.
西部大开发的艰巨任务和特殊背景决定了以政府部门为代表的公共组织在推进这一历史进程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 ,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 ,西部地区体制的缺陷和观念的陈旧往往为一些公共组织利用手中掌握的公共权力 ,通过对社会资源的占有和分配来谋私利、图实惠提供了方便和机会 ,从而形成各种腐败现象和行为。本文试图从市场经济运行规则角度来对西部现行的体制、机制和法制状况进行审视和透析 ,进而探讨如何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公共权力腐败 ,以保证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顺利实现。  一、西部开发中公共权力腐败的特殊表现西部大开发极…  相似文献   

13.
随着公共选择理论将“经济人”假说从经济领域带到了政治领域,政府也持有一种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经济人”观念,其行为目标具有“经济人”的特性。在这种政府经济人法则的潜在驱动下,政府为主体的农村公共产品投资往往忽视公共产品提供的可及性目标,而追求获取公共产品的个人或小团体的目的和利益,追求最大效益的公共产品物质符号价值。于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投资不是体现满足农村生产和生活实际需要和适应农村实际条件的公共产品实际价值,而是更多地体现出了政府“经济人”偏好的公共产品物质符号价值。解决农村公共产品的价值失配问题,要尽可能地在价值匹配上实现公共产品的多重价值评价标准建构和契合、设计完善农民对公共产品的偏好显示机制,从转化维度建构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价值协同。  相似文献   

14.
以社会制约政府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首先 ,个人权利是人与人之间的认可和许诺 ,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础。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世界无所谓权利 ,权利的实现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权利让渡。而国家权力的实施归根到底是一种公共选择的结果 ,在具体的操作中完全可以不顾个人的意愿而进行。通过确定一个稳定的秩序 ,国家权力是保护个人权利的最有效工具 ,但同时又是个人权利的最大最危险的侵害者。因为在政府权力面前 ,个人显得太渺小 ,以致于对政府权力的侵害无能为力。而市民社会本身就是政府产生之前个人权利交易的场所 ,代表了个人权利的复杂集合…  相似文献   

15.
叶盛楠  许健 《理论界》2010,(4):13-15
职业官僚的双重属性决定了他们必然会在"公共人"和"经济人"之间徘徊,其行为方式趋向"公共人"还是"经济人"主要取决于风险——收益的价值判断,而在缺乏有效监督制约的条件下,他们总会表现出更强的自利性。因此,建立有效的官权监督制约机制是非常紧迫、非常必要的。以公民权力制约官权是一种体现民主性质、与公民的民主地位相称的监督与制约机制,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政治法律环境下,建立以公民权利制约官权的道路上困境重重,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入手,从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公共选择理论是在研究现实经济问题的推动下,通过对传统市场理论的批评产生的。公共选择理论成功地运用了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坚持经济人假设,采用个人主义的分析方法,用交易的观点来看待政治过程。公共选择理论带给了人们很多的启示,它进一步扩展了经济人范例的运用范围,在个人行为和集体选择之间重新架起了“桥梁”,并对国家增长的原因作出了深刻的解释,对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问题特别是腐败问题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公共权利与当代中国社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共权利是这样一种权利状态:即宪法意义上的每个公民应享受的基本权利在实际社会生活中必须由集体和全民的名义代表———各公共(行政、企业、事业)部门根据它们自己的部门法的规定来行使,否则它们难以得到声张。也就是说各种公民权利不能根据宪法上相对应的母权来有效行使,必须得到各公共权力部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的确认才能得到某种权利①。在公共权利状态下,当代中国社会就有两个病灶:一个是公共权力的滥用,它不能到位地将其合法性建立在个人基本权利的基础上,这一错位大面积地影响“体制内”的人②。“体制内”的边界可以延伸至一个…  相似文献   

18.
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力腐败”是一种出于私利而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它是世界各国政治机体中普遍存在的毒瘤,直接威胁着全球的政治秩序和社会稳定。社会心理因素是导致权力腐败的直接内在原因,从心理的层面上透视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治理各种权力腐败现象。中国社会中存在的腐败行为可分为集体腐败、群体腐败和个人腐败。权力腐败行为的社会心理,在最终作出腐败行为以及在整个社会上导致腐败现象严重恶化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催化作用。它通过心理互动、心理沟通,使各种消极的社会心态和腐朽思想不断滋生蔓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心理尺度和社会心理环境。因此,要把反腐败斗争落到实处,必须注意消除种种导致腐败行为最终发生的“腐败心理”。  相似文献   

19.
当前,科学运用政府公共权力对于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增强政府的合法性、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发展与和谐进步等方面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把政府公共权力的运作置于公共行政价值、公共利益、公共责任三个维度所建构的三维框架中加以考虑,只有处理好它们的关系,才能使政府公共权力的运作真正走向科学化与制度化。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假设捐赠者符合经济人特征,追求效用最大化的条件下,运用多属性效用决策方法,构造了捐赠者的效用函数及预算约束曲线,从理论上分析探讨了不同的税收政策对捐赠者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并为开展个人捐赠行为的实证研究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