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 毫秒
1.
<正> 人所共知,第一次把“辩证唯物主义”视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并将其模式化的是斯大林,其代表作是蛾于《联共党史》四章二节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随后,前苏联和我国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教科书,都以斯大林的哲学模式为原版来建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世界观和历史观体系,这一体系在我国至今没有多大的变化。我认为,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是一种纯自然主义的世界观,使用的是一种纯自然本体论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2.
<正> 我在《青海社会科学》1993年第6期发表了《评斯大林自然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又在《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年第12期发表了《马克思和斯大林在自然观上的对立》。指出,对于马克思哲学,斯大林哲学的错误倾向主要不是教条主义,而是修正主义,斯大林在哲学对象、哲学基本问题、哲学的逻辑基石和逻辑轴心、自然观和历史观的关系、哲学思维方式诸方面全面地修正了马克思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况,也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的体系”(《哲学名词解释》上册,第1页,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2版)。《简明社会科学辞典》也认为,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人们对于整个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根本观点的体系”(第802页)。此外,还有一种相当流行的定义,说“哲学是研究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第323页)。有的甚至笼  相似文献   

4.
1985年以来,王振武同志在报刊上发表了二十多篇文章,论述了他提出的“选择论”,随后又写了《选择哲学导论》一书,系统地阐发了他的观点。他强调指出:“选择论是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不同于经典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王振武:《以选择论为框架建立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88年第4期;以下凡引此文均不注出处) “选择哲学”是不是新的现代哲学?它发展了还是否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有益于还是有害于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这是大是大非问题,不能不辨论清楚。  相似文献   

5.
<正> (一) 从传统的观点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和世界观是完全统一的,似乎方法论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方法论,两者完全是一回事。其实,二者是同一的,又是有差别的。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同一和差别问题,经典作家就有过不同的说法。斯大林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界观。它所以叫作辩证唯物主义,是因为它对自然界现象的看法、它研究自然界现象的方法、它认  相似文献   

6.
<正> 斯大林曾经说过:“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斯大林选集》下卷,第424页)很多人据此认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过程中,辩证唯物主义首先产生,然后运用到历史领域,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如李达主编的《唯物辩证法大纲》中写道:“马克思和恩格斯在1842—1846年创立唯物辩证法的过程中,根据当时自然科学提供的资料,首先形成了辩证的唯物的自然观。”(《唯物辩证法大纲》第131页)也有人不同意这种看法,认为马克思是在研究黑格尔法哲学、研究市民社会和国家的关系中,即首先在社会历史领域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相似文献   

7.
丁宝兰同志一九七九年在《哲学研究》第二期上发表了《柳宗元世界观的实质问题》(以下简称《实质》),认为柳宗元世界观中“唯心主义的东西”是“主要方面”,一九八○年《哲学研究》第三期发表了柯兆利同志的文章,对丁文的基本观点提出商榷。一九八○年《哲学研究》第十一期又发表了丁宝兰同志的答辩文章《略论研究柳宗元世界观实质的方法论问题》(以下简称《方法论》),再次坚持“柳宗元世  相似文献   

8.
阅《青海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丛大川同志《马克思的新世界观是斯大林式的辩证唯物主义吗?一兼答穆志强先生》一文后,获益匪浅。笔者此文进一步探究斯大林哲学框架暇不掩瑜的鲜明特色。为了全面展示斯大林哲学框架的基本特征,我们有必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的整个膻变过程进行一番历史的回顾。马克思主义哲学以马克思来命名,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哲学在其中居首要地位。在马克思那里,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作为其哲学构想的两大要素在他最早的著述中便已初见端倪。1837年,弱冠之龄的学子马克思曾教书其父,预言式地挑明了自己未来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9.
一在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问题上,我们面临着一个难以超越的二律背反:一方面,具有自然主义倾向的释义者以辩证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去同化历史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以物质本体论为基点的自然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历史理论还原为目然理论;另一方面,具有历史主义倾向的释义者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框架去同化辩证唯物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一种以实践本体论为基点的历史理论,并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自然理论改装成历史理论。于是,我们便看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两个图象:一个是作为自然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物质本体论,它的骨架是辩证唯物主义;另一个是作为历史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它的心脏是实践本体论或“人类学本体论”,它的骨架是历史唯物主义或“人学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0.
杨耕 《学术月刊》2012,(7):30-39
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形成始自德波林的《辩证唯物主义纲要》和布哈林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1929年出版的芬格尔特、萨尔文特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和1931年出版的西洛可夫、爱森堡的《辩证唯物主义教程》,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二分结构",引证的列宁、恩格斯的著作多于马克思的著作这一文献格局,直接为现实政治服务和为现行政策作论证,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的这三个基本特征在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中得到集中体现。因此,1932、1934年出版的米丁和拉祖莫夫斯基的《辩证唯物论与历史唯物论》,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形成;而1938年出版的斯大林的《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则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模式的最终确立。尽管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模式深化并普及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观点,但从总体上看,它忽视了实践的世界观或本体论意义,否定了人的主体地位,颠倒了马克思哲学的总体逻辑。其根本缺陷就在于,向以自然为本体的一般唯物主义的回归。  相似文献   

11.
不久前,笔者撰文指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命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体系存在学术失范,突出表现为该体系在解释过程中丢失了马克思本人的大部分哲学本文(参见《本文与解释——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的学术失范》,《哲学研究》1997年第11期)。为了使有关看法更清楚,我再补充一些材料,供大家参考。这些材料主要是我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本文及其解释情况所作的一点统计与考证。个别重复之处,实出于内容联贯的需要。 迄今为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权威的解释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种解释一开始就以体系化的教科书形式出现。它形成于1938年联共(布)中央特设委员会所编《苏联共产党(布)历史简明教程》一书中斯大林所著第四章第二节“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其中国化版本,改革开放前主要有艾思奇所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各版,改革开放以来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所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各版。此外,单在我国,由各教学、宣传单位,特别是各高校自编的、内容和体系雷同的版本,按此类单位数,特别是高校数和版次更替周期推算,当不下千种。所有这些不同版本的解释,其篇幅大小、章节安排、表述方式、事例选取、语言风格等可能各有不同,但其本文背  相似文献   

12.
《学术界》2001,(4)
黄楠森在《山东社会科学》2 0 0 1年第 1期撰文《怎样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指出 ,世纪之交 ,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命运受到广泛的关注 ,许多哲学家发表的意见中 ,不乏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哲学 ,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观点。他们立论的根据大致有 :一、辩证唯物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二、辩证唯物主义已经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三、哲学不是知识 ,不可能成为科学 ,而是个性化的思想意识。这种观点的出现有外部条件 :国际形势半个世纪来的巨大变化 ,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 ,我国…  相似文献   

13.
<正> 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一书中,对历史唯物主义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历史唯物主义就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去研究社会生活,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应用于社会生活现象,应用于研究社会,应用于研究社会历史。”我认为,这样表述历史唯物主义是值得重新探讨的。理由是:(一)这个定义不能确切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斯大林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定义同他对辩证唯物主义的理解有关。他说:“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党的世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创始人从来没有使用过“辩证唯物主义”这个术语,更没有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这样的提法来表征过自己的哲学。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解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两大块这种框架,最早出现于苏联20年代初的哲学文献(1922年C·H·沃尔弗松在明斯克出版的《辩证唯物主义》一书),后来,因斯大林《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发表,教条主义在苏联理论界的长期统治,这一框架被模式化了。这种哲学模式虽然在历史上对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些原理起过某种作用,但因它形成时,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许多著作还没译成俄文在苏联得到广泛传播,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队伍的理论水平还很低,对当时已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的理解还很肤浅,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分析论证,提出了不同于俞吾金先生《论两种不同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一文所阐发的一些观点,认为恩格斯和列宁都没有把历史唯物主义说成是辩证唯物主义的推广运用,而是认为辩证唯物主义不过是马克思将一般唯物主义世界观贯彻到底的结果。在实践基础上,将一般唯物主义世界观彻底贯彻到一切知识领域中去,如实地把握客观物质世界,就必然得出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或实践唯物主义的结论来,而它们作为不同称谓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其研究对象显然不仅限于“人化的自然”和“历史的自然”,不仅限于某类具体物质形态,而是整个物质世界及其本质和规律。辩证法不仅是实践辩证法,是认识论和方法论,而且在主观上还是一种世界观,在客观上是客观世界本身内在的本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不能人本主义化——答丛大川同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曾经撰写过《评“超越哲学”》一文,用以同主张走“第三条哲学路线”,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说成是“对唯物论和唯心论对立的超越”的观点,进行商榷。随即,丛大川同志著文为这种观点辩护,说这种观点体现了“新世界观的本性”,说我“并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新世界观的本性”(上述两文分别载《人文杂志》1990年第2期和第4期;后引丛文不注)。在我看来,丛大川同志所说的“新世界观的本性”,是人本主义的。对于这种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本主义化的见解,我实在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7.
法国哲学家阿尔杜塞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主要依据斯大林《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法共党员,他对于当年苏共领导人“非斯大林化”并求助于人道主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用人道主义解释马克思主义.与此呼应,阿氏对中国“文革”及其“阶级斗争为纲”是衷心赞成的.他把自己的理论创作自觉地与中国当年的主流思路对苏共求助于人道主义的批判及中国“文革”联系在一起,并为“文革”唱颂歌.阿氏对唯物史观的结构主义阐释,是沿“无主体”哲学思路前推的,人道主义价值观便从哲学出发点上被略去了.由此出发,阿氏把马克思主义说成“反人道主义”;说“异化”概念不是马克思主义概念,等等,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严重错解.  相似文献   

18.
历史唯物主义被恩格斯誉为马克思一生。JI两个最伟大的发现之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标志着马克思新世界观的诞生。但我们目前如何看待历史唯物主义的地位?很多版本的哲学教科书和文章都给予了错误的回答,总体上看主要有以下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是“传统推广论”,即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把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推广(即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的结果①。第二种观点是“逆向推广论”,即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而辩证唯物主义则是历史唯物主义应用到自然领域的结果。第三种观…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改革的讨论中,有的文章认为,理念不应该是唯心主义者的专利品。理念既是“认识由理论向实践发展的中介环节”,又是“伦理学的胚胎”和“美学理论的生长点”,因此,“理念不但应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范畴,而且应该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最高范畴。"(见《江淮论坛》1984年第6期《理念应成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范畴》,以下凡引此文,不再注明出处)  相似文献   

20.
“有人认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是国家或政府,早已十分明确,这纯粹是一种欺人之谈”.这是发表在《学术月刊》1996年第12期上的一篇题为《产权结构理论及其应用》(以下简称“应用”)的文章中的一个观点.《应用》的作者似乎没有否认国有经济的存在,在其文章中“国有企业”这个概念还被大量使用,但是却彻底否认了国家或政府是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这就是说企业资产是国家所有的,而国家却没有资格成为自己所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