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论以人为本的价值哲学意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原则或根本要求。从马克思主义价值哲学新视角审视以人为本,其哲学意蕴在于:现实的人是以人为本的价值本位,现实的人是指在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主体的统一;人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它意味着人是人的世界及其历史的根本、主体,还意味着人本身就是自己独立人格的主体;人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的满足是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集体主义价值观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导向,它要求把个人看作手段和目的的统一,同时又要把集体对个人的关心、爱护、尊重程度和对个人正当利益的满足程度作为衡量集体真实性和先进性的尺度。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就是指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人,一切服务于人。以人为本有一个广泛而长久的发展之路,它将长期贯穿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全过程中。发展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水平,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关心人、重视人的表现。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取向,而且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指针。  相似文献   

3.
本文针对传统德育以"灌输"为特征的基本缺陷论述了德育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认为德育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传统德育以“灌输”为特征的基本缺陷论述了德育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并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认为德育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5.
论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个体积极心理是指人从积极、乐观的角度来反映、把握和体验社会生活,积极心理活动的价值在于积极心理对个人及群体的生存与发展需要的满足。积极心理相对于个体、集体和社会三类主体而言,相应具有个体价值、集体价值和社会价值三个方面。探讨积极心理的价值,对个体价值的实现、集体的团结、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个体本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一种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发展的必然产物,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个体本位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存在,是集体本位逐步发展的产物。个体本位就是从个体自身出发,肯定个体的存在、尊重个体的地位、实现个体的需求、维护个体的利益的一种价值本位理念。  相似文献   

7.
文章主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论述了德育创新应坚持以人为本,体现人的主体地位,发挥人的主体性,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原则,认为德育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一切为了主体(人)的需要,一切服务于主体性道德人格(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民族传统文化大致可以由三个价值谱系构成:庙堂文化、士大夫文化、民间文化。经晚清洋务运动的器物革命、戊戌变法及辛亥革命的政治革命、五四运动的思想革命,使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商业经济的社会模式,终于开始取代了以群体伦理为价值本位的农耕经济的社会模式。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民间价值谱系,最终则在五四时代,与从英美而来的以个体感性生命为价值本位的商业文明,做到了无缝对接。国势的强盛,呼唤着中华民族以新的文化姿态面对世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传统的时代之声应运而生。但如何使古代的传统中国的价值资源,成为现代中国的价值性构成,"新国学"的提出,可谓是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9.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人类对自我认识的一次重大提升,与近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不同,以人为本的"人"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是类、群体、个体三重存在统一的人,只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中的"人",才能真正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交往伦理理论的构建是摆脱现代伦理学困境的一种尝试。中西方交往伦理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前者以人伦为本位,注重对群体价值、情理方式、礼仪美德与善的追求;后者以个体为本位,重视对个体权利、理性价值、法律制度与正义的伸张。从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看,中西方交往伦理必然呈现出整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以来,工业社会的大生产造成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自然资源的迅速枯竭,出现全球化生态危机。对此,人类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深刻反省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对世界的合理秩序,对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对人的行为合理性有正确的认识和定位,重新架构以"生态合理性"为核心理念、价值取向和建构原理的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实现从以人类自我为中心向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相互作用为中心的转变,建立全新的生态化生产关系和体制,以保证人类的世代延续和"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奠定于现代政治哲学之上的现代人权观,基本要义有三:人权的主体是个人;人权的内容具体表现为公民权利;人权价值具有绝对的普遍性.然而,现代人权观正面临着挑战.基于古典政治哲学的反思,可以发现人权主体是个体与集体(国家是最大的集体)的统一体,人权内容表现为标示着个人存在的公民权利与标示着集体存在的国家权力的统一体,人权价值具有绝对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13.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因互联网的产生和存在而日益变成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复合体。人是历史性、客观性、现实性的存在物,人的存在方式主要包括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推进,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应运而生,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等诸多方面,不断地拓展和延伸人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深刻地变革和重塑人自身;同时,又通过衍生人类对自身的生存方式、交往方式、组织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的反思来不断拓展其存在方式。必须注意的是,在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中,人的存在方式的拓展,不仅要强调人的存在的个性化,而且更应强调人的存在的整体化。  相似文献   

14.
对人的本质的沉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是客观地存在的且能为我们所认识、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 ,具有三个方面的特性 :“自然存在物”、“有意识的存在物”、“类的存在物”。“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探究人的本质的“阿基米德之点”。社会性、实践性、理性等是人的次生形态的本质。自由是人之为人的原由 ,是人与动物一切区别的区别。只有自由才是人的原生形态的本质。  相似文献   

15.
关于人与自然关系存在三种理论,即“极端的人类中心论”、“极端的自然论”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法的正义价值、传统自然法三大理论都要求和支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论”,同时强调这种和谐共处是在以人为本前提下的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6.
人有三重性,即人的物性、理性和神性,它们代表了人的三种不同的生命欲求和存在力量。在此等力量的作用下,人生承载着肉体与灵魂、必然与自由两大矛盾的对抗。科学和道德的存在理由,来自于人的理性协调人生矛盾、叩问生命自由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18.
生态中心主义将生态共同体的利益奉为最高价值,把自然归入人类的道德关怀范围,虽然对人与自然的共生作出了生动诠释,却脱离了人类实践,消解了人的主体性,忽视了人的生存发展诉求,将希望寄托于个人的道德行为以期到达荒野的乌托邦。与此不同,“生命共同体”理念是将马克思实践自然观运用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最新理论成果,融入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以生产实践为基础,揭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确认人的主体责任,明晰“美的规律”。“生命共同体”理念从实践的向度为如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坚持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生态方法论;是以德法共治落实主体责任的生态治理论;是从美丽中国到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生态价值论。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中,闲暇普遍地被误解为单纯的娱乐和消费活动,从而出现了闲暇观念深刻的异化,观念的错位带来个人生活的不幸和人类文明的瓦解。闲暇观的异化根源于近代以来西方的世界观、人生观。东亚传统的世界观能够为现代人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提供人生视角。人是内在于"真我"的存在,人生的终极目的在于领悟和喜欢这个"真我",创造性的闲暇生活也就意味着以"修行"和"乐道"来充实个人的闲暇时光。人类应该实现从劳动的世界到修行的世界、从消费的世界到乐道的世界的转换。在近代文明成就和在东亚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当人类学会享受创造性的闲暇生活时,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真正协调各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审美也是一种终极关怀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类的终极关怀主要有三种形式:一种是给多样的现实世界以统一之本体存在的哲学承诺;一种是给有限的个体生命以无限之价值意义的宗教承诺;一种是给异化的现实人生以情感之审美观照的艺术承诺。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哲学之本体论和宗教之形而上学分别面临着学理和信仰上的危机,在这种情况下,艺术之文化形式需要自觉地承担起为人类提供终极关怀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