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的主奴斗争篇章里描述了一种"片面的和不平衡的承认",这种承认的发生主要是由于主奴斗争之后产生了不对等的自我意识。后来在《法哲学原理》里黑格尔对承认理论做了很大的发展,建立了由自由意志出发、以所有权为基础、以劳动为手段的市民社会,以此作为相互承认的主体交往活动的平台。马克思认为,黑格尔颠倒了私有财产与劳动之间的关系,黑格尔所谓人人平等、相互承认的市民社会实际包含着各种压迫和奴役。只要广泛地为了满足需要而进行的社会分工还存在,人类还必须为了满足自身生存的自然必然性而被迫从事劳动,平等而普遍的"承认"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精神现象学》中的主奴关系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我意识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重要论题,而主奴关系构成了自我意识论的核心。黑格尔认为,对等主体之间的相互承认是自我意识发展的最初目标,这是由自我意识的本性决定的。对承认概念之交互性的阐释是黑格尔对主体哲学的贡献之一。承认的历程开始于自我意识之间的生死斗争,这种斗争导致自我意识分化为主动的意识与依附的意识,即主人和奴...  相似文献   

3.
黑格尔的自我意识理论所根据的是自我意识从同一到差别再到同一的辩证法。这个根据要求他至少必须贯彻两个相关的演证路线,即不仅自我意识的欲望的、承认的和普遍的三种彤态的依次进展,而且每种形态内部的复杂转化,都是辩证法诸环节的合理揭示。就后者而言,比如欲望的自我意识阶段起初是自我=自我的抽象同一的表达式,它经过单纯差异即自我=非我的转换,最后以把外在对象转化为生命对象而告结束。这个终点意味着自我意识呈现出自身判断或以同一性作为根据的区分。自我意识由此进入承认的即差别的阶段。  相似文献   

4.
《精神现象学》展现出包含了人与物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和人对自己能力的反思这三个层次的一套完整的承认学说.黑格尔认为,只要坚持自我意识这种个体主体性的态度,那么承认都是没有出路的,也不可能通过斗争获得完满的解决.原因在于,承认在根本上不是人对人的承认,而是精神对人的承认,而在“自我意识”阶段,人虽然认识到了精神的存在,却不认为精神有高于自身的任何真理性.承认现象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突破自我意识的这种态度,进入精神这一更根本的层次.虽然黑格尔的精神本身也是主体,但它作为一种高于人的整体秩序,能为我们思考现时代的境况提供一个契机.  相似文献   

5.
在近代以来围绕自由问题的论争中,无论标准版相容论还是不相容论都把否定含义的自由概念视为不言自明的理论出发点。自由始终被视为主体内在的固有状态。通过放弃因果概念框架,梅洛-庞蒂尝试发展一种非标准版相容论,把自由理解为规范性成就。他的规范性自由概念奠基在具身化主体的实践自我意识之上。主体要在行动中并通过行动把自我构建为回应世界风格规范性的自由行动者,而自由行动主体要在规范性机制约束中通过与他人相互承认赢得自己的规范性身份并成就规范性自我。由此,世界与他人的限制成为规范性自我的内在构成要素。根据梅洛-庞蒂的非标准版相容论,主体的自由是自我与他人在世界风格规范性约束中通过相互承认共同实现的规范性成就。  相似文献   

6.
介绍黑格尔主奴辩证法的自我意识理论的发展脉络,阐释主奴辩证法发端于笛卡尔哲学的存在论中的主体概念。黑格尔主奴辩证法存在论的自我意识的确立从欲望出发,经过主奴关系的辩证发展最终在自我意识双重化的统一中完成。拉康以分裂的主体概念颠覆传统哲学思想的自足主体论,认为主体不是以意识为中心的自我同一的主体,而是在自我与他者分裂异化的去中心的过程中形成无意识主体。  相似文献   

7.
罗尔斯等人对康德的道德哲学做出了建构论的解读,从此将建构论带入到规范性研究中。因为不满康德哲学自身的理论困境,以布兰顿、皮平为代表的社会建构论开始了对黑格尔的规范性研究,将之视为对康德哲学的社会化,把以相互承认为基础的社会视为规范的来源,这一解读方式被称之为“标准解读”。在社会建构论的影响下,斯特恩、莱蒂宁等人分别提出了对黑格尔哲学的规范性解读。一时间,对黑格尔规范性的研究产生了众多丰富的理论成果。考察这一时段理论得失,有助于我们推动黑格尔的规范性研究。  相似文献   

8.
黑格尔的承认思想是霍耐特承认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资源。解读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对于准确把握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中如何继承了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又是如何超越了黑格尔,并进而建构起他自己的承认理论至为重要,从三方面对此加以了论证和说明:一是对黑格尔承认思想的解读;二是对霍耐特在黑格尔承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所作贡献的认识和把握;三是对霍耐特承认理论创新的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9.
承认问题是当代哲学社会学的重要问题。与黑格尔之后的社会承认理论强调自我通过他人的承认而获得自我意识不同,列维纳斯提出了一种被动的非对称的承认概念,主张自我在承认他人的过程中获得自我意识。承认是一次被动的形而上的冒险,其本质是对他人的无条件的尊重与责任。列维纳斯通过对他人的无条件的尊重与责任而将承认概念导向了伦理的至善性与神圣性。承认他人是困难的,但它是人成为伦理性的人(而非理性动物)的必经通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研读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基础上,试图通过对黑格尔自我意识概念的重点分析,以探讨自我意识概念的重要意义及其不足.具体而言,依据黑格尔对自我概念的阐发逻辑,本文将黑格尔的自我意识概念简化为如下三个命题:自我意识就是意识,自我意识即真理,自我意识是自我确认.这一个过程既然是意识作为精神现象的展开过程,也就是自我意识逐渐摆脱主客体的直接对立,进入到以意识自身为对象的内在完善过程和形成主体间性的过程.经过如此演化的自我意识,达到了自我意识完善的状态,进入了理性的境界.自我意识剩下的任务就是外化,以及在更高阶段的理性的实现过程,即绝对理性.本文认为,虽然以自我意识为基础的理性在黑格尔那里占有绝对崇高的地位,但自我意识的结构及其理论缺陷也预示了以自我意识为代表的理性哲学具有的脆弱性特征,它具体表现为自我意识的自欺结构,以及自我意识的形成与环境的复杂关系.最后,本文试图指出,黑格尔过分夸大了自我意识的能力,而对自我意识形成的复杂性却考虑不够,这为现代精神分析理论的发展,以及对黑格尔自我意识的批判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后现代哲学正是从理性的脆弱性入手,进而演化为一场反对黑格尔意识哲学的后现代运动.  相似文献   

11.
自我意识的结构问题是近代哲学的一个基本主题。黑格尔在1830年版《精神哲学》中提出了一个全然不同于康德以来的先验哲学传统的非对象性自我意识模型,即作为自我意识的自我感觉。非对象性的自我意识究竟何以可能?黑格尔指出,一种非对象性自我意识必然要成为一种作为自我感觉的意向相关性意识,即一种能够刻画原初经验的自主结构。但是黑格尔的自我感觉理论仍然存在严重的结构性困难,这一困难必须要通过引入布伦塔诺后期的内知觉理论的相关资源才能得到修正。这种修正后的自我感觉理论将成为一种基础性的被动发生模式,并有可能展现一种全新的基础性自我意识理论的结构。  相似文献   

12.
"自我意识"是杰弗里·哈特曼解构主义文学批评中的一条潜在脉络。"自我意识"首先是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自我意识范畴的继承和吸收,同时用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理论解构了黑格尔对于概念统一性的坚持,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概念范畴进行整合与开创,既是对现代性概念的突破与解构,也是对解构主义精神的反省与补充。自我意识不但是哈特曼文学批评理论的立足点,同时也是哈特曼进行解构主义文学批评的具体方法,因此最能彰显哈特曼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3.
耶拿时期建立起了"黑格尔的第一个完整的体系"。正是在耶拿早期的《耶拿手稿》中,青年黑格尔力图构筑起一个较为清晰的、以承认范畴为核心的哲学框架,而此后其承认哲学体系的发展轨迹则基本参照《耶拿手稿》中的构想来逐步展开。在这个理论构架中,家庭、劳动和契约成为黑格尔展开承认关系探讨的三个基本维度。在此基础上,黑格尔建构起爱与斗争并存的二元承认模式,进而对整个人类发展史做出了一种全新的推演和阐释。  相似文献   

14.
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主奴辩证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它表明在这个阶段上,自我意识之间处于一种依赖关系而非统治与被统治的关系。这一点构成了黑格尔自我意识理论的独特之处,对于理解马克思的学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讨论争取承认的斗争以及主人与奴隶关系辩证法之前,黑格尔首先讨论了自我意识概念的辩证法,而且他把前者包含在后者中,或者说他以概念的辩证法作为现实经验的根据.这种根据被表现在黑格尔关于自我意识的三个双重意义的描述中.第一个双重意义表现的是自我意识自在本质的抽象同一,第二个双重意义通过扬弃第一个双重意义而表现为自我意识的差别并为自身的返回提供条件,第三个双重意义则描述了自我意识向自身返回,从而三个双重意义分别表现为自我意识的抽象同一、差别和同一的关系.正是这种关系开放出争取承认的斗争以及主奴关系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的相互承认理论近年来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他认为相互承认概念在道德、历史和哲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人类之所以成为人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早在青年时期,黑格尔就致力于对人类统一性的研究,认为相互承认概念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在于创造。并认为任何社会规范的形成,必须以社会成员的"相互承认"为前提。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梳理国内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文献发现,不少学者集中探讨了霍耐特承认理论与交往理论、物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关系。国内学者将霍耐特承认理论应用于道德认同研究、民族事务处理与和谐社会构建,并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进一步发展承认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考察规范性的本身结构,且与人的自由平等存在冲突。对此,深入研究霍耐特承认理论,需要重点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吸收黑格尔承认理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合理因素,使之与霍耐特承认理论协调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拓展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视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伦理规范而努力。  相似文献   

18.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从古希腊悲剧中汲取营养并提出"命运"的观念。"命运"作为一种否定运动本身已经暗示了"分离",其表现在伦理实体的美好个人全体性沦陷在否定的必然性之中,同时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对命运的承认个体又能够扬弃分离而达到"和解"。黑格尔的这种"命运"观念与其历史观是一致的,并且在其早期神学著作中体现出了某种预示,这也是黑格尔哲学中神学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福山认为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点,当人类历史进入自由民主阶段,历史将迎来它的终结。而造成历史必定会发展到自由民主,并最终推动历史走向终结的动力机制有二:自然科学和寻求"承认"的欲望。自然科学可以通过军备竞赛和经济发展使得资本主义自由民主制在世界各地传播,为历史走向自由民主制打下了基础;寻求"承认"的欲望则能够确保历史必然会向着自由民主发展。但是事实上,福山的历史终结论的错误在于:一是曲解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误将马克思的历史理论视为一种终结论;二是片面地将自由、民主视为人类历史的终极价值,忽视了自由民主自身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行动力是古老但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的哲学概念,是当代的行动哲学和社会哲学为它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布拉特曼在这个方面居功甚伟。基于既有社会解释的困境,布拉特曼将规范性维度引入到群体行动之中,并与行动力相结合,创新地提出了个人规划行动力与共享行动力,并以此作为切入点解释小群体中人类的互动,在此基础上提出一种更具理论优势的社会解释进路。通过理解布拉特曼在其规划理论中对规范性进路的运用,我们对规范性问题的思考,也会更深入到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作为基础条件的规范如何使群体行动得以成形;二是在共享行动力的研究背后,规范性在社会建构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