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纵观海派文学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从京派海派之争的情绪化 ,到对于京派海派研究的冷静分析 ,到新时期以来研究的多元化色彩 ,我们可以发现对于海派文学的态度有着一个逐渐客观化评价的过程。新时期以来 ,海派文学的研究虽然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还有一些值得深入拓展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五四"时期的"京派"和"海派",代表着本土文化与现代外来文化的碰撞,体现出现代与传统二元对抗并存的现代性特征."五四"时期的文学创作已具备了都市文化的价值理念并为中国都市文学的发展作了准备和铺垫."京派"和"海派"的出现,以及其不同的文化和文学特色,标志着都市文学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京派和海派共同崛起于30年代的中国文坛,以迥异的风格给读者留下了不同的审美感受.本文试从不同的文化角色认定,即"高贵的乡下人"和"敏感的都市人"的角度,分析孕育于不同的地域环境的京派和海派在艺术和审美理想上的差异.  相似文献   

4.
京派文学与海派文学在五四文学中形成一场轰轰烈烈的抗衡之势,京派文学以其对中国传统文学的承续表现出庄重典雅、含而不露的学院文风,海派文学则因较多异域文化的吸收、独特的地域限制,表现出喧嚣浮躁、纸醉金迷的都市气息。然而二者作为同时代文学流派,并非完全对立,在相同的文化传统下,二者或多或少的吸收传统文化甘露,在天道观和人道观上均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延续和熏陶。  相似文献   

5.
“谪仙人”这一观念的意象结构非常复杂 ,但其主要属性可以集中在下面三点 :(1 )才能上的超越性、超俗性 ;(2 )社会关系上的客体性、客寓性 ;(3)言论行动上的放纵性、非拘束性。这三者相互关连 ,因而正好具有结构性的品格 ,与诗人李白的形象构造非常类似。“谪仙”一词专门由李白来代表 ,便不能不说是一种必然的现象  相似文献   

6.
唐代遭受迁徙、贬谪之苦的众多诗人所创作的“迁谪诗文” ,是唐代文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的迁谪诗文颇能体现出迁谪文学的本质特点 ,对后世的迁谪文学的发展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现存<苏东坡谪惠州诗二首>不是"遗珠"而是赝品.诗中所指地名既不符合当时地理区划命名,诗文手法也平庸粗糙,缺乏灵性和余蕴,而何以留传至今,是一待解之谜.  相似文献   

8.
迁谪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迁谪诗歌在各个时期均有各自的特点。其发展演变,大致上经历了从屈原的表达执著信念,到六朝诗人的摹写山水,再到唐人的叙写哀怨和宋人的抒发高旷情怀等历程。  相似文献   

9.
作为都城的北京是典型的“消费高地”,丰厚的京商文化孕育了“京派老字号”。京派老字号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科技和市场价值。其表现在品质上的精益求精、经营上的诚信无欺、服务上的尊重奉迎、用人上的不拘一格等文化特点,以及儒气、和气、官气、贵气与义气的文化风格,构成京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派老字号是人文北京的名片,应在保持其文化品格和魅力的基础上,传承核心价值,创新产品、经营与服务,在发展中保护和提升其价值、凸现其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0.
迁谪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迁谪诗歌在各个时期皆有各自的特点。其发展演变,大致上经历了从屈原的表达执著信念,到六朝诗人的摹写山水,再到唐人的叙写哀怨和宋人的抒发高旷情怀等历程。  相似文献   

11.
康德与费希特关于康德哲学之精神的争论,既根源于双方对“自我意识”概念的不同理解,更源于双方对“形而上学”和“科学”概念的不同理解,正是这种分歧构成康德哲学与费希特哲学以及康德之后的德国观念论的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12.
对"读<山海经>十三首"组诗的解读学术界存在着历史主义和接受美学两种倾向.历史主义者穿凿附会,旨在挖掘组诗的政治寓意,结果诸家解释互相矛盾.而实际上,"读<山海经>十三首"是接受美学的一个典型案例.在阅读<山海经>时,陶渊明的期待视野与<山海经>的神话性质相契合.他以<山海经>游仙娱情,渲泄政治愤懑,从而获得了"俯仰终宇宙"的审美乐趣和人生自足.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充斥着上古先民的良好企盼和生存理想,描述中具有明显的是非善恶倾向,折射出上古先民的道德审美情趣,书中描述的禁忌、祭祀仪式等折射出上古先民属人社会秩序调整的规范要求。由此可以认定,原始伦理在《山海经》所述的上古时期已经形成,但并没有呈现出明确的文化形态,究其原因,应该是生产劳动水平、先民意识水平和当时的社会关系等多种历史前提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山海经>的宇宙观主要可概括为三点:(一)宇宙天体是一个由"枢纽"统辖的变化有序的整体;(二)宇宙万物皆有生命,形态不同,禀性各异,且生死循环,永无穷尽;(三)"圣人""通道"并用以指导人类的实践活动.考察<文心雕龙>,其建构理论体系的主要指导思想和原则,正源自上述思想.  相似文献   

15.
《不京不海集》为章培恒先生编定,收入章先生关于中国文学史的论文近四十篇。文集展示了作者数十年的文学批评实践,无论身处顺逆,都无悔无咎,坚持马克思"改变世界"和鲁迅"人性的解放"的理想,围绕"个人"、"个性"、"自我"等概念,建构了一套系统性、富于中国特色的批评体系。这部《不京不海集》凝聚着章先生"追求真理,毋变初衷"的精神成果,置身于全球化的潮流冲荡之中,不断挑战自己,提出新的问题,探索新的途径,保持开放的姿态,也时时检验自己的论述,力求臻之完善的境地,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相似文献   

16.
赵志浩 《东方论坛》2009,(4):103-107,120
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进行了一场社会史论战,它实际上是由亚细亚生产方式引起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苏联和日本分别对之进行了解读,认定中国历史属于亚细亚形态的社会,这意味着中国将被排除在世界史进程之外。受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中国史学家大多接受的是斯大林有关社会发展模式的论述,认为秦以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属于封建社会,它改变了以后中国人书写历史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18.
仇兆鳌与浙东学派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诗详注》的作者仇兆鳌,是浙东学派的另类重要成员,他虽然没有在重经重史的方向上走出自己的路,表面上看来亦游离于浙东学术之外,而实际上的思想根底和学术归依依然是浙东学派。他以浙东学术为依托,为浙东学术在别集研究方面建树了功勋  相似文献   

19.
关于南社的属性,至今众说纷纭。本文从目的与手段的关系着眼,主要分析了南社四个方面的属性,并试图对南社作出定义式的说明。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山水审美意识的启蒙与完成经历了漫长的动态过程。与已有研究对《山海经》山水所作的"地理山水"、"神话山水"、"文化山水"的解读相比,审美经验的阐释路径使得《山海经》在中国传统独立山水意识诞生旅途上的意义更为明朗,《山海经》所蕴含的"山水"资源具有标本性的意义:《山海经》以空间引领时间的独特方式及山水审美张力的构建,实现了对审美经验的早期祛昧。尽管距离山水在魏晋时期所实现的审美独立还有一段距离,但《山海经》所提供的平等、包容的审美质素却为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独立作出了自身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