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联”刊物作为一种现代印刷业的产物,不仅实现了文学传播的现代化,还主动引导乃至制造着读者的阅读趣味、审美格调。借助《大众文艺》《北斗》等刊物的媒介力量,“左联”参与和组织了三次文艺大众化讨论,努力推行了大众文艺运动。“左联”厘清了推行文艺大众化运动的必要性、问题维度和基本方略;辨析了文艺大众化运动的本质、目的、任务和实现路径;明确了大众文艺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问题。“左联”推进文艺大众化运动和倡行大众文艺具有多重意义。  相似文献   

2.
就20世纪左翼文艺的发展看,“左联”的“文艺大众化”讨论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左联”的探索经过了局部讨论、组织性讨论和回应性讨论三个阶段,其探索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让“文艺大众化”由观念变成一种运动,并通过多种途径,将文艺真正“大众化”;二是通过多方面的理论探索让“文艺大众化”在具体内容、如何创作及大众语等方面都有所建树,两条路径的结合使得“左联”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将“文艺大众化”融为一体,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瞿秋白在苏区最重要的文艺贡献是进行文艺大众化思想的现实调适:在思想上,将因地制宜调整为创造工农大众艺术;在理论上,将文艺大众化思想现实制度化。在苏区,瞿秋白以从事教育和宣传工作来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其左联时期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不仅与苏区戏剧大众化活动、工农大众艺术水乳交融,而且与苏区基础教育和民众战争宣传动员政策天然转换,最终生成中国本土化的集体写作政策。  相似文献   

4.
周文与左联     
周文自幼家境贫寒,很早就尝到人生的艰辛与痛苦。加入左联后,埋头苦干的精神和出色的工作实绩,很快赢得鲁迅和大家的信任,成为左联重要的组织领导者之一。左联时期是他文学创作起步,发展与鼎盛时期,他坚持“左而又作”,成为有名的“多产作家”,他坚持走鲁迅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创作风格。大众化是周文文学创作与实践的精神内核,他身体力行一切为大众、改编文学名著为大众本。卓有成效的实绩及通俗而不媚俗的严谨作风,使他在文艺大众化运动中声誉卓著。可以说,左联造就了周文,周文为左朕增辉。  相似文献   

5.
鲁迅在"左联"成立之前创办了<奔流>、<萌芽>、<文艺研究>等刊物,它们作为"左联"的外围刊物,聚合了一些进步的文艺革命青年,刊载了许多值得注意的无产阶级文艺作品、文论、译著,进而在客观上为"左联"的成立和中国无产阶级文艺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延安文艺产生的理论基础,延安文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载体和必然结果。研究延安文艺与马克思大众化的关系,探索延安文艺如何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以适应传播意识形态的实质内涵,科学地运用为大众所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传播马克思主义,满足延安革命根据地民众的诉求和需要,总结延安文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等问题,既是历史发展的要求,也是现实的研究需要。  相似文献   

7.
"左联"是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简称。"左联"是世界共产主义思潮和革命文艺运动的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带全国性的革命文学团体,也就是说它的产生是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因此"左联"研究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还应包括意识形态批评。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文学团体,"左联"的文学主张必定会受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的影响。在"拉普"文艺思想、日本福本主义和当时党的"左倾"路线的影响下,"左联"的文艺理论主张出现了一些偏颇,忽视了文学的特殊性。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思想路线的不断修正,"左联"也逐渐克服了自身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文艺大众化是左翼文艺运动的中心任务。“左联”在成立时就设立了文艺大众化研究会,以后除不断号召、组织作家在创作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努力外,在理论上还进行了关于“大众化”问题的三次公开讨论。瞿秋白于一九三一年一月至一九三三年底,在上海一面养病,一面同鲁迅先生一起领导左翼文化运动。他在积极从事马列主义文艺理论、文艺批评和杂文创作的同时,对文艺大众化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倡导与建树。正如一九五三年版《瞿秋白文集·序》中所说:“他是中国无产阶级文学和文学大众化的最早的一个倡议者和鼓舞者。”一一九三一年十一月,由瞿秋白参加研究、拟定的“左联”执委会决议《中国无产  相似文献   

9.
1930年和1932年,左翼作家就文艺大众化问题展开了内部讨论.讨论者对于倡导文艺大众化几乎没有什么异议,分歧的焦点体现在如何评价五四白话文,如何处理语体文的大众化与欧化的关系.回顾这次讨论,有助于理清中国现代文学从启蒙话语向革命话语转型的内在逻辑,弄清五四文学传统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为何受到质疑、如何被辩护,廓清语体文的大众化与欧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众化运动”几乎贯穿20世纪文学史,牵涉到文学领域之外诸如思想、政治等领域内的诸多问题。从“五四”时期启蒙知识分子殷切呼唤的“平民文学”,到延安时期毛泽东《讲话》政策性指明的工农兵文艺方向,文艺大众化运动在话语与实践两方面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1.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12.
“大众化”思潮在中国近现代文学中是个一以贯之的潮流,虽然左翼文学界的文艺大众化是从批判“五四”文学开始的,但作为大众化运动的领导者与实践者之一的周文在文学的根本问题与原则问题上,都继承了“五四”新文学的精神。他提出文学要面向大众,要使用“活”的语言,而且还利用自身在边区政府的领导地位,完成了公文改革,实现了“五四”未竞的事业。  相似文献   

13.
考察文艺“民族形式”论争思潮的发起过程可知,它是延安文化界有领导、有计划开展的一场全国性文艺运动。“利用旧形式”活动是这一运动开展的基础,毛泽东的“民族形式”命题是这一运动的理论依据。文艺“民族形式”运动的最终目的在于建立新的民族国家的新文化,其最大意义在于一条新的文艺道路和方向的重新选择与确立———既是民族的,又是现代的。  相似文献   

14.
论“民族形式”论争的发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民族形式”的思想在五思运动中已存在,但这个概念却直到1938年才确立下来。这一问题的讨论是和左翼文学、解放区文学以及伟大的抗日战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民族形式的特征在于强调民族化,旨在克服以前文艺思潮中的欧化、教条主义以及通俗至上的偏向,在正确的政治思想指导下,以民族货币回笼大众为方向,进而建立一种“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文学  相似文献   

15.
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延安文艺,根据特殊时期的社会语境和历史任务,以"延安文艺大众化运动"为中介,让文艺承担起建构现代民族国家的叙事话语的职责,并在这一核心思想理念的指导下,对主流意识形态文艺、民间文艺和从"五四"继承而来的知识分子文艺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民族整合。从延安文艺的经验来看,当代中国的文艺创作也应该秉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精神,立足全球化和社会转型的社会语境,妥善处理好主流文艺、大众文艺和精英文艺之间的关系,在三者的良性互动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6.
权力是从最小的单位以零散的方式形成的,具体来说是从个人的身体发生的。身体和主体是研究权力的主要因素。在对文艺大众化微观权力运行机制的考察中,"身体"处于核心位置。对身体内部和外部环境的分析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进行:一是文艺大众化的主体界定;二是知识分子与群众的关系;三是大众话语的生成机制。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延安文艺大众化的成功实践是建立在其缜密的微观权力运行机制上,其体现为政治的驯服功能、工农群众的凝视效应和知识分子的自我超越。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论述《讲话》对中国现代文艺大众化进程的推动。简略回顾了“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文艺大众化”趋向,指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有待于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出现。《讲话》明确地指出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推动了文艺大众化的进程,对整个革命文艺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30年代 ,在瞿秋白积极倡议下 ,形成了大众文艺问题的又一个讨论热潮。瞿秋白热心倡导大众文艺运动 ,与他对“五四”以来的新文学发展的认识与要求分不开。他的文艺大众化主张 ,强调了“争取无产阶级领导权”和“生活大众化”的必要性 ,提出了革命大众文艺内容和题材的新要求。关于形式问题 ,他特别看重旧形式的利用和改造 ,让群众“看得懂”、“听得懂”。为推广大众文艺 ,他设计了开展“俗话文学运动”、“街头文学运动”、“工农通讯运动”等方案 ,并在苏区进行了实践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思想的变迁历史中,文艺大众化相关理论的发生和转折无疑是相当重要的议题。而瞿秋白对此的思考,则是此漫长议题史中的关键点。瞿秋白文艺思想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为了左翼革命政治的现实需要,把长期以来的文艺写作直接定性为"政治写作",从而提出"革命文艺大众化"思想,并最终成为其革命文艺思想的理论主轴。由瞿秋白等革命先驱所奠定的文艺大众化思想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更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次重大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20世纪30年代上半叶,“左联”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影响,在反“围剿”斗争和左翼文艺运动中存在一些缺陷与不足,如片面强调无产阶级文学,把共产主义思想体系的宣传当作当时的行动纲领,有关门主义与宗派主义的倾向,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这些“左”倾错误给“左联”的工作带来了消极影响,但这并不能抹杀“左联”在左翼文艺运动中所取得的伟大功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