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近年来,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梳理国内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文献发现,不少学者集中探讨了霍耐特承认理论与交往理论、物化理论、马克思主义等理论的关系。国内学者将霍耐特承认理论应用于道德认同研究、民族事务处理与和谐社会构建,并从社会互动的角度进一步发展承认理论。霍耐特承认理论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没有考察规范性的本身结构,且与人的自由平等存在冲突。对此,深入研究霍耐特承认理论,需要重点关注社会问题,积极吸收黑格尔承认理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合理因素,使之与霍耐特承认理论协调发展;同时要进一步拓展霍耐特承认理论的研究视域,为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伦理规范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提出了一种理解劳动观的生产范式,他通过对异化劳动和商品拜物教的批判,揭示出劳动概念包含着规范内涵。哈贝马斯采用了一种交往范式,通过区分劳动与相互作用,以相互作用取代劳动来解释规范内涵;霍耐特在承认理论中指出劳动包含着规范内涵,但必须依靠主体间为争取承认而斗争。从生产范式到交往范式、承认范式的演变表明哈贝马斯、霍耐特对马克思劳动观作出了新的诠释,反映出他们对资本主义现状的理性反思,但他们对马克思劳动观规范性内涵的片面诠释,值得我们去反思。  相似文献   

3.
随着"为承认而斗争"在20世纪末迅速成为政治冲突的主要形式,身份认同替代了经济利益成为政治动员的主要媒介。霍耐特在追求正义时,把不正义追溯到文化根源上却遗忘了政治经济领域。我们应该再次回到马克思哲学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劳动"范式重新考察社会正义问题,这对于进一步丰富马克思社会正义理论有着重要意义。立足当前社会公平正义问题日益突出的现实,对马克思承认思想的新发掘无疑是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霍耐特对承认观念欧洲传统的系统性梳理,是其承认理论的最新发展动向之一。他分别考察了法国、英国和德国社会语境中承认观念的“民族特殊性”,探究了某一既定国家特殊的社会文化条件如何导致承认观念的独特含义。而霍耐特关于法国和英国承认观念思想传统的梳理,清晰地呈现出他对这一观念新的理解:一方面,在法国,从道德主义者、卢梭、萨特直至后结构主义者对承认的认知性理解,主要突显了承认观念的否定性维度,即对社会承认的依赖会导致个体无法把握自身的真正个性;另一方面,在英国,从休谟、斯密到密尔的道德哲学则在经验层面上彰显了承认规范所蕴含的道德心理学机制。这种新的理解有助于在主体间相互承认这一基本含义之上,进一步把握承认观念的多重维度和丰富内涵:既能意识到承认的否定含义所反映的社会危害,亦能理解承认的肯定含义对于道德自我控制的心理学意义。因此,霍耐特的这一思想史重构是对其承认理论的深化。  相似文献   

5.
黑格尔的承认思想是霍耐特承认理论得以形成的重要资源。解读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对于准确把握霍耐特在《为承认而斗争》中如何继承了黑格尔的承认思想,又是如何超越了黑格尔,并进而建构起他自己的承认理论至为重要,从三方面对此加以了论证和说明:一是对黑格尔承认思想的解读;二是对霍耐特在黑格尔承认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方面所作贡献的认识和把握;三是对霍耐特承认理论创新的批判反思。  相似文献   

6.
物化概念与物化意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鼻祖卢卡奇用以剖析20世纪初资本主义社会病理性症候的核心概念。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旗手哈贝马斯与第三代传人霍耐特分别从交往理性与承认理论出发,对卢卡奇的物化理论进行了哲学的反思批判和主体间性的重新诠释。哈贝马斯在对卢卡奇物化概念的考察批判基础之上,发展了工具理性的物化批判,将物化诠释为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化”,并据此提出了物化理论的交往转向。霍耐特则从规范性的维度将物化重新界定为对承认的遗忘,并区分了不同于卢卡奇物化的三种物化形式,进而从病理学角度剖析了造成物化的社会成因。在此基础上,霍耐特结合20世纪末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新特征,从后现代主义和精神分析的视野出发,以“预先承认”概念重新批判性地诠释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实现了物化理论的承认转向。对物化的批判和新诠释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病理学症候,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霍耐特基于阿多诺的非同一性思维提出"为承认而斗争"的理论,其内涵包括"爱、法律、团结"三种承认形式和"强暴、剥夺权利、侮辱"三种蔑视形式。霍耐特承认理论与阿多诺非同一性思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承认理论对非同一性思维,首先完成了社会批判到政治伦理批判、从异质性到同质性、从绝对否定到相对否定的发展,然后又从解决路径和物化概念上实现了从艺术之路到承认之路、从客体优先到主体优先的超越路径。探寻二者之间的关系,可使承认理论在新时代条件下发挥更大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作为社会批判理论,霍耐特从人与人之间应该平等的规范承诺出发,以其承认理论为基础,认为物化是一个社会病理学概念。它是对主体间交往过程中承认遗忘的描述,以“承认遗忘”赋予物化新的内涵。与霍耐特分析视角不同,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批判的是“资本逻辑”,是运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活动中必然发生的主客异化关系进行批判分析。二者虽然都使用了“异化”与“物化”相近的概念,实质上有着不同的语境、所指和理论内涵。由于同为社会批判理论,然而也有着相同的理论特性与实践诉求。  相似文献   

9.
当代德国著名哲学家、社会理论家霍耐特创立的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最终完成了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的"政治伦理转向",①对批判理论之第三期发展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它标志着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阶段,体现了批判理论的最新发展趋势;并且表明了霍耐特已经融入到与当代实践哲学主流话语对话的语境之中.霍耐特的承认理论及其多元正义构想有着非常复杂的理论背景和思想渊源,例如美国的实用主义,尤其是米德的社会心理学、杜威的合作民主理论,对之产生了虽不直接,但却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批判理论自上世纪四十年代发生悲观主义转向后,曾长期否定了马克思的劳动解放学说.到了批判理论第三代代表人物霍耐特那里,这种情况发生了重要的转变.对马克思劳动解放学说的重构是贯穿其思想发展的一道红线.他的思考历程可以被粗略地分出三个阶段:在第一阶段,他利用工业社会学的研究,以批判的劳动概念为出发点,试图间接挖掘马克思异化劳动批判中所包含的合理因素.在第二阶段,他利用人类学的洞见,试图从正面结合承认概念阐述劳动的解放意义.在明确转向社会理论的最后阶段,他则试图从社会整合的角度为劳动解放提供更为内在的辩护.贯穿这三个阶段的核心问题是,劳动的解放要求如何内生于现代资本主义的社会劳动中.在最后阶段的尝试中,霍耐特基于内在批判的考虑,排除了基于劳动行为本身挖掘批判的规范性基础的尝试.然而,若要更为全面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劳动批判活动,就必须要在社会整合视角中纳入基于劳动行为的研究路径.  相似文献   

11.
霍耐特理论的核心想法是揭示主体间的承认关系"内部所固有的规范要求",即哈贝马斯意义上达成共识的有效性要求.哈贝马斯寻求的是达成共识所需的交往理性原则,霍耐特寻求的则是指向承认的自我实现的"善的形式概念".这里仍然采取规范论证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政治哲学中出现了"黑格尔复兴",但迄今为止,黑格尔法哲学还没有产生应有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霍耐特强调黑格尔政治哲学的当代价值,致力于黑格尔法哲学的再现实化,将黑格尔法哲学诠释与重构为规范的正义理论.其中,自由意志是黑格尔规范的正义理论的出发点;法权是黑格尔规范的正义理论的核心;承认、教化、自我实现之间的相互协调,是黑格尔规范的正义理论的目标.正是由于对黑格尔法哲学的诠释与重构,促使霍耐特进一步探讨承认与正义关系问题,并试图构建以一元道德为基础的多元正义构想.  相似文献   

13.
霍耐特反思与重构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论证批判理论的“承认理论转向”的必要性。一方面他肯定哈贝马斯交往理论对克服早期批判理论困境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他宣称只有“蔑视的社会动力学”才代表批判理论的未来;并赋予劳动范畴在批判理论发展纲领中以重要意义;从而试图走出交往范式的狭义理解,强调交往范式不能理解为语言理论,而只能理解为承认理论。  相似文献   

14.
霍耐特以"实现人的完整性"为目的,在对社会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规范社会理论。在规范社会理论中,他以"家庭"、"社会"、"共同体"作为理论的构架,以"承认"为主线,以"斗争"为动力,把人类主体的自我实现与成功的社会关系联系起来,阐明了人类主体成功生活的结构,促进了人的自我实现。霍耐特规范社会理论特别关注了人类主体的特殊个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给我们当前社会建设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5.
身份一承认是高职大学生道德社会化交往的基本需要、需求。霍耐特承认道德观探究人的实践自我关系的实现,即自我身份一承认的完善。霍耐特承认道德观从个体道德社会化实践身份一承认的内在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以个人的自我实现和主体的完整性为目标,中经承认与蔑视关系、蔑视与反抗关系,交织三种承认形式(爱。法权、团结)和三种蔑视形式(强暴、剥夺权利、侮辱),糅合实践的三种自我关系(自信、自尊、自豪),最终止于涵盖自我实现全部质的条件的“善的生活”或者“形式伦理概念”。高职大学生的身份一承认模式是宝贵的道德社会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16.
哈贝马斯认为,要重建历史唯物主义,就必须从社会劳动概念人手.而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只能表达"原始人社会"的劳动,不能全面解释人类社会的进化.哈贝马斯的这一理解表明了他并未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所体现的存在论革命.因而并未从存在论的高度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劳动概念.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看来,马克思、恩格斯的道德观念与他们的意识形态理论之间存在一种阐释悖论——意识形态的虚假性、扭曲性与无产阶级道德的合法性的矛盾。佩弗通过切割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来为无产阶级道德观念辩护,虽然其得出道德不是虚假的意识形态因此不必被拒斥的结论,但这一结论已经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尼尔森意图在承认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的关联性前提下重新定义意识形态,但其对道德观念的语境主义阐释又滑向了道德相对主义,由而从另一个层面背离了历史唯物主义。因此,消解这一"悖论"一方面要避免陷入分析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认识误区,把握意识形态概念的多层次内涵并重申历史唯物主义内蕴的道德批判之维,另一方面需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为无产阶级的道德观念作出正面辩护,并以历史辩证法呈现道德观念与意识形态关系演变的具体样态。  相似文献   

18.
南茜·弗雷泽作为第三代法兰克福学派在北美的代表人物,她的反规范正义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型的、多样化的正义研究视角。首先,弗雷泽正义理论的提出源自她对马克思主义正义思想的批判性继承,她摒弃了传统的从原则出发讨论正义的范式,寻求从历史出发、从社会现实着手探讨正义;其次,她通过与霍耐特的争论,合理吸收了当代"承认"理论,将承认纳入了正义的讨论范围;最后,她用后现代主义多元、差异的思维方式观察社会生产的方式和物质基础,透析正义的不同语境,将其重建为包含再分配、承认和代表权有机结合的反规范正义理论。  相似文献   

19.
在霍耐特的理论建构中肯认是一种制度性美德,也是分配正义的目的,这种目的不限于分配所隶属的经济领域,而关乎个体自我的建构。这一建构的特征是平等主义的,因此霍耐特称为"平等的伦理生活"。霍耐特这一肯认理论面临某种不自洽,遵循截然不同的两个原则而建构的自我无法统合到同一个自我概念中,这种不自洽无法以纯理论的方式解决,因为它反映了社会环境的某种结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20.
霍耐特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第三代核心人物,其承认理论在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他用承认与蔑视的矛盾运动来解释社会伦理领域中的道德发展逻辑,提出一种承认与蔑视的社会道德冲突模式,明确指出了爱、法律、团结是主体间的三种承认模式,并对应地指出个体认同所遭遇的三种蔑视形式,即强暴、剥夺权利和侮辱,指出主体的蔑视体验是社会反抗的道德动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