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VP”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副词“很”修饰动词及动词短语的情况,从“很+VP”中,VP的构成情况;“很+VP”能够充任的句法成分;“很”的语义指向;“很+VP”的成因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从逻辑认知的角度,探讨“数量N1 就VP了 数量N2”型句子的歧义成因,对已有的解释提出了商榷意见,指出“语义指向”理论对这种格式的歧义原因的解释是无能为力的。认为数量的大小,不纯取决于数量本身的大小,最重要的是取决于数量的对比度,而数量的对比度往往依赖于推理的大前提。当数量1和数量2的对比度模糊时,则会产生歧义。数量1和数量2之间存在的“需依赖推理的非衡定关系”,决定了句子产生歧义的必然性。即这种格式的句子的歧义成因与人们的认知结构及理解句子运用的逻辑推理有密切关系。同时根据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消歧方案:1.在动词V前添加限定词语;2.使名词的所指位明确化、具体化;3.改换动词V,使用带有主观倾向的动词V。  相似文献   

3.
汉语的常规焦点位于语言单位的末尾,在中式菜名中,人们通过语序手段将重要食材作为焦点,但是在家常菜名短语中有些焦点并不严格居后,食材的位序可以调换。家常菜名中食材的位序不仅受焦点原则制约,还受到原料价值、烹饪方法、菜名使用频率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从小句结合的角度讨论V得后为存现句的句法结构,认为其组构是由距离象似原则控制的,主动词小句和结果小句形式的松紧受其语义关系松紧影响。且语义关系的松紧制约着得后名词性成分的分布、主动词和结果谓语的构成。文章主要分析主动词的控制度与两小句间语义关系松紧程度的共变关系,并考察两小句间语义关系的松紧程度在结合形式上的反映。  相似文献   

5.
本从实际语言片段中抽象出了“NP1+VP+VP3+给+NP2”格式,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法理论对这种格式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语义特征看,有三类动词可以进入该格式,由此,本认为该格式包含了三种小类。三种小类的变换方式也有差异,其中S(Va)可以转换为一种双宾语形式,S(Vb)可以利用插入式扩展法把隐含的第一失显现出来,S(Vc)可以利用扩展法把制作的原料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6.
动结式形式简洁,语义关系却很复杂,是语言学界的广泛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也应该是计算语言学中值得研究的对象.本文旨在对其中一个大类,即"V+ADJ"类型,进行梳理研究,将其归纳为6种不同的范畴模式,然后重点讨论了它们的表层语义结构,并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表达为相应的语义网络.  相似文献   

7.
“没有 NP VP”结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两方面探讨现代汉语中“没有+NP+VP”结构的整体特点及功能。1.“没有+NP+VP”结构的内部考察,2.“没有+NP+VP”结构的整体考察。  相似文献   

8.
汉语句法成分语义关系复杂,"V+着+A"结构本身看似简单,实际上在结构形式和语义性质上十分复杂,21世纪以来学界对"V着A"结构也进行了专门性的研究,本文拟在前人研究分析的基础上,简要阐述"V着A"结构的语义指向关系。  相似文献   

9.
公式N_s+[给+N_1+N_2+VP]中,N_s代表主语,“给”是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它要求带两个宾语:N_1代表直接宾语,主要指人;N_2代表间接宾语,主要指物,有时也可以指人。VP代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例如: ①他给孩子们茴香豆吃。 N_s N_1 N_2 VP ②妈妈给小王一块布料作裙子。 ③组织上给老张三天时间考虑这个问题。 ④我给他一只猫捉耗子。 ⑤学校给老教授两个年轻人作助手。 N_2 本文似对该句式的句法结构、语义结构以及该句式的语法意义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得”字句后段的“语义指向”,“得”字句的否定,同形的“V/A+de+R”结构(可能式和非可能式)的分化规律、分化手段和分化的标记。“R”可以指向主语,可以指向谓语动词,还可以指向“N+V+de”整体。对“得”字句的否定,“不”可以放在“R”前,但是有时也可以放在“V/A”前。对同形“V/A+de+R”结构的分化,从动态的角度在语义中找出了一些分化的标记和规律。这些都是先前有关“得”字句研究中很少或没有涉及到的。  相似文献   

11.
《金瓶梅》中述补带宾句式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述补结构历来是近代汉语语法研究的一个热点,许多问题尚无定 论。本文以现代汉语为参照,考察述补(包括传统的动结式和动趋式)带宾结构的述语动词, 补语和宾语在《金瓶梅》中的四种成分序列,及述补带宾结构的否定形式 。研究表明,《金瓶梅》时代,汉语已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一定程度上可 以认为是早期现代汉语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讨论了“得”字句后段的“语义指向”,“得”字句的否定,同形的“V/A+de+R”结构(可能式和非可能式)的分化规律、分化手段和分化的标记。“R”可以指向主语,可以指向谓语动词,还可以指向“N+V+de”整体。对“得”字句的否定,“不”可以放在“R”前,但是有时也可以放在“V/A”前。对同形“V/A+de+R”结构的分化,从动态的角度在语义中找出了一些分化的标记和规律。这些都是先前有关“得”字句研究中很少或没有涉及到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实际语言片段中抽象出了"NP1+VP+NP3+给+NP2"格式,运用变换分析法和语义特征分析法等语法理论对这种格式的语义特征和结构特点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从语义特征看,有三类动词可以进入该格式,由此,本文认为该格式包含了三种小类.三种小类的变换方式也有差异,其中S(Va)可以转换为一种双宾语形式,S(Vb)可以利用插入式扩展法把隐含的第一失者显现出来,S(Vc)可以利用扩展法把制作的原料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V+却(+O)”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却“作结果补语的用法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一批用例,这为动态助词“却“在唐代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V+却(+O)“格式由连动结构(或并列结构)向述补结构演变的过程中,受事宾语始终可以出现在这些结构的后面,不存在“V+却“不能携带宾语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15.
“S+V+R+O”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S +V +R +O”句式中 ,充当补语R的词根据语义指向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六小类 ;同时 ,该句式中的歧义现象 ,大多因R不同的语义指向而引发。尽管该句式中R的语义指向非常复杂 ,但是制约语义指向的因素更加复杂。  相似文献   

16.
论述"有"与谓词的组合,如"有增加、有区别、有调查、有担心、有来往、有纠缠、有吃"等.考察了进入"有+VP"组合的"VP"的语义类,阐述了"有+VP"的句法语义特点,分析了"有"的语义特征及语法化,并且指出<现代汉语词典>对"有"的释义需要补充.  相似文献   

17.
“要不是”句式的三维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要不是”句式是假设关系内蕴因果关系的一种复句形式。“要不是”组合存在连词与非连词的区分,其词语性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要不是”的句法位置;结果的已然、未然对句法结构是否成立具有绝对的制约作用;“要不是”句式的主要语用功能是对既定因果事实的否定推论,表达说话人的主观态度,传递新信息。  相似文献   

18.
“NP1有NP2”句式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安红 《东方论坛》2004,(4):114-116
动词"有"概括起来有两种主要意义:一表领属,一表存在.不同意义的"有"对句式"NP1有NP2"中的NP1有不同的语义特征要求.NP1大致有六种形式,对"有"的选择形成一个连续统,从而确定"NP1有NP2"句式的归属:存在句或者领属句.  相似文献   

19.
"V+到+NP"结构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使用的高频结构之一,本文立足于实际语料,从句法和语义两个层面分析这一结构。其中对该结构的类型与语义特征做了较详尽的分析,以达到形式与语义的互证,从而多角度、系统地阐释该结构。  相似文献   

20.
《金瓶梅》“把”字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悔》为基础,同时参阅了明、清的十几部白话小说,对《金瓶梅》的“把”字句作了多角度的观察和分忻。得出以下结论:1、“把”字句动词语义不指向“把”字宾语的反向结构在明代已发展成熟;2,“把”字句动词的发展变化促进了“把”字在意义与功能上的虚化;3、“把”字句否定式以否定词出现在“把”之后为常例;4、“把”字宾语已发展成熟,在动作未发生时,其所指并不存在的表确指的宾语已经出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