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十三行”名称由来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行商的职能来探索“十三行”名称的由来。鸦片战争前的清朝政府,在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政策”。清代入关之初厉行海禁。康熙23年(1684)始开禁准许广州、漳州、宁波、云台山等四口通商。到乾隆22年(1757)则只准广州一口通商。当时清政府在广州指定若干特许的行商(洋货行或外洋行)垄断和管理经营对外贸易,又被称为“十三行”。一直到鸦片战争后1842年订立江宁条约,才打破了清政府的闭关政策,“十三行”的公行制度也随之瓦解。清代广东经营外贸业务的行商为什么又名“十三行”?过去的研究者有四种不同的意见:一说是以广东行商有十三个行数而得名。二说是这个名称,明时已有,  相似文献   

2.
清代是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近代社会的大变革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疫灾流行高潮到来的阶段,清政府针对频繁的疫灾而采取的卫生防疫举措兼具传统性与现代性。由于中国古代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卫生防疫制度,现代卫生在引入之初即带有帝国主义色彩。清代卫生防疫机制的引建过程经历由西方到中方,由地方到中央的反向路径;由于疫灾频繁,卫生防疫由个人之举上升为国家制度。遗憾的是,清代既是现代公共卫生的开端,也是封建帝国的尾声。清政府与社会各界的种种努力仍难挡晚清时期的汹汹大疫。  相似文献   

3.
雷传远 《学术研究》2004,(10):99-102
广州十三行的外销银器 ,是清代走向世界的广货之一。十三行街区曾形成一个银器市场。银器的造型和纹饰 ,充分表现出广州能工巧匠的工艺水平。外销银器既是商品又是工艺品 ,从侧面反映出行商与洋商的人际交往 ,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封建法政体制至清代臻于完善并开始解体。清朝承袭明制,建立了比较完整、严密的法政体制,其中实行的三法司会审、秋审、九卿会审等制度,非司法官员参与司法等,都起到了慎刑的作用;但清代后期法政体制在运作中弊窦丛生、逐渐瓦解,直至1906年清政府改革官制,使司法与行政分立。  相似文献   

5.
清代前期北方商城张家口的崛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家口是清代前期我国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城市和金融中心之一,也是清代中俄陆路贸易的重要口岸。早在明朝隆庆年间,张家口就被政府定为与蒙古互市之地,可谓其商业发展之始。清康熙年间开始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口岸,乾隆中叶发展成为中俄贸易最重要的转运枢纽。随着埠际贸易的发展,从雍乾年间至清代中叶,张家口还产生和出现了一种以对工商业者开展存贷款为主的、专营汇兑业务的新的金融组织和机构,从而更加刺激了其商业与外贸的发展。清代前期张家口的崛起,是清代北疆贸易发展之必然,也是清政府特殊政策作用的结果,它奠定了近代张家口城市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清代旗地制度的演变,表现为私有化与公产化两种相悖的历史运动。前者反映了社会经济自身运作的必然规律,而后者则反映了清政府对封建经济关系的调节和制约。清代东北旗地的公产化主要表现为清政府将部分私有旗地入官征租,设立各种公产旗地,推行八旗官兵职田制,实施京旗移屯政策。通过实施这些旗地“补强”措施,使部分旗地出现公产化趋势,旗地国有”性质得以强化。但这些措施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旗地私有化问题。不久以后,这些“公产”旗地也出现了私有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清代封建论的文化意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封建论早已突破了先前封建论主要着眼于体制之争的框框,成为一种思想资源,或是藉以反思明亡清兴,或是藉以批判郡县制为核心的君主专制,或是借封建"分权"的内涵倡导地方自治.除上述社会及政治的现实之外,长期延续的宗法传统、儒家文化中"公"的思想观念及其与法家制度文化之间的明显紧张,正是清代封建论的文化背景和主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8.
清代广州行商的西洋观——潘有度《西洋杂咏》评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康熙二十四年 ,粤海设关 ,开辟了中西通商的新时代。广州行商直接参与华洋互市 ,处于中西文化交汇的前沿。他们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感知程度如何 ,形成什么样的西洋观 ,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文以乾隆年间十三行总商潘有度 2 0首《西洋杂咏》诗为标本 ,探究清代广州行商的西洋观  相似文献   

9.
清代“广东十三行”的贸易制度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为视角对清朝的“广东十三行”贸易制度演化历史作一简要梳理。清朝的贸易制度在中央政府、地方官吏、行商、散商、外商、外国政府等多个主体的持续博弈中不断演化,最终完成了制度变迁:朝贡体制变成国与国对等的贸易体制。  相似文献   

10.
清代云南私盐活动十分活跃,严重影响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统治秩序。以咸丰为界,前期主要是腹地私盐,后期主要是边岸私盐。前期腹地私盐的泛滥主要与制度的缺漏、沉重的封建剥削、利益的驱使以及私盐所具有的优势有关。后期边岸私盐的侵销主要与市场需求、边民互市和借销邻盐的基础、天灾人祸、清末名目繁多的盐课以及帝国主义的纵容等因素息息相关。清政府对私盐的态度历来是深痛恶绝的,而随着时局的发展,政府越来越重视边岸私盐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