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孟子》中的复音词凝固现象(三)张觉诸:“诸”原是“之乎”的合音,相当于“之乎”。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具有词组的性质。如:1)“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滕文公下》)很明显,“傅诸”即“傅...  相似文献   

2.
论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庸”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传统文化之“中”与“中庸”之道黄寅1.“中”之概念考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为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  相似文献   

3.
人文学院彭忠德副教授《也说“民可使由之章”》一文(载《光明日报》2000年5月16日理论版)根据《郭店楚墓竹简·遵德义》之“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对上句作出全新的解释。《遵德义》全文强调要用“礼、乐”等德去引导民众,因此,竹简此句标点作:“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知)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于是《泰伯》章“使由”句标点宜作:“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其意则为:“孔子说:对于民众,应该用(礼乐之德)引导他们,不应该用(德)强制他们。”不久,彭忠德又发表《完整理解〈遵…  相似文献   

4.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论语》全书,篇章之间并无逻辑体系,仅为“论纂”而已。但首章“学而”,义旨深远,实可统领全书,又似并非偶然的安排。孔子一生,为人为学的总精神,便可以此三句概括:好学内省,自强不息,物我一体,知命不忧。人生便是一种责任。这正是儒学入世精神的基点,也是它所以能绵历久远的根基。而人生责任的完成,必自学始。这从认识上看,因为“人非生而知之”,必待学而后知;再从人生态度上看,好学向上,奋发不懈,正是天地间生…  相似文献   

5.
不亡何为     
【典源】《左传·成公十三年》:“谷阝氏受命以求师,将社稷是卫,而惰,弃君命也,不亡何为?”《左传·成公十五年》:“韩献子曰:‘谷阝氏其不免乎。’善人,天地之纪也,而骤绝之,不亡何待。”【典义】“不亡何为”,亦作“不亡何待”。意谓不灭亡等待什么。以后多比喻“恶有恶报者”的必然下场。【典实】典源中所说的“不亡何为”和“不亡何待”,都指的是公元前578年,晋厉公派大夫谷阝钅奇出使鲁国,请求与鲁国联合出兵。在谈判中,谷阝钅奇举止言谈十分不恭。孟献子说:“谷阝氏恐怕要灭亡了吧(谷阝氏其亡乎)。礼仪,是身的…  相似文献   

6.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一部通史巨著。宏篇巨制,博大精深。其中人物众多,传记故事一波三折,生动感人,对后世影响极深。那么作者是怎样评价、描写这些历史人物的呢?这就是贯穿于《史记》始终的思想道德观念。正如司马迁本人所说:“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到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春秋》,本《诗》《书》《礼》《乐》之际?’意有斯乎!意有斯乎!小子何敢让焉。”(《史记·太史公自序》)由此可见,司马迁的思想体系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但同时又吸收了道家思想来丰富、补充和发展了儒学道…  相似文献   

7.
快乐的哲学     
余东海 《社区》2014,(23):58-58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篇》第一章)  相似文献   

8.
“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新解翟振业《天问》云:“何勤子屠母,而死分竟地?”王逸注:“勤,劳也。屠,裂剥也。言禹母背而生,其母之身分散竟地,何以能有圣德忧劳天下乎?”(《楚辞章句》)王氏谓“勤子”指禹,不妥。从上文“启棘宾商,九辩九歌”来看,主词不应...  相似文献   

9.
近几十年来关于王实甫《西厢记》思想的看法,基本上众口一词认为《西厢记》是反封建的。这种矛盾、含混的说法显示了人们在《西厢记》的主题思想认识上所处的困境,也透露了人们需要对《西厢记》的主题思想重新认识。在王实甫《西厢记》中,崔莺莺、张珙二人从相爱到结成婚姻经历了一个在"礼"的约束中挣扎、以"义"为支撑冲破"礼"的约束而结合,到最终结为婚姻——也就是回归"礼"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最初的情与礼的冲突"、"婚姻与礼的分裂和婚姻与义的结合"、"义与礼的冲突"、"冲破礼对心灵的束缚,走向情与义统一"、"情义与礼统一"五个重要步骤。通过这些情节安排王实甫《西厢记》清楚地展现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主题思想。  相似文献   

10.
略述郑玄校勘《三礼》所遵循的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礼》在长期流传过程中,产生了大量异文。东汉末年的郑玄在为《三礼》作注的同时,也对这些异文作了校勘和取舍。其取舍异文主要遵循以下几项原则,即:字义贴切的原则,习用易晓的原则,合理的原则,符合规范的原则,不轻改字的原则(在《仪礼》中则为存古字的原则)。郑玄校注《三礼》的目的,是为使经义得到准确表述,而又明白易晓,且于每一字之取舍,既考虑其用之于此是否合理,又考虑其字是否符合规范,同时竭力保存古字古义,以期尽量恢复礼书初本之面貌。因此经过郑玄校注的《三礼》能够成为当时最好的本子,且一直流传至今,而其校勘《三礼》所遵循原则,也可为今人从事古籍整理工作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注释杂记     
清戴震有几句话是很著名的:“经之至老,道也;所以明道,其词也;所以成词者,字也。由字以通词,由词以通其道,必有渐。”“由文字以通手语言,由语言以通乎古圣贤之心志,譬之造堂坛之必循其阶而不躐等。”然而他在《毛诗补传序》中又反过来说:“余私调《诗》之词不可知矣,得其志则可以通乎其词。”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批评说:“戴氏能分见两边,特以未通观一体,遂致自语相违。”“乾嘉朴学教人,必知字之诂,而后识句之意,而后通全篇之义,进而窥全书。虽然,是特一边耳,亦初耳。复须解全篇之义乃至全书之指,庶得以定某句…  相似文献   

12.
中国历史上传统的政治文化、政治主张从来都有两种尖锐对立的方面:(1)为君权神授的皇帝行使绝对的统治权力辩护;(2)为百姓造反、诛戮暴君的权力辩护。前者主张尊君,后者主张重民。生活于战国时代的孟子(约公元前372一前289),为后者提出了较系统、成套的论述。其“民贵君轻”说,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国人民所传颂。孟子曰:“民为贵,杜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杜稷,则变置,牺牲既成,菜盛既挈,祭祀以时,然而早乾水溢,则变置社稷。”(《尽心》下)盂子认为国君之得位由…  相似文献   

13.
“其是之谓乎?”属古汉语的宾语前置句。一般的古汉语宾语前置句,译为现代汉语时,把谓语、宾语的次序顾过来就行了。如:臣实不才,又谁敢怒?(《左传·成公三年》)——臣(我)确实是没有才能,又敢怨谁呢?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赵策)——不忘记以前的事,就能(象老师一样)成为后来做事的借鉴和教训。可是,有些宾语前置的古汉语句子如果像上面那样照直地翻译过来,就讲不通。如本文开头的“其是之谓乎?”照直地译为现代汉语就是“它说的就是这个(颖考叔……)”。我们联系这个句子的上文来看,它说的是“这个”吗?…  相似文献   

14.
大唐《开元礼》是从《贞观礼》、《显庆礼》发展而来的,也是秦汉王朝以来封建礼仪制度完备化的总结。《开元礼》修撰的指导思想是将《贞观礼》、《显庆礼》加以“折衷”,择善而从,“粲然勒一代典制”,反映了盛唐社会生活的繁荣气象。《开元礼》具有总结性、全面性、系统性三大特点。它是我国封建礼制史上一部总结性法典,内容广博而全面,体例严密,眉目清楚。近代学者章太炎称赞说:“择善而从,直取其稍完美者,则莫过于《开元礼》。”  相似文献   

15.
对于《诗经》中蕴含的礼学内容,王肃多能提出与郑玄相左的学术观点,不乏较郑说更为贴合诗旨者。这些经注除了运用礼制仪文注解诗歌外,还有部分涉及对礼义的认识与理解,它们在不破坏诗境的基础上阐发己意,体现出相对独立的见解。郑玄阐《诗》以《毛传》为依据,王肃则随文赋义,以贯通诗义为基础;郑玄笺《诗》善于以刻板礼制阐《诗》,而王肃在使用礼书或礼学知识阐释《诗经》时也不妨碍诗歌人情气息的表达;郑玄注《诗》以宗毛为主,王肃则以宗毛为前提兼采三家诗说;与郑玄“以礼说诗”相比,王肃对《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往往能够融合诗义与礼义,在释放诗歌情志的同时也注重表现礼的内涵。对于《诗经》礼学内容的阐释,郑、王二说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形式。郑玄将《诗》看作礼的衍生物,以礼为主、以《诗》为辅,而王肃的礼学精神则展示出一种强烈的“人间属性”,更突出对人情的关怀与对现实政治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文章再次申说孔孟道德观的核心是“仁与义”,“仁与义”具有使人为善去恶的作用,无疑其作用对社会是积极的;而与仁义相关的“礼”则不然。文章认为,被孔孟之后的儒者们发展了的“礼”,其核心内容是“三纲五常”,“三纲五常”是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精神桎梏,是对孔孟“仁义”道德观念的反动与排斥。  相似文献   

17.
顷读《太平广记》(中华书局1984年版),释词语若干条,其义多未见辞书,或释义与辞书有异者,特炒录数例,以飨读者。【极】言疲也.卷一0《赵瞿》:“能负重,更不疲极,年百七十.”(出《神仙传》,71页)“疲极”连言,二字平列同义.卷三五《韦丹》:“韦公党党其前而立,久因因极,不觉兼公职亦倒卧在床前地上睡.”(出《会昌解颐录》,225页)卷三五九《张骋》:“晋大安中,江夏功曹张骋,乘车周旋,牛曰:‘天下方乱,吾甚极焉,乘我何之?’骋及从者数从皆惊俱.”(出《搜神记》,2845页)【勉、努力】唐世叮咛语,言保重也。…  相似文献   

18.
《塞翁失马》质疑冯振广《淮南子》第十八卷《人间训》中有一段故事,名叫《塞翁失马》,原文如下:“近塞上之人,有善术焉者,马无故而亡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从皆贺之。其父日;‘此何不遽为福乎?’家富良马,其...  相似文献   

19.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以上的文明史,是最重视历史文化的民族,自然也富有思想深刻的历史哲学,《周易》经传中就保存下珍贵的历史哲学思想一、"天下随时"《周易》偏重从时间的角度观察宇宙万物,因而将宇宙或自然界理解为大化流行,即"易"《丰·彖》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盘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千鬼神乎?"大地日月都顺从时间的流变而盈虚消长,人事和鬼神就更是如此了。所谓"鬼神"系指气的盈缩屈伸,非指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易传》又说:"损益盈虚,与时偕行。"(《损·彖》)"君子尚消息盈虚,天行也。'(《剥·彖》)"天…  相似文献   

20.
邱浚年谱     
《接上期第39页) 成化十八隼壬寅(1482年)62岁。 正月十日蒋冕上公书。 案:蒋冕成化十八年正月初十日书日:“冕昔者辱游先生之门,窃读先生之书,见先生所辑《家礼仪节》,鄙心甚喜,以谓文公家礼一书,天下家传人诵之矣。然行之者尚少,数百年后,何幸得先生为之解释,使凡普天下若郡、若乡、若党在处,有大德厚望者一二人焉,举行之以为倡卒,则此礼之行,庶几遍天下矣乎。”(《琼台诗话》附录) 作《岁暮偶书》 案:邱浚《岁暮偶书》云:“屈指明年六十三,人情世态饱经指。几多黑发不曾白,无数青待出自蓝。大半交游登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