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诗歌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两个大体系——以音乐为主供歌唱用的乐府诗,和使用律调语言抒情、叙事、状物、说理读来上口的古近体诗,到了唐宋两代,更加成熟,达到空前未有的高度,于是便出现了文学史上有名的唐诗和宋词。古体、近体诗在唐代最发达,是这时期的主要成就,这就是唐诗。乐府诗在宋代由于乐调翻新和体制完备,深受王公贵族和社会群众的广泛喜爱,成为这时期最为发达的特种诗体,这就是宋词。而宋词又是从唐代的曲子词逐渐发展演进成功的。  相似文献   

2.
旧体诗是一种比较难学的文学形式。写旧体诗除了要有一定的古汉语基础外,还要掌握一些特殊的修辞方法和格律知识。旧体诗从唐代开始分为古体和近体两大类,唐代之前的诗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之后的诗称之为近体诗,但不包括近代的诗歌。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古体诗只求押韵,不受其它格律限制,如骚体、乐府、歌行、古风等均如是。而近体诗则除了要押韵外,还讲究其它格律,较之古体诗更为规范,更富有音乐性。近体诗的格律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代。它分为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和排律)两种形式。绝句每首限定四句,…  相似文献   

3.
上古汉语时期的语气词“也”是一种语气强化标记,能够强化各种语气,同时也具有篇章功能和人际功能。“也”还能够与其他语气词合用来强化语气。句中语气词“也”和副词“亦”连用形成的跨层结构“也亦”则可能是“也”由句中语气词发展为表示类同意义的副词“也”的句法诱因。  相似文献   

4.
"也"是上古汉语高频语气词,从西周到战国时期"也"由表判断的句末语气词逐渐衍生出表判断、确定、增强语气、停顿、对比、标记和强调等其他功能,且出现的位置更加多变。研究从西周到战国时期语气词"也"的演变及其原因有利于探究古汉语语气词演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论语>是我国第一部语录体著作,是儒家经典作品之一.<论语>在先秦典籍中具有鲜明的特色,它比较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口语,有大量的语气词存在,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语气词是"也".其使用类型多样而复杂,本文试图通过书中文句的分析,探讨<论语>语气词"也"的使用特色,并进而了解语气词"也"在上古汉语时期使用的一般状况.  相似文献   

6.
齐梁时期提出说的“四声“之说,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奠定了声律上的基础,在中国韵文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唐代古体诗所使用的句法手段和句法结构跟散文基本上没有什么两样,不过为了适应修辞的特殊需要,对各种句法形式的实际选择和运用所表现出的倾向性却明显不同于散文,同时和近体诗相比也有自己的突出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8.
文章对《颜氏家训》中的语气词乎作了静态描写,并将其与《论语》、《孟子》、《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著作中的语气词乎作动态比较,认为中古语气词乎的用法基本与上古相同,主要表示反诘语气、疑问语气,只是使用频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9.
语气词在先秦词类系统中是二级词类,它是专表语气的助词;所谓"语气"涉及"语力"和"情态"两大范畴,两者虽然关系密切,但毕竟存在区别,因而应该分别考察语气词功能与这两个范畴的关系;先秦语气词功能的提取需要引入最小差异对比法和最大共性比较法,而在运用这两种方法之前,首先需要解决字词关系以及量化统计语气词的句类分布。  相似文献   

10.
对于诗词的畛域、历来众说纷纭。廊清词与诗(这里指古体诗和近体诗)的界限,对于古代诗词的欣赏或者诗词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词,是诗非诗。从广义来说,它属于诗歌这个大家族,是抒情诗的一个种类。然而从它所独具的艺术特性来说,又不能简单地合二而一。诗和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中国文学史上,唐诗、宋词历来并称,诗是唐代文学的代表,词是宋代文学的代表。诗鼎盛于唐,词全盛于宋,唐诗宋词,密不可分。唐诗上承我国千百年来诗歌创作的精华,  相似文献   

11.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它是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包括律诗、绝句、排律三种形式。近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诗。由于格律的要求,近体诗的语言比古体诗更为凝炼,它的句子整齐,字数有限,讲求平仄押韵。为了在有限的字句中充分地表达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就常常采取一些特殊的语言形式,而紧缩句的运用,正是诗人们为增加语言的密度、扩大诗的容量所采取的重要手段。然而,由于许多人对近代的语言形式缺乏科学的了解,尤其是对大量出现的紧缩句的结构特点没有一个清楚的认识,所以在阅读、鉴赏、研究近体诗时就遇到了许多困难,出现了不少问题,甚至造成一些错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试将近体诗中的紧缩句进行一下分析、探讨,有不当之处,望  相似文献   

12.
旧体诗就是今人用唐代及其以前的诗歌形式来写的诗。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讲究声律对偶的近体诗滥觞于南北朝的齐、梁时代。至初唐,近体诗的声律趋于成熟、定型和完备。写作旧体诗(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应师承高古学唐诗,但是更要学习唐人既讲声律、又不惟声律的那样一种自由解放的艺术精神。谐或不谐声律,皆以自然随性不刻意为好,切勿因之而束缚了自己的创作灵性,影响了情志的自由表达。  相似文献   

13.
唐代乐府诗格律化倾向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代是近体诗格律不断发展并最终定型的时代,唐代乐府诗的创作也受到诗律的巨大影响。通过对《乐府诗集》、《全唐诗》中收录的全部2405首唐代乐府诗的格律分析,可以揭示唐代乐府诗的字句、用韵特点和五七言乐府诗的平仄合律程度、对仗使用情况,唐代十一类乐府诗中的同题作品和乐府诗代表作家的声律特点。通过声律考察,可以发现唐代乐府诗存在较明显的格律化倾向,从只求合乐到追求合律是乐府诗的重要演变趋势。  相似文献   

14.
唐代诗人创建和完成的近体诗即格律诗,不论时代内容和诗艺创造,都蔚成辉煌鼎盛的艺术奇观。而在诗的格律运用上也成为后世体式规范,一千多年中成为格律诗的实践认定的标准。对于依据唐代格律诗用韵的经验而标列的"平水韵",以及现代汉语普通话音韵为据的"新韵"进行了古今的比较。特别对今人写作旧体的格律诗,如何认识与实际处理体式与格律中的一些问题,如五律的"孤平"、七言排律体式的局限性等,都发表了不同寻常的见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主要就唐宋近体诗中用和不用虚词的原因和效果进行了探讨。探讨的结论是近体诗中恰当运用虚词会收到出乎意料的表达效果。由此,这种出于语用目的的修辞用法转化成了新的规范。截取汉语的一个历时断面,唐宋近体诗中的虚词运用可以作为说明修辞与汉语规范的关系的一个注脚。  相似文献   

16.
俄语语气词бы是较活跃的构形手段之一 ,在句子聚合体中常常借助语气词бы构成非现实式 ,而在言语实践中带语气词бы的句型更是被频频应用。语气词бы的非现实式句型可以从其构成、语义特点、语境特点等三方面进行较全面、详尽的阐述 ,从而系统了解、正确运用带语气词бы的非现实式句型  相似文献   

17.
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尝试运用定量分析的方法,对本世纪词学研究和唐宋词研究的成果进行了分类统计,列出“本世纪词学研究及唐宋词研究总成果一览表”、“本世纪唐宋词研究成果时代分布一览表”、“本世纪唐五代词人研究成果一览表”、“本世纪宋代词人研究成果一览表”等共6项统计表格,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分析了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基本风貌、发展历程、关注热点、研究格局,同时还就本世纪唐宋词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初步反思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宋词洋溢着激越的感情,主观色彩浓烈,驰骋着大胆奇特的想像和幻想,表达远大理想与高洁人格,营造出浪漫神奇的超现实的艺术境界。这些造境的浪漫词篇,是宋词园林中的艳丽奇葩,是艺术宝库里的璀璨明珠。它们的出现与广泛流传有力地证明:滥觞于屈原的《楚辞》,又在唐代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众多诗人的作品中放射出奇光异彩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在宋词中得到了继承发展、弘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综合考察唐宋词体观与流行词作,有三类词调应时而生,互有渊源,时有分合,在词体演进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第一类能彰显诗词体渊源与分别,中唐已形成,体势与近体诗相似,而能凭借微妙变化自成特色,在唐宋流行词调中占比例最大;第二类能奠定词体本色,形成于唐末五代,具有句短、韵密、变化繁多的鲜明特色,擅写柔情曼声,是促成词体定型的关键词调;第三类能发挥词体兼容性,形成于北宋,具有篇幅增长,句、韵、律等更灵变的优势,是宋代最具活力与容量的流行词调,既能促成词体变体,又能守护词体特色。系统研究这三类词,有助于把握唐宋词体的演变规律与名家名篇的词史地位。  相似文献   

20.
晚唐五代时期禅宗文献《祖堂集》疑问句句末语气词既有新兴的,也有沿用的,且主要用于是非问句。新兴的"摩"使用频率最高,用法上不仅相当于"吗",还相当于"吧"。新兴的"聻/你/尼"尚未得到广泛使用。在新兴的语气词的使用速度方面,《祖堂集》要快于敦煌变文。上古汉语就已使用的语气词"耶"、"也"、"乎"在《祖堂集》中的使用频率都较高,"哉"、"欤"、"焉"已呈现消亡的趋势。中古汉语产生的语气词"那"未得到普遍使用,用法上有很大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