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相对于新古典理论的"要素"促进经济增长,包括制度和技术在内的"创新"引起的经济增长更具有可持续性。制度经济学派承认,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同样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西方发达国家的创新经验表明,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既可以选择单独一种创新,也可以两种创新同时使用。面对经济下滑的风险,我国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一般认为 ,经济增长分别来源于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事实上 ,就经济增长的推动力而言 ,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良性互动才是最重要的。本文实际验证了在中国 2 0余年的市场成长史上制度的良性互动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 ,试图从一个方面说明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3.
文章分析了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和主要矛盾,认为在经济形势大好的同时,还面临着宏观经济方面有效需求不足和微观经济方面国有企业效率效益严重偏低的矛盾.文章提出要按照“三个有利于”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决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下决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尽快实现企业制度创新与机制转换,从而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4.
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制度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政府和企业是创新型国家建设最重要的参与者.为了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作为制度创新主体的政府要通过完善财税及金融制度解决融资难题,通过法律制度创新提供良好的产权保障环境,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制度突破人才瓶颈.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企业要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要在技术引进的同时加强消化再创新;要健全合作机制,发挥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5.
马艳华 《江汉论坛》2006,(11):13-15
创新是一个社会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技术的或者经济的现象,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力量是个人(企业家)和企业,其活动的主要目标是创造一个有利的创新环境,而不仅仅只是资助科学、基础研究和(直接的或间接的)政府对私人企业的研究开发活动的补贴。技术创新已成为国家的政策取向,本文分析了技术创新的理论基础及传统产业技术创新的意义;提出技术创新的主体构成的设想,利用企业技术中心建立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机制,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论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创新是石油企业保持持久竞争力的重要经营战略。从文化管理的角度出发加强石油企业文化建设 ,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战略的实施 ,这是石油企业目前面临的新课题。企业文化对技术创新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为技术创新提供动力和智力支持 ,增强企业凝聚力 ,激发企业活力等方面。建设石油企业文化需结合石油企业技术创新的实际 ,重点搞好企业制度文化建设 ,更新企业理念 ,树立“开拓创新、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 ,为技术创新提供有利的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7.
集群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创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集群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技术创新 ,其征在于 :资源共享性、互惠共生性、竞合激励性、地方结网性 ;其实现机制体现在 :五阶段的“动态循环累进过程”和基于四层次网络的两渠道区域创新环境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8.
从新经济的兴起看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美国新经济起因的争论的基础上引致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复杂关系的论争 ,在深入了解了美国新经济的起因的基础上 ,通过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各种理论的探究和比较 ,给出了关于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内在关系的逻辑推论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从主流经济学无法解释的现实中引出一个全新的概念———制度优化 ,并就制度优化对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影响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人类财富之源,是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尽管其发展方向和表现形态有所不同,但技术创新一直推动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是社会的基本经济细胞,即使在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增长中,企业在社会经济中的核心作用仍然不会改变。因此,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已成为必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建立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1.
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集群经济特别是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企业竞争优势塑造所起到的日益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根本上改变了某一具体企业在产业内、产业间的生存环境和运营状态。本文以现有已经发展相对成熟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分析了我国企业集群技术创新的现状,并对现有理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补充。  相似文献   

12.
论长波框架中的世界经济走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世界经济增长和发展的过程中 ,存在着四种相互包容、相互叠加的经济周期。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世界经济进入了第五个长波上升期 ,其突出表现是新经济带来的快速增长 ,其动力是作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的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在这次长波上升期中 ,世界经济表现出均等化和两极分化两种趋势 ,从而改变着世界经济格局。在长波上升期中 ,如果没有外生的重大随机冲击 ,短周期和主周期一般来说会出现波动相对弱化现象。  相似文献   

13.
唐豪 《社会科学》2007,(8):37-45
上海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不可忽视的力量。本文在分析民营企业技术创新一般特质的基础上,对上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特征进行研究,并从类别和阶段两个方面比较了上海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差异性。从增强创新动力、提高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合力、强化政策引力和改善创新成果应用环境为主线,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决定企业边界演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技术和制度,不同的理论流派往往只是偏重论述其中的一个方面,而使得分析失于全面,所以也无法解释企业边界的长期变动趋势.本文通过"技术"和"行为"两种分类标准对技术、制度和不确定性进行分类,进而将技术和制度纳入到不确定性的不同类别中,从而得到一个综合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5.
新时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准确把握新时期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趋势,是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大发展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孙长坪 《社会科学》2008,(1):93-103
国有企业概念未能表述企业法律形态,不能作为企业法主体概念.我国国有企业可表述为六类企业主体概念.即公共企业、公有公司、相对公有公司、公产合作社企业、公产参股公司、公产合作企业.这六种企业又统称公产企业,即由公有资产投资者全部或部分投资形成的、含有公有产权的、具有经营性特征的各种形式的法人或非法人经济组织.公产企业概念比国有企业概念能更准确地表达这类企业的经济性质,更好地反映现代企业制度的特征,更好地体现现代企业的内在规律,比国有企业概念更符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法主体概念的要求.我国应整合现行国有企业法律法规,完善以公产企业为企业法主体概念的企业立法.  相似文献   

17.
通过激励企业技术创新,环境管制能够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不同的环境管制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激励程度不同,本文通过经济学的理论分析,重点比较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染排放标准、排污许可与排污权交易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果,进而分析命令—控制型环境管制政策与经济激励型政策的实施条件和创新效应.结合发达国家的环境管制实践与我国的现实背景,指出我国环境管制政策设计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环境管制政策的合理选择与优化配置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增长极形成机制及增长极与外围区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增长率、资本集中、市场规模、创新中心、经济增长率之间的循环累积因果关系是增长极形成的机制.增长极具有持续增长、经济规模大、市场规模大、创新中心四大特征;具有资本转移、知识和技术溢出以及在较发达地区的福利补偿等功能.增长极战略为非均衡战略,这种模式在较发达地区(或国家)比较适合,在欠发达地区(或国家)应用时,区内较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之间在贸易自由度上必须有梯度.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了高速的增长.本文从制度层面分析经济取得高速增长的动力源泉,得出财政分权所带来的政府激励、所有制改革所带来的生产者激励以及市场开放所带来的全方位激励是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原因;同时,在分析消费者的激励制度时,得出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或许是一种最优的制度选择.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所带来的消费者激励或将带来下一拨的经济高速增长.  相似文献   

20.
马秀峰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3):99-102,108
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领域如何从本省实际出发,吸取国内外成功经验,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是河南省科技工作和经济工作的第一要务,是全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关键。通过对"十一五"时期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国家自主创新战略,提出了"十二五"河南省工业与信息化领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应遵循的原则,并结合行业特点提出了相应行业自主创新工作对策,以期能对中原经济区建设发挥更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