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讨论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产生与其相关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2月间于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共84例,以是否患脑梗死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脑梗死组(52例)及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经动脉情况,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以及血脂、血糖、血浆纤维蛋白原的情况。结果脑梗死组患者中75.3%患者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照组仅为18.5%,两组对比,其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糖尿病、高血压、高纤维蛋白原以及LDL是老年脑梗死患者产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危险因素。结论应对老年脑梗死患者进行超声检查,尽早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是否存在对老年脑梗死的治疗及预防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斑块形成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检测490例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并与高血压分级、病程、脉压、年龄、性别、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C-反应蛋白、空腹血糖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另选253例同期住院的无高血压患者为对照组,行相关指标检测及统计学分析;并对412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者采用个体化降压治疗、强化调脂治疗。随访一年,观察治疗前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变化情况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与高血压分级程度、收缩压、脉压高血压病程呈正相关,与TC、LDL—C、UA、CRP、FBG等心血管危险因素均有关,高血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发病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强化降压调脂及综合性干预治疗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减轻,临床冠心病发病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死亡率及再次入院率均明显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显著。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发展与高血压等心血管危险因素有密切关系,早期强化降压调脂治疗及相关危险因素的综合性干预治疗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舒奇 《山西老年》2009,(4):59-59
问:我52岁,血压偏高,体检时医生说我已经有血管硬化。请问,通过治疗,硬化的血管能逆转吗?答:已知高血压病病人的动脉硬化有两种:一是大、中动脉的粥样硬化或硬化,常发生在颈动脉、大脑中动脉、冠状动脉、肾动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是人类健康的强敌。高血压被医学专家认为是很难治愈的疾病,且病因尚不十分明了。医生要求患者长期服药控制血压,已是天经地义、不可怀疑的法则。但患者随着年纪增大,小动脉的痉挛、收缩,动脉内脂质沉积逐渐增多、增厚,动脉内血流阻力增大,血容量减少,使小动脉壁缺氧,小动脉内膜坏死或破裂,患者的心、脑、肾、眼底小动脉受损害,患者的高血压则由一期转为二、三期,患者晚期避免不了并发心脑血管病或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普伐他汀片对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短期影响。方法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252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斑块作为观察对象,按奇偶数顺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无任何调脂药,治疗组加服用普伐他汀治疗,每日给予10mg睡前口服,并嘱患者在服药的第八周和第十六周复查颈动脉超声。结果服用普伐他汀8周后及16N后较用药前动脉斑块明显缩小,16周后比8周后明显缩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混合回声、低回声组服药后8周、16周动脉斑块有明显缩小,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普伐他汀有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斑块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探头观测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使用高频超声对125例脑梗死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存在同侧相关性,软斑、混合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较硬斑的患者脑梗死的发生率明显增多(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与性状与脑梗死的发生及预后有密切关系,为脑梗死的防治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测量老年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并进行资料收集和分析。评价老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具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心病、脑梗死的老年患者112例进行颈动脉内-中膜测定。结果112例老年高危患者中有斑块67例,斑块发生率为59.82%,其中冠心病和脑梗塞斑块发生率较高分别为71.42%和68.75%;高血压病和高脂血症相对较低分别为55.81%和53.12%。60岁以下斑块发生率为41.37%;而60以上患者斑块发生率达79.63%。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测可以为老年心血管相关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指标,粥样硬化斑在高危患者中常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高胆固醇饮食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细胞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9(Caspase-9)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及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喂养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模型,24只家兔随机分为:对照组8只(普通饲料)、模型组8只(普通饲料+2%胆固醇)、治疗组8只[普通饲料+2%胆固醇+瑞舒伐他汀0.1mg/(kg·d)],12周后处死。结果模型组、治疗组血清TC、TG、LDL-C值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病理结果显示:治疗组光镜下见斑块明显减小,血管内膜斑块细胞数减少、纤维化。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治疗组与模型组相比Caspase-9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明显调整脂质代谢,并可通过增强Caspase-9蛋白表达,诱导动脉粥样斑块内细胞的凋亡;下调PCNA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抑制动脉粥样斑块发展、稳定斑块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心脏病的多发人群。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病的发病率亦随之有增多的趋势。这是由于人生进入老年期后,机体各种器官都会逐渐步入衰弱状态。老年人的心脏在正常情况下,体积亦会相应缩小。心肌收缩的力度及频率有所减缓,心搏血容量相对减少。这就会导致体内各重要器官供血量的不足,从而影响到老年人的健康。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这是由于专门供养心脏营养的几根动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引发。其病理原因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者有些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壁上形成斑块,使血管腔壁逐渐狭窄,甚至程度不同地堵塞,使心脏缺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老年脑梗死患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8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的双侧颈动脉的脂质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全部病历均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硬化,其中粥样斑块形成占87.5%,常见部位依次是颈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受年龄增长及伴有高血压病和糖尿病等因素影响,导致患者硬化程度加重。结论颈动脉硬化是老年人脑梗死的重要原因,老年人颈动脉检查应进一步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8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氟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2.
罗发瑞 《老友》2011,(4):51-52
什么是冠心病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又称缺血性心脏病)。其实际指的是提供心脏心肌血流(即营养和血氧)的血管壁内膜下有胆固醇等似粥状的物质沉积,形成粥样的斑块。此种斑块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大,使血管腔变小、变窄,或血管发生痉挛而致血管严重狭窄(狭窄程度大于75%),或闭塞,以致心肌严重缺血而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3.
《金陵瞭望》2011,(4):68-68
冠心病是一个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在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吸烟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作用下,人体血管的内皮功能就会发生变化.导致血管内膜增生、血管中层平滑肌细胞变形增殖.从而造成动脉粥样硬化.动脉血管变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到一定程度就会使血管内血流减少导致心肌缺血。患者会有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如不积极预防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就会加重,当动脉狭窄达到一定程度时,如狭窄程度超过50%,会导致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长期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肌力丧失.心室产生重构.从而发生心力衰竭、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分析超声检查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斑块情况,明确糖尿病患者大血管并发症的情况,以便指导治疗。方法对107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超声检查下肢动脉斑块情况,分析其特点及相关因素。结果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病程及高血压患病率有关(P0.05),而性别、甘油三酯、空腹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等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2型糖尿病患者监测血管超声,对血压及血糖早期干预并长期监测使达标,可以延缓大血管病变的进展,减少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及糖尿病足等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远程管理系统促进高血压患者血压稳态调控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7年6月到2019年4月在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心内科首次诊断为高血压并符合纳入标准的800例高血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400例。对照组予正常口服治疗高血压药物,自行测量血压,不适随诊,必要时住院治疗。试验组予佩戴便携式全自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并定时检测血压和脉搏,不适时随时测量,监控医生可根据血压情况实施远程干预。两组患者均随访24月,记录两组从高血压发病到发生高血压并发症(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脑病、动脉粥样斑块、眼底动脉硬化等)的时间和具体并发症类型。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生存分析和相关统计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19.3%vs 12.8%)及高血压并发症(20.8%vs 11.8%)发生率显著较低(χ~2=16.11,P0.001)。对照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5月(95%CI 13.72~16.28),试验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8月(95%CI 16.89~19.11),Log Rank检验χ~2=12.942,P0.001。结论便携式血压测量仪及其控制管理系统可以协助维持高血压患者血压稳态,显著降低高血压并发症的发生速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86例老年人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结果在86例老年人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78例,发生率为90.7%,其中单纯血管内膜-中层不同程度增厚的6例,占了7.7%;72例检出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占92.3%,斑块好发生于颈动脉分叉处(BIF),11.1%造成管腔狭窄。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早期发现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检查颈动脉的一种好方法,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刘柱仁 《老友》2008,(3):56-56
何谓脑梗塞脑梗塞,俗语称为"脑血管阻塞",它是一个病理学名称。脑血管被阻塞的原因主要有两大类。第一类,多是老年人由于脑动脉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内壁增厚,则血管腔狭窄、血流缓慢,血液内的有形成分便易于聚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压、血脂、动脉硬化指数(ASI)及血纤维蛋白原(FIB)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6月期间14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IMT增厚组(61例)、动脉斑块组(47例)及正常组(22例)。观察3组患者的血压、血脂、ASI、FBI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TC、LDL-C、ASI及FIB在动脉斑块组、IMT增厚组及正常组中逐渐下降,HDL-C在3组中逐渐升高,组间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TC、LDL-C、ASI及FIB随着颈动脉IMT的增加及斑块形成而上升,HDL-C则随之下降,这些因子可作为判定患者动脉硬化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1概述动脉粥样硬化是一个常见的慢性进行性病理损伤。尽管目前使用药物预防已经显著延缓和改善了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但是在全球的工业化国家范围内,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依然是致残和致死率最高的疾病,美国前三位死亡原因中包括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二者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终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大、中动脉内膜的疾病。各种脂质和血液有形成份在血管壁沉积(粥样斑块),伴有典型的局限增厚和纤维增生(纤维斑块),同时可以出现复合损伤,包括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管腔狭窄、管腔壁进行性变薄和室壁瘤膨出等。2动脉硬…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观察非洛地平、卡托普利、叶酸及B族维生素联合干预"H型"高血压患者血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AIMT)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变化,探讨药物联合干预"H型"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6例"H型"高血压患者实施非洛地平、卡托普利、叶酸及B族维生素联合干预8周,对比分析干预前后血压、CAIMT及血清HCY水平变化。结果患者组干预前收缩压(SBP)、舒张压(DBP)、CAIMT及血清HCY水平(168.9±10.4,92.5±11.3,24.7±5.3,0.98±0.1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23.5±6.6,71.8±7.9,9.8±2.7,0.57±0.14)(P0.01),干预后SBP、DBP、CAIMT及血清HCY水平(130.2±8.9,78.7±8.6,10.9±4.2,0.76±0.13)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药物联合干预"H型"高血压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4.2%(81/86)。结论非洛地平、卡托普利、叶酸及B族维生素联合干预"H型"高血压患者,可显著改善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液HCY水平,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