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7 毫秒
1.
在中国历史研究当中,边疆历史研究属于薄弱环节,而边疆地区的土地制度研究更属于薄弱环节中的薄弱环节。其中,东北地区的史地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有关东北旗地研究的著作尚属少见。最近,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了刁书仁同志的力作《东北旗地研究》,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缺陷。《东北旗地研究》是第一部对东北旗地进行全面系统研究的专著.清朝确立的八旗土地制度是中国历史上颇具特色的土地制度,其形成与八旗牛录制和当时女真的村落制有着紧密的联系,其发展又与清朝统治不断巩固密不可分,其瓦解还与清朝统治衰微相联系,因此,八旗…  相似文献   

2.
清政府在荆州实行八旗驻防,由满族八旗和蒙古八旗组成,实际兵额始终维持在四千名左右,由一名将军统管。荆州八旗驻防实行旗民分治政策,旗人在荆州城内满城居住。驻防旗人与荆州民众产生过一些矛盾,但主流还是和睦相处。荆州驻防的设立对加强本地控制和维护清王朝统治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青州满城是清代八旗驻防的重要地点之一,但是关于青州满族的记载却寥寥无几.本文主要梳理了有关青州满族的历史文献资料,描述了青州八旗驻防城的由来、旗城的修建以及驻防官兵的选调,并论述了青州满族历史上的经济、政治诸问题.  相似文献   

4.
东北旗地是清代八旗土地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清中叶,由于流民出关,旗地买卖盛行,旗地逐渐向民地转化。而清廷为保护旗人的生计,采取一系列旗地的补救措施。本文试就乾嘉时期东北旗地的补救措施作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清初辽宁地区官庄旗地状况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的官庄旗地,是对所有权属于八旗土地的通称。它构成了清代满族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当时的辽宁地区,有清统治者的兴京老城(辽宁新宾县内)和陪都沈阳,地理位置非常重要。清政府为了保护和开发这块“龙兴之地”,在这里实施了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即以旗地为主导地位的经营方式,这对清王朝土地制度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清代八旗制度是由努尔哈赤创立的,初为建州女真部军事、政治和经济合一的社会组织。“其尊者,无事则为公卿,有事则为将帅;其卑者,时而耕于野,时而蒐于郊。”~①尔后,满洲贵族大肆攻明掠地,统辖区域扩及整个东北,归附人口日众。皇太极执政,又添置了蒙古八旗、汉军八旗。所谓清八旗实为二十四旗。八旗由草创时的黄、白、红、蓝四旗,到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的定制,历时近半个世纪。  相似文献   

7.
八旗制度创建于满族兴起与后金建立之际 ,并同清朝相始终。它从原始狩猎组织———牛录 ,发展为军事、政治、经济、社会职能俱全的八旗制度 ,后来又从多职能 ,逐步转化为单一的军事组织。这些变化完全是由于社会制度的变迁所致。因此 ,它的建立、发展与衰亡的全过程 ,必然从多侧面反映出清代社会各种制度的盛衰。可见 ,八旗制度是清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也必然是满族史、清史研究的一把钥匙。两部八旗志书是研究八旗制度之基本资料。《八旗通志·初集》2 54卷 (目录 2卷 ,雍正 :《奉敕纂修八旗通志谕旨》、乾隆 :《御制八旗通志初集序》2卷 ,…  相似文献   

8.
旗饷政策是清入关后八旗制度的一项基本政策,也是清朝立国治军的重要措施。对于这项政策及其产生的八旗生计问题,研究清代兵制时虽经常提及,但多语焉不详,罕有专门论述。本文拟对清朝旗饷政策确立的历史条件、内容及其影响作初步考察。一八旗制是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儿哈赤在统一东北过程中创立的。它来源于女真人的狩猎组织,创立时是兵农混一、军政合一的联合体。当时,被编制在八旗下的旗籍人丁,以牛录为  相似文献   

9.
论努尔哈赤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我国满族封建主阶级的杰出政治家。 重大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会造就重要的历史人物。努尔哈赤在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推动下,在统一女真各部、促进满族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和巩固祖国东北边疆的历史过程中,起了进步的历史作用。 “各个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贡献。”努尔哈赤促进女真各部统一和社会制度转变的政治活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也符合各族人民意愿。它的实现,不仅以女真劳动人民的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作前提,而且以女真劳动人民为动力。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光荣成员的满族,就为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试论乾隆朝东北禁边与八旗生计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对东北的封禁因移旗屯田 ,从而体现其解决八旗生计的意图 ,由于移旗屯田因八旗人丁日沉靡风多告失败。严禁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东北地区的开发 ,为以后朝鲜半岛人民的大量越垦和俄国入侵提供了可乘之机。  相似文献   

11.
沈阳故宫博物馆原藏的后金(1625—1643)遗物中,信牌和印牌的数量颇大,它是研究后金早期典制与八旗形成过程中满族统治者与蒙、汉各族往来情况的珍贵资料。从语言和文字学的角度看,它也提供了十六世纪末至十七世纪初,满族的文字由借用蒙文和向满族的独立创造文字——满文过渡和形成中一些重要的变化。  相似文献   

12.
[提要]东北边疆诸部族多精于骑射、崇尚武功,为保持满洲“尚武”习俗、提高军队战斗力,清政府对“新满洲”八旗进行以“国语骑射”为主的兵丁教育;为了培训和教育大批满洲八旗的军事预备役及后备力量,又在东北各地筑城及设置八旗驻防的同时,陆续设立八旗官学、义学等教育机构,对“新满洲”八旗官兵子嗣进行系统的旗学教育培训。另外,发遣东北的汉族流人以私塾和教书授徒方式开展的私家教育,也成为“新满洲”八旗子弟进行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清前期东北旗学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初努尔哈赤时期对文化教育事业不够重视,皇太极继位转变了认识,开始创立旗学。到康雍乾时朝,旗学已经遍布东北重要的驻防地区,为各级政府提供了大批合格官员,提高了满族与少数民族的文化水平,培养了很多满族知识分子,维系了满族旧俗,也起了排斥汉学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广州驻防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满清定都北京以后,八旗军民合一的体制被打破,清政府为维护政权的稳固,分派八旗军在全国多处驻防。广州八旗在 驻防初期,有钱粮制度作保障,且旗民人口较少,因此,旗民生活较为宽裕,但随着清政府财政的枯竭,广州八旗旗民人口的增 长,广州驻防八旗旗民面临着严峻的生计问题,虽然广州采取了四项主要措施来解决旗民的生计问题,但这些措施对于多数生 计维艰的八旗旗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最终广州八旗旗民突破了八旗驻防制度的种种束缚,开始自谋生路  相似文献   

15.
清代八旗生计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入关后,清政府对旗人采取了"恩养"政策,然而随着旗人人口的增加与旗丁的奢侈腐化,八旗生计问题便日渐成为朝廷的负担和社会的累赘。为此,清政府自康熙朝始,历雍正到乾隆朝耗费巨多帑项,采取汉军出旗、八旗非正身旗人出旗为民、设立井田、赏赐银两、赎回民典旗地、设立养育兵制度等诸多措施,以求解决、维系这种制度,均收效甚微。乾隆初年,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便开始提出了移驻京旗闲散回至东北屯田的思想,并在随后付诸实施,直至清末。虽然这一政策最终未能完全实现统治者的最初目的,但确有相当部分的京旗子弟留在了回屯地。  相似文献   

16.
再论“计丁授田”问题赵令志后金政权的统治重心由苏子河流域转至辽沈地区后,八旗官兵也基本从原来的屯驻地迁至辽沈地区,努尔哈齐为解决八旗官兵的生计,保障八旗组织的战斗力,对八旗官兵实行“计丁授田”,以此来安置八旗成员,首开为八旗官兵分配旗地之例。所谓八旗...  相似文献   

17.
清代东北边疆地区曾有赫哲、库雅喇、恰喀拉、索伦(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锡伯、卦尔察等众多部族。在入关前后,清政府陆续将这些部族大规模内迁,作为"新满洲"编入八旗。"新满洲"八旗官兵编旗后通过南迁入旗,迁移驻防;一体看待,妥善安置;以老带新,教以礼法;满化教育,骑射教养等途径,逐渐融入到"满洲共同体"中,有力地促进了"满洲共同体"的壮大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建国以来清代八旗土地制度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八旗土地制度是有清一代重要的土地制度之一,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并在关于旗地的涵义及范围、旗地的建立和发展、旗地的性质以及经营方式、旗地的具体类型及管理等领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30余年来,广大满族史、蒙古族史、清史学者对八旗组织三足之一的八旗蒙古研究日益深入和广泛。研究的内容涉及八旗蒙古的建置过程、八旗蒙古的科举教育和汉文著作家政治思想以及八旗蒙古与满汉等民族的关系及其历史作用等方面,可以看出八旗蒙古是八旗组织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之一,是清朝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元素,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替代的。故此对八旗制度相关问题的深入剖析仍将是国内外学者面临的重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20.
清朝八旗驻防军队制度是八旗军队制度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发展的产物。荆州战略位置的极端重要性,使其成为湖北唯一的八旗驻防点。1911年爆发的武昌首义,将荆州驻防八旗的历史命运推向了风口浪尖的严峻关头。荆州驻防八旗凭借一定的实力与鄂湘民军在战与和的反复较量中负隅顽抗一月有余。最终,由于大势所趋,它淹没在辛亥革命的洪流之中。它的覆灭,改变了荆沙旗人的经济和政治生活,从长远看有利于荆沙满族的自身发展和湖北地区的民族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