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西德是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社会现实的反映的西德文学是什么性质呢?当然有资产阶级的文学。但是有没有无产阶级的文学呢?从德国历史上看,早在十九世纪下半叶就有了无产阶级的文学。格奥尔格·维尔特曾被恩格斯称誉为“德国第一个最重要的无产阶级诗人”。拉萨尔派的雅科布·奥多尔夫(一八三五——一八九八)创作的《德国劳动歌》曾被称为德国“工人的马赛曲”。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了工人文学团体“无产阶级革命作家联盟”。在战后的西德,在这样一个高度工业化的,有一千一百万产业工人的国家里,怎么会没有无产阶级文学呢?有的,一九六一年一些作家、记者和工会干部组织成立了“六一社”,由于内部意见分歧,“六一社”发生分裂,在一九七○年分裂出的一派成立了“工人写作社”(简称“七○社”),七十年代末“工人  相似文献   

2.
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文学由于现实政治的外力推动,分裂而成东、西德文学。东德文学历经“生产文学”、“到达文学”、“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的文学”这三个发展阶段,呈现出与西德文学迥异的历史发展轨迹。它的存在固然短暂,但却富于意义,而且也不仅仅限于社会认识价值这一层面  相似文献   

3.
海因里希·伯尔(Heinrich Boll)是当代西德最负盛名的作家.一九七二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金,被誉为“国际文学巨擘”.他还获得十几种文学奖金,其中有法国出版界授予的“外国最佳小说奖”,德国语文学院的乔治·毕希纳奖金.他是伯明翰的亚斯顿大学等三个大学和学院的名誉博士,卡尔·冯·奥西茨基奖章获得者.先后被  相似文献   

4.
1958年10月,联邦德国的下萨克森州举行了一次名为“我们时代的德语文学”的文学周,著名的日尔曼学者沃尔夫冈·凯塞尔(Wolfgang Kayser)发表了题为《当代文学生活》的讲演,在西德文坛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相似文献   

5.
1949年在战后德国各地举行的歌德二百周年诞辰纪念活动,揭示了“零点时刻”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魏玛古典文学被视为政治革新的文化基础,但仅从当下视角解读文学传统存在忽视历史反思的隐忧。在东西德,歌德的形象被赋予了不同的内涵:迈耶、卢卡契、贝歇强调歌德对社会实践的指导作用,雅思贝尔斯和阿勒文指出了纪念歌德的历史合法性问题,而托马斯·曼则将歌德视为德国统一的象征。尽管纪念活动中对歌德的不同阐释均体现了以文化代政治的德国思维,但魏玛古典文学本身所蕴含的人道主义却具有超越时间的典范性,而这正是文学在战后德国政治重建中的真正价值。  相似文献   

6.
接受美学又称接受理论,是本世纪六十年代在联邦德国兴起的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学派,由康士坦茨大学教授汉斯·罗伯特·尧斯和沃尔夫冈·伊塞尔等五名文学理论家所创立。1967年尧斯于其所在校发表的题为《文学史作为文学科学的挑战》的演讲,首次提出“接受美学”这个概念,并被认为是接受美学形成一个独立学派的宣言书和理论纲领。1972年德语学者在西德斯图加特市召开学术交流会,大会十个议题中有两个议  相似文献   

7.
西德新自由主义是当代西方经济学新自由主义诸流派中的一个有影响的派别。“社会市场经济”理论是该学派理论的核心,也是战后西德历届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基本依据。战后西德经济的迅速复兴和持续稳定的增长,也被认为是由于实行“社会市场经济  相似文献   

8.
<豪门春秋>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发表于1905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纽约上层社会为主要背景,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丽莉·巴特的种种遭遇.犹太富商西姆·罗西德虽然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但由于其身份和民族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罗西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境遇,并将其与同为犹太民族的、处于16世纪末的另一个文学人物夏洛克作一比较.西姆·罗西德是继夏洛克后又一个犹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当代文学对读者的设计、利用和想象的层面上,当代文学读者在理论上被置于一个有决定权的地位,但实际上却处于被给予和被利用的存在状态,成为一种想象性的文学力量.由于文学功能和作用的被设定,文学的价值取向也被规定下来,文学阅读变成了文学教育,文学读者成了一个虚构的符号,读者的需要成为一种政策预设,成为政治意识形态想象和设计的产物.由于文学阅读的统一,文学感受的一致,最终会带来文学创作的趋同化,形成文学生产的循环和等质现象.  相似文献   

10.
作为工业化强国的西德,每年大约有四分之一的工业品输出到国外市场。国外投资达到很高的水平。七十年代发展得特别快,按其投资额来说,西德仅次于美、英而占世界第三位。西德主要的康采恩,对一切发达国家以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了大量的投资。战后初期,西德的资本输出和投资累积额都比较小。但从六十年代中期起,西德的康采恩飞速扩展,到七十年代达到高  相似文献   

11.
从学术规范的维度来看,学术论文的被引是考核其学术价值高下的重要方面。中国文学研究论文与其他学科的最高被引数差距甚大,且整个中国文学研究论文的被引总体上偏弱,这背后有着社会转型导致文学的边缘化、文学研究自身存在非科学性问题、有些学者为减少重合率而有意"改写"或规避引文等诸多原因。如何促使中国文学研究论文的被引能够循着科学的轨道健康发展?首先,文学研究要纳入到科学的轨道、科学的方法和链条上来;其次,文学研究的创新性有待加强和提高;再者,文学研究者要有献身学术、求真求是的科学精神。  相似文献   

12.
当文学想象力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消解之后,文学想象力在霸权化市场意识形态的作用下,把创造文学品质和文学精神的能力转向了适应商品社会的需要。作家们在市场化年代下对市场化意识形态有两种明显不同的态度,市场化意识形态对文学想象力进行了入侵和腐蚀。文学想象力对于文学精神和文学品质具有决定性作用,在市场化年代下,文学想象力被市场化意识形态消解了构建文学理想的作用以后,文学走进了误区和困境。文学想象力的内在构成原因是作家消除了欲望的人生经验。市场化年代中坚持文学想象力是保持理想精神和高尚人性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3.
文学边缘化近年来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图像时代和物质欲望膨胀的时代,文学将何去何从呢?从大众媒介的影响和文学观念的变迁来看,研究结果认为:大众传媒对文学而言就如同双刃剑,文学市场的边缘化之争背后隐含的是不同文学观念的较量;对比文学中心化与边缘化地位的不同景象,可知意识形态让文学"中心化",而文学边缘化昭示的正是文学的正常化;在不同时期,边缘化与被边缘化体现了大众不同的文学追求,当前文学尽管被边缘化,但是文学的各种元素仍然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或许那正是文学的常态,人类还需要文学,文学依然长存。  相似文献   

14.
朝鲜战争期间,美国政府多次要求西德修改其社会市场经济政策,加强与西方防务有关的重工业投资和生产。在这一场有关冷战与重建的争论中,出于西德在东西方冷战前沿而具有的极端重要性,以及稳定团结西方阵营的考虑,美国最终接受了西德提出的解决方案。而西德则逐渐以资本主义橱窗的姿态出现在东西方冷战中。  相似文献   

15.
《豪门春秋》是美国现代女作家伊迪丝.华顿发表于1905的一部长篇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后纽约上层社会为主要背景,描述了一位年轻女子———丽莉.巴特的种种遭遇。犹太富商西姆.罗西德虽然只是一个次要角色,但由于其身份和民族的特殊性,在小说中却是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从历史、文化和社会这三个角度出发来探讨罗西德作为一个犹太人在当时的境遇,并将其与同为犹太民族的、处于16世纪末的另一个文学人物夏洛克作一比较。西姆.罗西德是继夏洛克后又一个犹太文学形象。  相似文献   

16.
茅盾以他反映整整一个时代的文学巨著,饮誉中外,成为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巨匠,“他的名字早巳传遍五洲四海,他的作品曾被译成了各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①被世人尊为“世界文学大师”,②被学者誉为“茅盾文学”。③茅盾能建立这一宏伟的丰碑,是时代造就的,是他“为人生”的文学观所建树起来的。在西方研究文学者看来,“文学是人生的反映(Reflection)”,④也就是当时人们  相似文献   

17.
在新媒介技术驱使下,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发展,不同艺术之间的同质化与差异化成为比较艺术学研究的基础和重点。作为新兴艺术,电影与文学关系紧密,甚至长期被视为"文学附庸""可视化文学"。在20世纪英语世界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过程中,文学与电影之间的等级制度被打破,电影的艺术独特性被认可,成为独立的学术研究对象。这就使得文学与电影比较研究走向理论化,形成独特的学术话语体系,其话语流变、理论建构与研究范式等对于比较艺术学研究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世纪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是欧洲文学史上不同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学体系。中世纪文学历来被认为是“黑暗时期”的文学。中世纪社会初期,由于蛮族入侵后对古代文化的野蛮摧残,基督教文化排斥和敌视一切世俗文化,以及经济穷困、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的社会现实,文学发展受到严重压抑和束缚。文学同其它意识形态一样,沦为神学的奴仆,大量作品被宗教神秘、来世幻想和禁欲主义的阴影笼罩。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边地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域,但它的文学存在一直不受重视。这种惯性忽视导致边地和边地文学成了"中国"的附属。且边地文学被认为面貌单一,甚至被看成一种"次一级"的文学。但实际上,边地具有独立自主性,现代边地文学也具有独立性和多样性。因此,对边地和现代边地文学需要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唯有如此,中国文学的多样性以及中华民族的多元性才真正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0.
战后西德的职业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青年逐年增多,据统计,1960年西德接受职业教育的适龄青年总数为1,942,900名,1970年为2,071,200名,1980年达2,671,900名,1984年发展到2,762,500名。①为什么战后西德的职业教育能够迅速发展,适龄青年能够接受职业教育?其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其原因在于: 一、战后西德经济的迅速发 展和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