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的历史观,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发现了具有决定意义的生产关系,并且指出决定生产关系的是生产力,从而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推动和决  相似文献   

2.
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改变自身功能构式的有机系统的变化过程,在这一系统运动中,社会生活中总是存在着一种占主导地位的总体性,这就是占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在一个历史时期中,决定了整个社会定在和社会运动的物质生产中,总有一种方式发生的“怎样生产”的物质生产构序占据决定性地位,它的社会先验地位和影响超越其他生产活动且规定了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性质。由此,马克思就不再将资产阶级社会当作一个孤立的生产方式,也不将资本看作一个纯粹的生产关系,而是在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探索这一新的生产关系是如何成为复杂社会定在和关系结构中统治性的生产关系。  相似文献   

3.
经济的社会形态是我们认识、理解和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最有力工具,它是指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被另一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代替的过程。《资本论》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研究的集大成巨著。《资本论》不仅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横截面上从生产关系的总和研究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而且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从资本积累的规律考察资本主义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不说明一个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就无法研究生产关系是如何决定经济的社会形态性质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都和商品生产有关,都采取了与商品生产相适应的形式。一个社会的全部生产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集中地体现在所有制关系上,分析一个社会的生产关系必然要落实到所有制关系上。《资本论》考察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的经济的社会形态及其演进规律的论述,对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重大判断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是否带有阶段性,这是我国理论界正在讨论的重大问题之一。有的同志把社会主义社会划分为不发达和发达两个阶段。我认为,这样划分是不妥当的。理由如下:一、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是生产关系,不是生产力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的性质,都同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有着直接的必然的联系。究竟应该以何者作为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的标准呢?我认为,应该是后者而不是前者。首先,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而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  相似文献   

5.
《社会科学研究》1984年第4期发表了陈永忠同志的“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探讨”一文,提出“产生关系”是划分社会主义社会阶段的标准,这是值得商讨的。不错,一般地说,社会性质是由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的。但对其发展阶段及各个阶段的性质,则非仅仅是生产关系能够完全决定的,尤其是在社会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明确提出社会历史划段标准,应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生产方式。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  相似文献   

6.
经济史分期的标准是生产关系的根本质变或部分质变,而不是“新经济成分的出现”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中指出:“各个个人藉以从事生产的社会关系,即社会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生产关系总合起来,就构成为所谓社会关系,构成为所谓社会,并且是构成为一个处于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社会,具有其独特的特征的社会。古代社会,封建社会,资产阶级社会,——每一个都是一定的生产关系总和,而每一个生产关系总和同时又代表着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阶段。”因此,我认为,经济史分期的标准应当是生产关系的重要变化。所谓生产关系的重要变化是说: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之间,应该是基本的生产关  相似文献   

7.
社会历史发展根本动力之我见——简论需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是什么?这在唯物史观中是一个涉及全局的重要问题。长期被哲学界接受的普遍看法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在社会基本矛盾中,因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进而决定上层建筑,所以也可以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然而,笔者以为,在历史发展根本动力问题上,上述无论“社会基本矛盾说”还是“生产力说”都没有抓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东西,都仅仅停留在历史现象的浮面和表层,没有开掘出  相似文献   

8.
纵观人类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人类社会的更替完全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新的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也依赖于生产力的发展程度。社会形态不可能跨越生产力的发展而成为空中楼阁,否则只能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探索,逐步建立了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并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使中国走上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科学的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在中国的成功运用。  相似文献   

9.
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改造自然的能力,它是劳动者、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的有机的具体的结合。生产力的发展程度不仅标志着人类社会控制和征服自然界的程度,而且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借以建立和发展的必要物质前提。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来区别的。社会生产方式又是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生产力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各个社会形态的共有规律。因而,考察生产力的性质,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学界对于什么是生产力的性质、什么决定生产力的性质等问题,还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本文打算就这方面的问题作一些探讨。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教。  相似文献   

10.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哪些阶级曾经是新生产力的代表?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须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拟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的过程,马克思在《哲学的贫困》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这种自然历史过程作了精辟的说明。根据马克思的分析,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的规律,是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生产力是决定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继续发展的物质力量。马克思一方面说明,没有新的生产力出现,旧的生产关系和全部上层建筑就不可能发生变革,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  相似文献   

11.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生产方式变革的历史 ,生产方式的变革是由生产力决定的 ;近代以来 ,每一次生产力突破性的发展 ,都是当时科学技术重大进步所决定的 ;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的决定作用 ,必然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2.
全球化是一个客观的历史进程,即某种不依具体的环境、地域、社会体制、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为转移的走向。全球化意味着跨越地域、社会、政治与文化的疆界,将全球连接成一个整体的过程。现在,它已经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的一种状况与基本特征,是人类在世纪交替之时的发展状况。唯物史观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按其本身固有规律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在这个自然历史过程中,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因而,人类社会发展到我们称之为全球化的时代,也是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体发展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论交往的社会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交往在人类社会的形成及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共同组成了整个人类社会的运动过程,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充当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中间环节,并和分工息息相关,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人类的生产活动及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历史进步的动力.是社会制度演进的根本原因.特别是生产力,其持续上升的运动,使其成为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其水平和结构决定着社会的基本面貌、状态和人类的文明程度.但是,社会制度的演进奔不决定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本身,而是由二者的关系决定的,即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程度.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进而上层建筑对立程度而言,依赖于发达生产力的上层建筑能够自我固化,反而使生产力相对落后的国家成为各种矛盾的焦点,出现社会制度的跃升性更替、跨越式发展和跨越式制度演进构成社会制度进步的常态.文章通过社会制度更替的演进模型,具体说明了这种跃升的动力与路径.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生产。因此一切经济关系都应该到社会生产中去寻找基础和解释。基于此认识,文章提出劳动过程的一般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知识,是对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拓广。文章具体分析这些要素,特别是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提出每种社会生产都有一个第一要素或决定性要素。它决定社会生产的性质和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是首要产业。文章最后就劳动过程诸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解释了社会形态的演变。知识成为生产过程的决定要素将开创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6.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是无疑的。不过,习惯上把这一规律的实现形式,理解为新生产关系总是发生在旧社会生产力最发达的环节上。出于这种简单化的理解,对社会主义社会在不发达国家中,比如在我国的建立,有二种不正确的认识。一种认识以为,这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主张在这些国家中首先发展资本主义,只有在资本主义充分发展了之后,才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代,中国的托派就持这一观点。这种认识,早已被历史事实所粉碎。一种认识则以为,这是可能出现的,但是,这是历史发展中的特殊现象,而并不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规律实现的一般形式。这种认识仍然不能揭示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深刻的内在必然性。本文要说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十规律的一般实现形式,恰恰是后来居上。  相似文献   

17.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社会的经济基础就是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它不以人们的意志和意识为转移而独立存在.不同的经济基础区别不同的社会性质.同一类型的经济基础(即同一类型的生产关系)在不同的国家里可能产生不同的特点和形式,这是由于这些国家的历史情况、阶级关系、民族关系等条件不可能完全相同的缘故.在存在着若干种生产关系的社会里,社会经济基础的性质,虽然只能由该社会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决定,但其他不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也是社会经济基础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8.
在对地理环境与人类社会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两种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决定作用,一种认为地理环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起决定作用。地理环境决定论或认为地理环境影响人的生理、心理进而决定社会和法律的性质,或认为通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人类社会;非决定论则或从人的理性和智慧的进步中寻找理由,或认为地理环境只能加速或延缓社会发展。“决定论”、“非决定论”的理论前提都是把环境与历史进行二元劈分。马克思用感性一对象性活动即实践、劳动,把主体与对象、环境与历史相联接,从而不仅在逻辑上超越了前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论有两套理论体系:一是生产力决定论。基本观点有: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衡量生产关系先进与否的唯一标准,是看其是否适合生产力性质,是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的最终决定力量等,并由此衍生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这套理论可称为  相似文献   

20.
经济体制是由一定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经济运行和管理体系的构造形式,它包括:一定的生产关系及利益关系的性质和结构,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上社会生产的运动形式,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经济管理方式和手段。经济机制是经济体制的功能原理,它说明经济体制各构成部分的内在联系,以及经济体制运动的机理过程。一定的经济体制是由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一定的经济体制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