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钟罗庆先生在《秘书之友》2015年第5期发表的《浅谈“说明”这一表达方式在现代公文中的运用》 (以下简称“钟文”)一文,先提出了“撰写公文时以特定的说明为主、兼顾叙述及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观点,然后指出7篇论文“问题的提出缺乏客观依据” “观点有失偏颇”,再提出“现代公文写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公文写作中要不要流露主观感情,应不应使用抒情、描写等表达主观感情的方法,而不是公文文体是否流露了感情”,还从两方面论证了许多论文所举的例子不具有说服力,最后对公文中运用说明这一表达方式提出了要求.  相似文献   

2.
《新课程标准》中写道:“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由此可见,作文是学生心灵的释放,作文教学是教师用心去开垦每个学生心中的一亩田。这样的作文是个性化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是个性化作文教学。什么是作文个性化?简单说,就是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能自由地写作,写真实的文章,写出的文章新颖。“思想”“自由”“真实”“新颖”是作文个性化的基本内涵。思想———作文的灵魂“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一般也称“观念”。人们的社会存在,…  相似文献   

3.
阅读和写作其实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写作是建构的过程,而阅读则是解构的过程。本文以《火烧云》为例,以平时教学实录为实践基础,阐述了“意思”和“梯子”的重要内涵,以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巧妙地用好教材例子的写作特色,进行习作指导,力争将习作教学化复杂为简单。  相似文献   

4.
醒着的历史     
人们渴望了解历史,并不仅仅为了好奇。那么,刻意掩盖历史,究竟又是为了什么?对此,日本《新历史教科书》2002年版的出版说明写得十分明白:“学习历史,并不是为了了解过去的事实。而是基于过去的事实,了解过去的人是怎样想的。不要认为历史是固定的、不变的,也不要用现在的道德来衡量历史。”在这样的历史观指导下,日本右翼学者可以把“侵略”改为“进出”,把“南京大屠杀”说成“在混乱中发生”。在送审的2006年版《新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仅仅在照片下用小字作了说明:“那时,日本军队导致民众中也出现了很多死伤者,这就是南京事件”,对…  相似文献   

5.
张铁印 《科学咨询》2010,(18):63-64
文言文阅读是中考语文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一考点是对文言文综合知识的考查,它对学生的要求较为全面。新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重庆市2010年考纲更明确说明“文言文阅读考查以该‘附录’所列文言文为重点;  相似文献   

6.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由此,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农村学生因受地域条件的限制,教材是农村学生接触最多的有限的语文资源,对于阅读课外书籍较少的农村学生来说,更应最大限度地利用,从教材中精选的文章作为突破口,来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教材中的课文,是学生最为规范、最具参考价值的范文。  相似文献   

7.
在说明文中,作者为了说明事物的特征或阐明事理,常常需要采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列数据"是说明方法之一:用数字进行说明,容易让读者被说明事物有个准确的了解,收到良好的说明效果;数字还具有科学性和权威性、用得好,往往比文字说明更简洁、具体,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阅读不仅包括课内阅读,还包括课外阅读。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补充和延伸,更是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养成读书的习惯,收藏并与学生交流图书资料”“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拓展自己的阅读面”。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既要培养学生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能力,又要培养学生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而阅读是吸收,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输出,是阅读的运用.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得从阅读教学入手.因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将写作教学融入在阅读教学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收到《领导文萃》今年第3期,读罢卷首篇上的“主编的话”,方惊讶得悉:在近3年中逐步建立起“阅读感情”的这本杂志竟然是“业余操作的性质”!?作为一个你们的同行,似乎更清楚知道这“业余操作”的内涵,那就是:贵刊的记者、编辑部是杂志主办单位编制中人,杂志编辑部尚称“非法人单位”吧?正如我所在的杂志,同仁  相似文献   

11.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改变纯“接受性”学习,倡导探究性的学习,启发学生多方向、多元化地去解读文本.下面就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阅读探究,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13.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什么是探究性阅读呢?探究性阅读以阅读目的为前提,以信息论为指导,以围绕阅读目的准确、快速、有效把握文章的相关信  相似文献   

14.
设计思路: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社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短文。教材围绕“自选商场”这一生活情境让学生在丰富认知的同时识字和丰富词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运用多种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根据《课标》这一精神,本课设计重点围绕语言因素和儿童生活经验,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经验学习生字词的学习能…  相似文献   

15.
语文教学以听、说、读、写为四大版块,而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阅读量是语文水平提高的重要保证,而阅读的过程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接受信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要感受作品中的人性美、自然美、生活美、语言美。当我们的阅读渐入忘我之境,其乐陶陶时,我们就与作者已形成了共鸣,也进入他们的意境,如何才能在阅读中更好地与作者产生共鸣呢?当然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邀游世界。想象是创造之源,它来源于生活,只有多观察,积累生活经验,学会体会人物的心理活动,思想动态,多了解事物发展规律,并能快速地再现、提炼、加工。我们想象的翅膀就会日益丰满起来,阅读也会如虎添翼。  相似文献   

16.
早读,顾名思义,即利用早晨的黄金时间,在大脑的记忆力特别强的时候进行复习旧知、预习新课而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般时间为20~30分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朗读。”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语文早读是语文教学极为宝贵的一块教学阵地,教师只要讲究方法,科学合理地组织早读,就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晨读习惯,提高早读课的效率。  相似文献   

17.
什么样的文章才算有文采?高考《考试说明》的解释是:“词语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强调了文采在文章中的意义。美文,必经具有美的语言,有的同学说,我们有文学细胞,文章美不起来。此言差矣!只要我们培养语言的兴趣、爱  相似文献   

18.
苏轼曾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由此可见,文章要有创新,它可以是立意、内容、语言、表达方式等多方面,给人以耳目一新的阅读享受.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要鼓励学生大胆地"创",他们头脑中常会产生出许多新鲜、奇异、特殊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新形象.因此,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去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从而激发他们的写作热情,养成良好的创新写作习惯.那么作文又如何创新呢?下面笔者就此话题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19.
夏丏尊先生在《怎样阅读》中说道“言语形式是更本质、更关键、更主要的东西,它是语文学科的根本任务之一”。因此,教师在进行文本细读后,确定教学内容时,一定要关注表达。  相似文献   

2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强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更新观念,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去阅读课文,深入思考,体验惑悟,从而真正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创设情境,引导感悟爱因斯坦说:“教育所提供的东西,应当是让学生作为一种礼物来接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去负担。”这就要求教师借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