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最近30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在南中国沿海的展开,成千上万的民工涌进广东珠三角进厂打工。在这股史无前例的经济改革、社会转型和人员流动的浪潮中,中国当代社会与当代文化发生着激烈变化。伴随着传统的社会与文化结构的转型与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新的阶层与新的文化。“底层”和“打工诗歌”就是这一转型与分化的产物。  相似文献   

2.
30多年来的中国改革开放,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社会稳定的风险和挑战.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和官员采取了“权力维稳”、“高压维稳”和“摆平”的策略,这反而使社会稳定陷入了恶性循环的困境.事实表明,只有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采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来重建施政合法性和维稳机制,社会稳定和谐的法治秩序才能真正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权力性经济犯罪无疑是各种经济犯罪中最严重的,其它经济犯罪又往往与之有共生关系。这股浊流肆虐地侵袭着我国刚刚起步的市场经济体系,削弱了改革的承受力,严重阻碍改革开放的进程。摆在中国法制面前的艰巨任务是——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国家的改革开放的这个大角度出发,分析与论证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改革开放的关系,即毛泽东哲学思想为改革开放提供了根本导向,规定了社会主义的走向和道路,指导着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指导着国家制定了改革开放的政策,并且为党和国家确定了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和政治生活的主题。 本文是想比较概略而又侧重地谈谈关于毛泽东哲学思想与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问题。换言之,就是谈谈毛泽东哲学思想对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作用问题。可是,一个时期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中国的一些政治和文化“精英”曾经在解放思想的名义下,提出了一种论调:中国要实现现代化,要改革开放,必须“抛弃毛泽东”,“抛弃毛泽东思想”,“抛弃毛泽东哲学思想”。这种论调显然是别有用心的。  相似文献   

5.
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初步成效,提高了国际地位的同时,大大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环境。然而在经济发展的背后,同样出现了与社会发展相悖的社会问题——经济犯罪。经济犯罪特点突出,发展速度迅猛,成为最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针对当前经济犯罪的特点,建设全面的经济犯罪的社会防控体系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以艰难而迅捷的步伐迈向一个新世纪的起点,在这一迈进中,十年学潮已因它的忽生忽息引起的巨大震荡和深沉思索而成为这个古老国度走向世纪末期的最灼热的社会主题之一。中国要扛起“社会主义”这面大旗,就必须发展壮大;要发展壮大,就必须搞好改革开放;要改革开放,就必须酿造一个稳定的社会大氛围;而要稳定,就必须妥善处理  相似文献   

7.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 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局,是实现现代化的首要条件。没有社会稳定,就不可能搞好改革开放,更不可能实现四个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一、必须正确认识和全面理解后勤改革与学校稳定的辩证关系 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中国一定要坚持改革开放,这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但是要改革,就一定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我们搞四化,搞改革开放,关键是稳定。”这些论述,不但强调了改革和稳定的极端重要性,而且也清楚阐明了改革与稳定的辩证关系,第一,改革“一定要有”稳定的环境,保持稳定是改革的前提,离开了稳  相似文献   

9.
“看不见的手”是指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的某种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法则的力量。市场中,“看不见的手”自发地调节市场,调节市场的资源配置和平衡。不仅经济领域有“看不见的手”,其它领域也有“看不见的手”的力量和作用。“看不见的手”兼具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伦理发展的双重功能,能够自发沟通私利与公益,调整和促进社会公正,但也存在着功能缺陷和伦理局限。只有“看不见”与“看得见”的两手相辅相成,才能使社会的调节功能相得益彰。  相似文献   

10.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资源配置机制逐渐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性地位日益凸显,但这并不排斥政府的正确引导和必要的干预。在面对农业自然资源的这一“准公共物品”时,我们经常面临着两难的选择。必须把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紧密配合、协调运用,才能真正实现资源配置效率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据中新社报道,中国国家信息中心官员今年7月在深圳预测,未来五年,中国将有上亿人口进入“中产阶级”消费群。所谓“中产阶级”指的是拥有稳定的收入,有能力自己买房买车,能够将收入用于旅游、教育等消费的人群。据了解、在西方社会中,“中产阶级”是占社会人数比例较大的那一部分人,属于社会中间层次。在发达国家,这个阶层占了总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因此,中产阶级的代名词是“大众”。与此相比,中国的中产阶级即使达到二亿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仍然很小。改革开放在中国内地走过二十多个年头,这一过程其实就是社会经济资源重新分配的过程,个人之间的分配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是政策导向的主观结果,也是社会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深入推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农村的民间组织发展很快。从乡村治理的视角看,作为农村公民社会载体的民间组织在农村社区治理和建设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功能,这主要体现在推动中国的政治民主建设、提高农民政治参与的制度化水平、维护农村社会秩序与稳定、弥补政府的“缺位”以及整合各种社会资源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关于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包含着丰富的社会稳定协调发展的思想内容,是我国当代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思想来源。深刻理解邓小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稳定协调发展思想对于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社会政治稳定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维护社会政治稳定既是巩固政权的需要,又是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条件。没有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环境,现代化建设的再好的规划、方案都将难以实现,一切工作都无从谈起。对于中国来说,尤其如此,改革开放以后,党和国家十分强调政治稳定的重要。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冲国的最高利益就是稳定①;“离开国家的稳定就谈不上改革和开放。”②‘股有安定团结的政治环境,没有稳定的社会秩序,什么事也干不成。稳定压倒一切。”③保持社会政治稳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深化改革、扩…  相似文献   

15.
党在改革开放之初提出的“小康”的目标,以“发展是硬道理”的决心和理念引领中国的发展,主要是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为着眼点。党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的“和谐社会”的目标,在“小康”指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人文和社会指标,体现了我们党对发展问题认识的深化和拓展:发展并不等同于经济增长,它内涵着增长、稳定、公平、民主等诸要素。“和谐”理念的加入,突破了传统发展观中单纯以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的富足程度作为社会基本发展指标的评价体系;中国社会发展目标由奔“小康”到建设“和谐社会”,内在地蕴含了中国政府在社会发展观上的成熟与飞跃。  相似文献   

16.
“90后”意指20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群,既是一个时间概念,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这一时期,社会大环境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中国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他们的思想和心理带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不同社会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想相互...  相似文献   

17.
1978年,经历了建国以来30年风风雨雨,特别是其间“十年动乱”的中国,终于在总结过去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走上了改革开放之路。从此,在党中央领导下的中国人民,坚定了这样一个奋斗目标,那就是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能否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这将决定着我们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命运”。 搞现代化建设,无疑其中心就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但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有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民主建设。因此,高度民主的政  相似文献   

18.
始于20世纪末的改革开放大大地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社会活力,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人们的发展空间扩大,选择机会增加,社会流动性增强,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中国正处在一个从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转变,这个过程就是“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半封闭的传统型社会向工业的、城镇的、开放的现代型社会的转型”。但与此同时,人们可以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现在社会秩序变得不稳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无视规则、曲解规则、亵渎规则的现象屡见不鲜,“失范”成为转型社会的一种突出现象。当我们在思考转…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指出,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稳定是中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所在,也是当今中国杜会的重要历史命题。稳定,是人民当家作主、行使民主权利的基本保证,是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创造性得以发挥的基本前提,是保证改革开放能够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稳定高于一切”是一个积极的方针,是要在稳定的环境中去推进社会的发展。稳定了才能求发展,发展了才有更高意义上的稳定,事物就是这样辩证地联系在一起的。当这一点成为全国人民的共识时,中国的繁荣昌盛就有了保证。为此,我们从大量来稿中选择发表以下几篇从社会的不同方面论述了稳定与发展问题的文章,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0.
可能谁也没有料到,短短几年,汹涌的“民工潮”悄悄演化为“民工荒”。如此“潮起潮落”,引起人们深思。虽然见仁见智,各有评说,但是有一点大家认同,那就是中国的企业把低廉的劳动力作为发展优势,将成为“最后的晚餐”,企业将不得不面对人力成本日益上升的严峻挑战。“民工潮”瞬间成了“民工荒”,是社会诸多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共同作用的一个结果。它对社会许多方面的影响,才开始显露。其过程、其成因、其后果,值得人们睁眼细看,作一透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