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乌托邦精神:人与哲学的根本精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们提出的三个概念(乌托邦精神、人、哲学)通常被认为是没有相互关联的.但本文将表明,它们是紧密相关的,三者间贯穿着共同的本质或基本精神.乌托邦精神的人学价值意蕴“乌托邦”一词的历史由来与历史含义,可以说众所周知,它所指向的是“任何理想而臻于完美境界的地方和国家”,“它既指个人自身的和谐,又指持久和平,需求的充分满足,愉快的劳动……等等,而乌托邦思想家则是面对一片荒野却看到了乐园的人.”翻开人类文化史,人类对“乌托邦”的追求与设计源远流长.但是,对于“乌托邦”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人们的态度却是很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概括而言,人们的态度不外乎以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乌托邦情结为切入点,分析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一条发展线路,即由现代文学的虚构乌托邦到当代文学的践行乌托邦,再到上世纪90年代的乌托邦破灭。乌托邦更多的时候只是一种虚幻但又需要的情感,而不是一种价值和道德,更不是一种理性。不少文人也在这种乌托邦的虚构和践行中得到了心理补偿和情感慰藉,这是弱国子民在特殊历史境遇中的文学宿命。  相似文献   

3.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西方社会发生了两次影响深远的大辩论,一次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另外一次是"历史的终结"。这两次"终结"的实质是它们都意味着乌托邦的终结。在当前乌托邦逐渐衰落的背景下,我们需要追问并回答一个问题:我们是否还需要乌托邦?如果回答是肯定的,那么就会产生出第二个问题: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乌托邦?文章认为,我们今天需要一种可行的乌托邦,而这种乌托邦就是一个正义的社会。  相似文献   

4.
一部乌托邦概念史,其实是西方精神涌动的历史,从中可以窥见人类面对生存困境的理性反思与精神突围。虽然关于乌托邦等同"空想"的历史记忆,深刻影响着当代人们对理性的反思与批判,且在汹涌澎湃的非理性主义大潮冲去下,乌托邦被"反乌托邦"围攻而不断缩小其疆域,但乌托邦一词并未退出西方思想文化视野,而是辐射至哲学、政治学、艺术学、文学等诸多领域,这一现象具有独特的研究价值,追蹑乌托邦的足迹,并将其置于概念史视阈考察,既可以从一个全新的维度反观西方从古典到现代的发展历程,又能够更加深刻反思与乌托邦观念共同构筑西方思想世界的其他重要概念,尤其是人类追求自由与解放的主体意识与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5.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那里,对乌托邦社会主义进行批判,有其特定的社会条件和历史语境,并非意味着对乌托邦的全盘否定。将乌托邦视为空想的代名词,遮蔽了其内在的反思性、批判性的精神力量。面对现代性的长驱直入所带来的种种问题,我们现在还不能轻言"告别乌托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应该在现代性与乌托邦之间保持一种张力。  相似文献   

6.
要深入开展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研究,需重新审视其思想及研究的意义和价值.首先,"乌托邦"是詹姆逊理论批评系统中的关键词,几乎贯穿他所有著作;乌托邦作为一个三元辩证结构,开启了詹姆逊的未来想象,并被赋予寻找资本主义"他者"的历史使命.其次,詹姆逊乌托邦思想的基本目标是为乌托邦正名,基本方法是运用历史分析,对其既有意涵进行再转义,由此维护了乌托邦思想反资本主义的基本旨义.再次,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存在悖论,要挖掘其乌托邦思想的精髓,必须正确面对乌托邦与后现代的关系问题.总之,詹姆逊的乌托邦思想是多质多维的,且仍在途中.  相似文献   

7.
在乌托邦思想和乌托邦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遇、忽视甚至嘲笑的当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却对乌托邦进行了执着的追求.他主张一种时空统一的辩证乌托邦,并将其作为新的社会替代方案的理论基础.哈维的辨证乌托邦思想超越了社会过程乌托邦和空间形式乌托邦的局限,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他用"社区实践"作为社会替代方案的核心时却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因此他的社会替代方案不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8.
乌托邦精神是文学为人类导航、为人性导航的神圣而永恒的向度,对乌托邦理想和激情的率然抛却绝非正确的抉择。乌托邦精神要获得新生,必须获得更具生命力的健康的基因。应该清理乌托邦传统,构建具有新的时代内涵的"新乌托邦精神"。"新乌托邦精神"是对历史上乌托邦传统的合理扬弃,有着宏阔的现代视野和有效的防御机制。中国文学应该高扬"新乌托邦精神",重建面向未来的审美理想和责任承担意识,为萎靡不振的文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在乌托邦思想和乌托邦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冷遇、忽视甚至嘲笑的当今,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城市地理学家大卫·哈维却对乌托邦进行了执着的追求。他主张一种时空统一的辨证乌托邦,并将其作为新的社会替代方案的理论基础。哈维的辩证乌托邦思想超越了社会过程乌托邦和空间形式乌托邦的局限,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但是,他用“社区实践”作为社会替代方案的核心时却抛弃了阶级斗争理论,因此他的社会替代方案不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0.
乌托邦作为一种人文主义的理想 ,是历代具有使命和责任感的作家的精神追求。本文拟就 80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种反乌托邦创作倾向 ,阐述文学作品在削弱和厌弃了精神性力量之后 ,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化品性这一观点。其表现为 :深度意义的消失 ,历史意识被抹去 ,主体的跌落等。并指出 ,反乌托邦作品是以消解理想主义谜底的方式重设虚无的寓言。  相似文献   

11.
乌托邦(Utopia)一词源于希腊文ou(无)与toxos(场所),意即一无场所之物,也就是说,人们虽然将自己的情怀投向乌托邦,但它指示的事物并不在场。乌托邦构想并非仅仅存在于社会政治领域,它是伴随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而萌发的一种超越冲动。当人对世俗生活与现实感到不满时就会追寻乌托邦美景,去设定一超验实体的存在,在彼岸世界中寻求精神皈依,在凝神观照与沉思默想中与终极实体遇合,产生剧烈的同一性体验,心醉神迷,灵魂超升,回归精神的家园。文学艺术作为人类的精神产品直接源于乌托邦冲动,没有乌托邦的情怀与梦想,就没有文…  相似文献   

12.
乌托邦作为一种人文主义的思想,是历代具有愈来愈和责任感的作家的精神追求。本文拟就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文学领域出现的一种反乌托邦创作倾向,阐述文学作品在削弱和厌弃了精神性力量之后,具有明显的后现代文化品性这一观点。其表现为“深度意义的消失,历史意识被抹去,主体的跌落等。并指出,反乌托邦作品是以清解理想主义谜底的方式重设虚无的寓言。  相似文献   

13.
祁程 《兰州学刊》2012,(12):31-36
马克思早期思想中生成的乌托邦意识是获得对马克思未来思想与哲学变革的深层逻辑认识的先导。文章集中阐述了马克思早期文本所展现的这种乌托邦意识。早期的乌托邦因子的初步表达,到在当代乌托邦因子的引发中展开哲学探索,再到乌托邦实践旨趣引导的外部世界批判,转向"新哲学"的当代乌托邦因子对传统哲学的扬弃,最后在唯物史观开启时把握历史解释向度中"科学精神"与"乌托邦精神"的结合,从而对其完成哲学变革所体现出来未来思想的文本做了大致完整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一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热爱科学和追求社会进步的思潮和运动,一开始是受到一种道德义愤和主观幻想支配的,这被称之为乌托邦。如果说它曾是社会大众为摆脱现实苦难而经常选择的一种精神表达方式的话,那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其价值合理性都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一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就不会满足于任何的理论思辨与承诺。相反,它却首先要对乌托邦本身进行彻底的批判,尤其是当乌托邦已经历史地与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联系在一起并产生重大影响作  相似文献   

15.
“后工业社会”与“乌托邦”———贝尔与马尔库塞之比较研究王昭锋(山东省聊城师范学院政治系山东聊城252059)一、历史遭遇了什么?在人类举步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历史迎面遭遇了一连串的问题。历史要终结了吗?终结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在下个世纪是否真的意...  相似文献   

16.
柏拉图《理想国》与《礼记·礼运》的乌托邦思想比较研究张海燕“乌托邦”(Utopia)一词由希腊字“没有”和“地方”组成,意为“没有的地方”。十六世纪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曾著有《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  相似文献   

17.
宗教是一种庞大复杂的幻想体系,它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虚幻反映,这种永远脱离现实世界的幻想成为一种奇特的乌托邦——宗教乌托邦。人们对乌托邦众说纷坛,争论不休,对宗教乌托邦自然也就不可能有一个完整的印象、概念和评判,更何况宗教乌托邦除了一般意义上的乌托邦的特性之外,还有它自己的特性。本文试图对宗教乌托邦作一初步的勾勒,以求对宗教世界有一个更深层面的了解。不当之处,诚请指教。  相似文献   

18.
历史文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追溯过去、阐释当代,同样在于了解未来的信息和推动实践发展。席勒即将历史上人类及客观世界的时代变迁的经验空间整体看作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发展过程。这一过程与自然发生冲撞,并且具有未来发展方向,而历史思想就将其推动力作用于这一未来发展方向。他所阐述的现代历史思想在本质上、在原则上是具有明显人文主义色彩的,具有人性的特征。他也从认识论角度清晰地阐述了经历过去与规范未来之间关系的全部逻辑。而只有将具备乌托邦特征的历史经验美学化,才可能创立新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的特征是经验与幻想的奇特混杂。我们可以从旧人文主义的消亡中拨出历史思想的乌托邦火花。  相似文献   

19.
马尔库塞在弗洛伊德的基础上提出了从压抑性文明走向非压抑性文明的爱欲解放学说,然而最后他却只能借助于艺术的审美形式来抗衡现实,“审美—艺术”成为实现其乌托邦人类解放的唯一途径。本文试图阐发马尔库塞审美的乌托邦思想发展的内在逻辑,从中可以看出高度同质化年代个人审美乌托邦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热爱科学和追求社会进步的思潮和运动,一开始是受到一种道德义愤和主观幻想支配的,这被称之为乌托邦。如果说它曾是社会大众为摆脱现实苦难而经常选择的一种精神表达方式的话,那么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当代,其价值合理性是无可非议的。然而,一种实践的马克思主义根本就不会满足于任何理论的思辨与承诺。历史证明,当人们还不可能真正摆脱关于社会主义乌托邦的主观幻想支配时,社会主义的实践运动充其量只能引导人们去破坏旧的社会结构,而在这一过程中乌托邦的虚幻性是难以显现的。而在社会主义制度开始或已经建立的时候,这种主观幻想不仅不会自动匿迹,反倒受到社会与心理两个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膨胀起来,从而带来对社会主义本身的破坏。本世纪90年代以前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痛苦遭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因此,无论是从已经走过的道路来看,还是从历史赋予的使命来看,如何祛除因乌托邦幻想与社会主义运动本身的血缘联系而带来的不良历史影响已经成为现代工人阶级自身解放和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尤其对后者来说,这一课题更具有特殊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