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认识的源泉是什么”的讨论中,要搞清楚广义认识论和狭义认识论使用的“认识”,所具有的不同涵义。 广义认识论,它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是同一个东西。它研究的是思维和存在、主观 相似文献
2.
如果力学仅指关于物体整体位移运动的科学,那么,近代力学就有且仅有两个阶段,其中一是通过牛顿总结的,称为经典力学;二是爱因斯坦创立的,称为狭义相对论力学(为了方便,以下简称“相对论”).笔者认为,近代力学在总体上(或者说其基础)是不科学的.笔者提出系统力学这一新课题,就是对近代力学的辩证否定.大家知道,经典力学是归纳科学,其基本理论(定律)是对部分(而不是系统)实验现象的直接陈述,对它的否定,只要提出勿容置疑的实验反例就可以了;然而,相对论力学是演绎科学,其基本理论(原理)是由两个所谓公设推导而得出,对它的否定,仅仅举出几个反倒是不够的,还需要对其推导过程进行分析.笔者前面的拙文尽管已多次涉及相对论,但没有对相对论的推导过程直接进行 相似文献
3.
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上)——狭义相对论创立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听人说,科学家是蹩足的哲学家,这句话肯定不是没有道理的。那末,对于物理学家来说,让哲学家去作哲学推理,又有什么不对呢?当物理学家相信他有一个由一些基本定律和基本概念组成的严密体系可供他使用,而且这些概念和定律都确定得如此之好,以致怀疑的风浪不能波及它们,在那样的时候,上述说法固然可能是对的;但是象现在这样,当物理学的这些基础本身成为问题的时候,那就不可能是对的了。象目前这个时候,经验迫使我们去寻求更新、更可靠的基础,物理学家就不可以简单地放弃对理论基础作批判性的思考,而听任哲学家去做;因为他们自己最晓得,也最确切地感觉到鞋子究竟是在哪里夹脚的。 相似文献
4.
3.经验约定主义是构筑理论框架的有力工具。约定主义的创始人是彭加勒。彭加勒是在对数理科学的基础进行了敏锐的、批判性的审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约定主义的。他通过对几何学不同体系的考察得出,几何学的公理既非先验综合判断,亦非经验事实,它们原来都是约定。彭加勒发现,物理学尽管比较直接地以经验为基础,但它的一些基本原理也具有几何学公理那样的约定特征。 相似文献
5.
经典因言简意赅,精辟透彻,妙趣横生,让人爱不释手,从而源远流长,广为传颂。通过解读,能够让人品味、珍爱,给人以启迪,最终被认同,直至恒久流传,此即共识的经典效应。这种通过解读与涵咏,让经典鲜活起来,最终成为人文共识的过程,包含着深刻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进年来,学术界有同志提出“真理多元论”的主张。笔者对此持以异议,我认为,这一观点实际上是以意见的多元性来否定或代替真理的一元性。混淆了真理与意见的区别,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哲学界对意见这一认识论的独立范畴缺乏研究有关。因此,为了正确认识和坚持“真理一元论”,就必须把意见作为认识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认识论中的一个独立范畴加以必要的论证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出发于现时改革中的“观念更新”,对在现行认识论的逻辑体系中能否引入“观念”范畴作些初步思索,以此说明“观念”的认识论意义。一对于观念更新及其与社会改革相互关系的研究和认识,不同的学科,限于自己不同的使命和职能,应当给出不同的结果。哲学生命的基点和哲学思维的特征,要求哲学既必须密切关注现实中的观念更新,又应该离开对某个或某些具体观念的更新及其同改革实践的关系的考察,而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姿态,立足观念更新与社会改革的纷彩现象,奠基于其他学科的既得认识,在问题范域的最高层次上,在认识的基本矛盾运动中,对“观念”进行“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8.
在从古代至近代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未能觉察到在对象世界与人之间还存在一个价值问题.价值王国的发现,只是上个世纪中叶的事.价值作为一个普遍概念,则是通过康德的“人是目的”、“人为自然立法”的著名命题,到马克思的“实践哲学观”,进入哲学领域,成为现代哲学研究内容的.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哲学界开始兴起价值论思潮.新康德主义的费赖堡学派文德尔班、李凯尔特等人最早把价值引向哲学本体论,实在论的代表哈特曼则成为创立价值本体论的第一人.后来,实用主义、人格主义、现象学、历史主义、日常语言哲学、存在主义、分析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托马斯主义等学派,都注意对价值问题的研究,表现出浓厚的价值论倾向. 相似文献
9.
对于理性的最一般说明,当推亚里士多德的符合论,即主客观的一致和符合。二千多年来,绝大部分严肃的科学家、思想家都以这样的观点看待理性。符合论虽然确立了走向理性本质的方向,却未能堵塞走向歧途的各种小道。因为,符合论本身仍然是十分抽象的。在这种抽象中,不难引伸出许多违背符合论“本意”的结论。但是,要正确、深刻地认识理性的本质,仅仅符合论是不够的。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第一次提出的具体——抽象——具体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这是人们所公认的。但这一思想,同时又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对逻辑科学的探讨起着重要的作用,却往往为人们所忽略。本文特就这一方面,对马克思这一重大贡献试作扼要的论述。一马克思在《导言》中,关于具体——抽象——具体的思想,集中表现在如下的一段话中:“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这一段话不但具有方法论的内容,而更重要的是,同时又具有认识论的丰富内 相似文献
11.
辩证时空观的科学基石——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对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科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因斯坦这位举世景仰的科学巨匠,对现代物理学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虽然不是专业的哲学家,但他的相对论这一科学成果,对哲学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本文试谈狭义相对论对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科学论证及其伟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王阳明的"心即理"超出了"良知即天理"的道德认识论范围,走向了人的认识如何可能的普遍认识论命题。其一,每种"理"都有"寂"与"显"两种存在方式,作为认识对象的"理"不是客观存在于认识者之外的"寂"状态的理,而是存在于认识者心中的"显"状态的理;其二,"理"只有从"寂"状态转化为"显"状态才能为人所认识,这种转化工作不是由"理"去完成,而是由"心"完成,从这种意义上讲,无心则无理;其三,"心"有内外两种存在形态,于内表现为意识,于外表现为践行,相应的,"显"状态的"理"不仅是由意识所构建,更是由行动所构建,从而使"理"不仅活在人的意识里,而且活在人的行动而构成的事里;其四,人有构建"理"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并不代表着随心所欲,而是意味着让"理"从遮蔽状态走向无蔽状态,从而显现自身为自身。 相似文献
13.
14.
“问题”被当作一个认识论范畴加以运用和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和中国先秦哲学。但在现代哲学,对这个范畴的认识论意义的认识无论在丰富性和自觉性上,都大大提高了。①本文的目的,在于从主体、主客体关系和客体这三个层次,对“问题”这个范畴作比较系统的考察。 相似文献
15.
符号在日常使用中只是思想意指对象的声音记号(音响形象).索绪尔把符号定义为音响形象(能指)与概念(所指)的联想性统一,这构成了“符号”的理论概念.在思想使用“语言”的“言语活动”中,符号是具有意指性的音响形象,其意义来自思想和事物,语言与思想和事物的三元关系是在自我意识平面上展开的.而在语言学的理论平面上,能指与所指的符号统一体不具有意指性,其意义来自符号之间的对立关系,它把思想与事物的外部对立扬弃为符号的内部联想关系.“联想”不是意识的能动联结,而是在社会—语言形式平面上实现的“差异性的相似性”.“符号”的理论概念作为语言学的科学基础,具有重大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百年“五四”:是“文艺复兴”还是“启蒙运动”?——关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性质的对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光芒(苏州大学文学博士,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后):我们的思想界有时候显得很无力,表现在对历史现象的解读上,往往是阐释得越多,争论的越热闹,对象反而显得越模糊,既找不出恰当的有力度的概念来评价,也难以形成富有针对性的理论框架加以衡估。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定性就是这样。从上个世纪20年代起就不断有种种的“定论”来概括它,但总是因为阐释者的立场偏于主观、现实性目的过分明显,一直未在学界达成共识。在80年代“思想热”的时候,人们再次对“五四”产生了浓厚的“回归”与研究的兴趣,但似乎仍然未脱离为当下服务的心态。当时众所趋之的… 相似文献
17.
甲:近日阅读报刊,见有“道德滑坡”与“道德爬坡”的议论,对这两种说法,你如何看? 乙:我以为,从直观上看(暂不看其立论根据和具体论说),这两种说法都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道德生活领域的客观现实,可以说是对我国新时期道德生活新情况、新问题从一个方面的真实写照。 甲:何以见得? 相似文献
18.
"煤炭农业"是山西省灵石县在重点产煤县建设中,运用经济运行"相向运动、相向交流"的法则,研究和认识煤炭与农业的内在联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种新的发展战略,它经历了一个由实践摸索、理论探 相似文献
19.
秦光涛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1,(4)
本文通过对意义问题的探讨和对辩证法含义的分析,认为辩证法不但蕴涵有解决这些问题的特有能力,而且它本身也需要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出一种意义辩证法。意义辩证法作为揭示世界和人生的意义、增进不同主体、不同文化之间的意义交流、解决意义的发生发展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在人与人、人与世界、人与自身的“对话”过程中,将有助于揭示和解决意义矛盾,促进“对话”意境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正> 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依赖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观察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提供唯一基础,观察本身是中性的,不受理论的“污染”。五卜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命题,打破了逻辑证实主义的上述教条。汉森的这一观点逐渐为当代科学哲学家所接受《、按照这一观点,观察并不是“中性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理论的“污染”,“观察依赖于一个概念结构,观察是充满理论的”(费古语)。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实验表明:人们在进行观察时能看到什么,不仅取决于观察对象,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