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灵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感是人类思维活动的特殊现象,是人的有意识的思维的重要客观规律之一。文艺创作过程中必然有灵感的产生,灵感,在文艺创作中有抹灭不了的作用。要研究文艺创作规律不能无视灵感的存在。然而由于“灵感”这一概念长期为唯心主义者、巫师所称引使用,致使很多人误认为它是唯心的有害的东西,视若异端,加以排斥抹煞。这无疑地阻碍了把灵感作为文艺创作中的一种思维规律来进行研究。在  相似文献   

2.
贝弗里奇在《科学研究的艺术》中说:“直觉用在这里是指对情况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新颖或理解,也就是人们在不自觉地想到某一题目时,虽不一定但却常常欲入意识的一种使问题得到澄清的思想。灵感,启示,和‘预感’这些词也是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但这几个词常常还有别的意思。”(《科学研究的艺术》第72页)贝弗里奇在这里认为直觉包含在灵感之中,或者说直觉是灵感的一种。我国出版的许多关于思维科学的著作也大多只讲灵感不讲直觉。如刘奎林、杨春鼎主编的《思维科学导论》(1989年版,工人出版社)就是这样。这样将两种本来具有不同功能的思维混同起来,  相似文献   

3.
俞驰 《理论界》2010,(8):145-146
艺术灵感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借助于偶然的外界刺激,突然出现的一种特别积极、特别有效、特别富于创造性的心灵境界。引发灵感的某一外界事物不只是灵感本身,它不过是艺术灵感借以发生的机缘。只有那些能够给予艺术家以创作最佳思维角度的启发,或者促使艺术家在创作当中形成最优神经联系,并且具有鲜明性、直觉性、针对性特点的生活现象,才能成为艺术灵感产生的机缘或者契机。  相似文献   

4.
灵感这种人类创造性思维中最奇妙的精神现象,人们对之思考与探求了两千多年。灵感是怎样发生的?本质是什么?各学家众说不一。在人类历史的不同发展阶段,有三种不同学派,其观点:一是“神赐论”。认为灵感是神赐给的。在人与神交往中,由于超然之气依附于人身。并赐于人以神灵之气。灵感一词的最早使用者是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最有代表性的是柏拉图的迷狂说,柏拉图将灵感说只限于诗(文学、艺术)苑,把灵感完全建立在神赐的性质上。以“诗人的疯狂”“神性的着魔”这些失去理智的迷狂作为“迷狂说”的中枢,他在《伊安篇》中表达为:  相似文献   

5.
<正> 把思维分为抽象(逻辑)思维、形象(直观)思维、灵感(顿悟)思维三种,分别进行考察和研究,去探索各自的不同规律,已经成为思维科学界所能接受的研究途经。但是,对思维进行这种划分的客观性以及对三种思维方式的相互联系和区别的认识,分岐还是比较大的。概括起来,不外乎有三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思维有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实践证明,这三种思维形式是客观的存在.……在理论研究中,可以而且应当设想纯粹形态的逻辑思维、纯粹形态的形象思维、纯粹形态的灵感思维。”另一种意见认为:“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灵感思维都是人为的抽象概念,之所以这么称呼它,区别它,只是为了我们的方便。真的有纯而义纯的形象思维吗?真的有纯而又纯的逻辑思维吗?看来未必。”还有一种意见,只承  相似文献   

6.
灵感是一种十分奇特的思维现象,它曾经给艺术家、科学家带来了巨大的创造力,帮助他们走出了困惑,因此,它一直倍受赞扬,并且,被一些人神化了。奇妙的灵感之谜,在诗人郭沫若身上,表现得最为明显和突出。他认为,“诗当由灵感迸出”,光凭技巧努力“做”出来的诗,无论艺术性多么多,总是不能引起心灵的共鸣。灵感激发,才是优秀诗歌产生的一个重要条件。他的诗集《女神》,爱情诗集《瓶》,以及后来收集在《恢复》集子里的许多诗,都是在灵感状态下创作的精品,也可以说,是诗人灵感狂涛的真实写照。这种现象在诗歌史上并不多见,引人深思。深入探讨郭沫若在灵感状态下的诗歌创作,对于了解艺术的某些特殊规律,破译诗歌灵感之谜,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灵感思维与写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感作为人脑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它在写作过程中有着十分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灵感这一精神现象的产生根源和思维特点的分析,着重阐述它对写作活动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进行该种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8.
文学创作中的“灵感”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现象、而不是神秘莫测的东西,它是一个比较短暂的心理过程,而不是“电光似的一闪”。 文学创作灵感不是天才人物所独有,而是在长期生活实践的基础上获得的,正象周恩来同志所说的,灵感是“长期积累、偶然得之”的心理现象。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天才作家们的创作实践深刻说明:“天才的十分之一是灵感,十分  相似文献   

9.
灵感思维与矛盾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灵感思维为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发明家、诗人、文学家所偏爱。爱因斯坦说:“我相信直觉和灵感”。钱学森把它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并列为三种基本的思维形式。灵感思维与矛盾思维的关系理应予以认真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灵感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灵感思维的一般概念所谓灵感思维,就是在创造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人脑不是通过一步一步的逻辑推理,也不是通过自觉的表象运动,而是在不自觉的心里状态中,通过顿悟的方式,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律,获得有社会价值的新思想的突变性思维。如德国化学家F·A凯库勒在梦境中初步获得苯的环状结构式,就是灵感思维的一种表现。灵感思维对科学技术和文学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灵感思维与抽象思维、形象思维一样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怎样进行灵感思维呢?从现有的脑神经生理科学资料看,要对它作精确的科学说明,我们还要走很长很长的路。但从当  相似文献   

11.
彭勃 《社会科学论坛》2010,(21):194-197
标志设计是一种应用性极强的艺术设计。作为一个设计艺术门类,它是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是生活艺术化的重要体现。本文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兴会”概念出发,融合西方美学的“灵感”与“潜意识”理论,探讨了标志设计主体艺术意象创作中的创造性思维特征。文章从设计者的角度来理解“兴会”与“灵感”的异同,并以“应感…‘顿悟”“天机”的诠释对“灵感”的概念及其作用加以丰富与延展。“兴会”与“灵感”的获得是产生高水平标志艺术作品的必要条件。本文力图对现代标志艺术设计中的创作思维形态及后期过程做出阐释,以寻求标志设计意象创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人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有时运用观察、实验等科学方法,演绎与归纳等逻辑方法,未能达到目的,靠灵感、机遇、直觉、移植等方法反而突然获得了预期结果。有些同志把后一种方法称之为“创造性思维方法”或“非逻辑方法”,我认为这是欠妥的。因为高度逻辑化的数学方法也可以说是“创造性思维方法”;运用灵感、机遇等方法寻求真理并不是对逻辑方法的否定,因此不能称之为“非逻辑方法”,只能说是不同于逻辑思维的方法。我认为可以称这种方法为“反逻辑方法”。所谓“反逻辑方法”,就是同逻辑方法相对立而存在的一种获得新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具有模糊性、偶然性、瞬时性和创新性。所谓模糊性,就是说它不象逻辑方  相似文献   

13.
一、什么是灵感思维为了回答“什么是灵感思维”的问题,我们首先要谈一谈表达思维活动的一般模式。这个模式是一个三项式,由首项、中项、末项组成。首项是出发知识,末项是结论知识,中项是接通媒介。例如,当夏日人们看到蚂蚁搬家,就预言暴风雨将要来临了。这是一个思维活动。在这个思维活动中,蚂蚁正在搬家就是出发知识,这个知识是人们通过观察得到的。“暴风雨将要来临了”则是结论知识。为什么根据蚂蚁正在搬家这个出发知识就能得出“暴风雨将要来临”这个结论知识呢?就是因为二者之间有一个接通媒介。这个接通媒介由  相似文献   

14.
直觉、灵感或顿悟与创造性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直觉、灵感或顿悟在艺术创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样离不开非逻辑、非理性的直觉、灵感或顿悟的创造性功能。在创造性活动中,直觉思维有助于选择研究目标、提出科学假说、科学发现。直觉需要利用逻辑的优点弥补其不足,只有将逻辑和直觉互补地结合起来,才能完整地揭示创造性的思维认识过程。灵感或顿悟的显现有赖于长久持续的实践活动,产生创造性的灵感或顿悟思维,可采用“两面神思维”方法、相似性思维方法和理想化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15.
论灵感直觉思维创造活动的过程、机制及其本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加勒曾在《科学与方法》中提出,灵感“直觉是发现的工具”。科学发现史表明,人类的许多科学发现就是通过灵感直觉思维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灵感直觉思维作为人类科学创造思维活动很重要的基本形式一直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就灵感直觉思维创造活动发生的过程、特征及其运动机制提出自己的看法,旨在抛砖引玉。我们先从一个科学发现的事例人手来分析灵感直觉思维的发生的具体过程:19世纪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书房里炉火边思考着苯分子碳原子如何排列的问题,不觉朦胧睡去。在睡梦中他看见长长的碳链条像一条条长蛇起舞,突然有一条蛇…  相似文献   

16.
全国思维科学专题讨论会于一九八四年八月十六至二十日在太原召开。会议围绕思维形式划分、灵感思维、形象思维以及思维科学研究方法等专题进行了讨论。关于思维形式的划分问题。大部分人认为,把思维形式划分为四种即:逻辑思维、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和社会思维是符合实际的。部分同志认为,社会思维是集团思维,就其规模和形式而言,很难与其它三种思维平列。有的同志认为,灵感思维不是一种单独的思维形式,它只是思维过程的一个环节,或者叫做潜意识与显意识的结合点;因为灵感发生后,很快便过渡到形  相似文献   

17.
同西方“灵感”说的神赐灵感观念相比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灵感”说更注重结合作家具体的创作实践感受 ,来揭示创作灵感的突发而易逝的特点以及它对作家创作想象活动的催发作用。古人论创作灵感现象还进一步透过灵感现象的表现特征而揭示它的产生原因 ,“积之在平日”是灵感生成的必要前提 ,而“得之在俄顷”则是积蓄在胸的作家与客观外物心物交感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8.
“灵感”,作为人类思维的璀璨花朵,千百年来,却被蒙上了层层神秘的面纱,似乎只是天才们的专利、上帝偶尔赐下的恩物,与平民百姓绝然无缘。近代科学,尤其是脑科学与心理学的发展,灵感的神秘面纱正逐层揭去,并酝酿着灵感理论研究的新突破。值此,本文提出了“广义灵感论”。文章结合最富思维神奇性的文学创作之瞬间心理,就“广义灵感”提出  相似文献   

19.
中西灵感说与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多著名的作家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经验的时候,都不同程度地描述过创作中曾经出现的那种不由自主的偶然性与突发性的创造力,正是这种奇特的力量,推动他们去创造出各种各样瑰丽多姿的艺术形象。这就是文艺理论上通常所说的灵感。本文所要探讨的,不是作家在创作中灵感闪现的具体状态,而是通过比较研究中西方的灵感理论与文化差异,探索把握中国传统灵感论的特色。由于西方研究灵感的理论成果很多,理论形态也比较明确和稳定,文中只把它作为一种参照。中西方灵感理论都在发展中,经历过许多的流变,二十世纪以来,中西文化交往增多,还彼此互相影响、渗透。从文化的眼光看,中西古代的灵感论更具有“根”的意识,故本文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中西方古代的灵感理论。中国古代文论中,没有“灵感”这一概念。但论述灵感的文论却很早就出现。公元三世纪,陆机在《文赋》中就曾描述过文学创作中灵感闪现的情景,他说: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灭,行犹响起。……”他所说的“应感之会”,就是一种灵感现象。公元五世纪,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更具体细致地描写了作  相似文献   

20.
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若干浅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何谓创造性思维,笔者认为,就其实质和核心来说,乃是一种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方法,是指对现象、事物问差异的思考,目的在于揭露已知与未知的矛盾,揭示现象与本质的矛盾,在思维领域中追求的是“创新”、“独到”和“最佳”。换言之,它是对未知事物、新的认识或实践对象进行布创见性的思索,其思维成果具有开创性和新颖性即创新性,诸如新的事物的发现,新的基本概念的给出,新的科学假说的提出,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