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国民参政会是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党政府建立的中央最高咨询机关.皖南事变后,中共在国民参政会上选择了斗争而不是妥协的策略,成功地挽救了第二次国共合作."分则两损,合则两利",这场斗争对争取后来抗日战争的胜利,乃至现今的两岸合作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共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共产国际代表马林访晤了孙中山,得出了应该实行国共合作的结论。他去北京向苏俄第一个驻中国使团团长巴意凯斯汇报工作后,便征求李大钊的意见。李大钊对此完全赞成。  相似文献   

3.
遵义会议后至七七事变前,潘汉年受党的遣,在国内外往返奔波,历尽艰险曲折,与各方面的代表人物联络,特别是作为中共代表同国民党代表的谈判,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当他1955年为此蒙冤罹难以后,他的这段历史便被完全颠倒了,代表成了“内奸”,功臣变为“罪人”.打倒四人帮以后,虽被平反昭雪,可他当时所进行的艰苦斗争及其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未被充分评价与宣传.在我们为发展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为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孜孜以求的今天,尤有必要回顾与总结潘汉年在促进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听起的作用,这不仅有助于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更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李济深是国民党民主派人士."九·一八"事变后,他反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方针,在抗日救国斗争中结成革命组织和救亡团体,高举联共抗日旗帜,积极呼吁国共合作,对第二次国共合作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李济深坚持与中共的全面合作,共同抗战,反对国民党妥协分裂,进一步为维护国共合作做出重要贡献.1948年1月1日,李济深联合国民党民主派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与国民党决裂.解放战争后,李济深积极投入社会主义建设当中.  相似文献   

5.
试析中共在抗战时期的民间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中共利用国际国内的有利形势,通过多种渠道,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抗战期间中共民间外交能广泛开展的主要原因有: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确定,为民间外交的开展提供了策略依据;美英对华政策的转变对中共民间外交的开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也为中共民间外交的开展创造了有利的国内条件。  相似文献   

6.
黄埔军校是国共合作的成果。作为中共早期重要领导人和国共合作的积极推动者,李大钊通过国民党北京党部、中共北京区执委和中共上海地委等途径,以负责选拔、亲自介绍和挂名介绍等方式为黄埔军校第一期选送了23名学员,不仅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人才,也推动了国共合作发展,对黄埔军校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赵文远 《中州学刊》2012,(1):151-156
第二次国共合作后,陕甘宁边区设立了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制度。专员公署是边府的代表机关,它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边府与县政权之间一个重要的行政层级,是边府不可或缺的臂膀。它援引国民党地方行政制度,但经过中共的改造和创新,明显具有抗日民主政权的特色。与国民政府专员公署相比,陕甘宁边区专员公署是廉洁高效的政权组织,在艰苦的环境之下,中共专员公署建设出了高效廉洁的地方民主政权,发挥了在许多方面国民党专员公署无法比拟的作用。从专员公署制这一独特视角,我们可以看出,国共两党不同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一、早年就接受中国共产党的影响,积极协助孙中山实行国共合作。 早在1919年,宋庆龄和孙中山一起,就与李大钊等人有了接触。1922年8月,正当孙中山由于陈炯明叛乱而被迫返回上海时,李大钊以中国共产党代表的身份会见了孙中  相似文献   

9.
论第二次国共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二次国共合作以酝酿时间长、过程艰难曲折而闻名于世,其原因在于国共两党各自政治成熟和彼此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第二次国共合作是一次成熟、成功的合作,不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而且两党都从合作中获得了巨大回报。第二次国共合作的成功源于两党都能以民族大义为重,正确处理了两党关系。总结第二次国共合作的经验,有利于思考解决台湾问题,早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左派、右派是中共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概念,并以此来指导革命实践。《向导》周报在此概念形成与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共合作伊始,中共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国共合作的实际,形成了国民党内有左派与右派的基本判断,并逐渐形成完整概念。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内部分化日趋严重,中共适时提出“新右派”概念,完善理论,并根据形势变化,制定对国民党内“扶持左派”与“斗争右派”的策略方针。中共的国民党左派与右派概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是一成不变的,对蒋介石的派别划分,是典型的例子。  相似文献   

11.
《救国时报》是我党在海外创办的主要从事抗日宣传和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刊物,它直接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领导。在争取国际舆论对中国人民抗日斗争的同情和支持;宣传我党全民团结、抗日救国的主张和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的过程中,《救国时报》发挥了宣传、鼓动的积极作用。作为曾经担任《救国时报》负责人的吴玉章,对此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史上 ,曾经有过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合作 ,顺利实施了北伐战争 ;第二次国共合作 ,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为两次国共合作都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 ,毛泽东为和平解放台湾 ,主张实行第三次国共合作 ,也做过巨大努力 ,为海峡两岸关系良性发展总趋势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抗日战争的历史上,由中国共产党倡导的、经过国共两党共同努力而实现的第二次国共合作是抗日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一个重要基础。第二次国共合作突出了“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增强了“团结与统一”的民族意识,体现出中华民族伟大的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4.
于化民 《东岳论丛》2006,27(4):121-131
美军观察组到达延安,标志着抗战期间美国政府与中共之间合作关系的正式建立。观察组派驻延安期间,中共高层领导人与观察组成员频繁接触,就双方如何发展关系尤其是如何开展军事合作等重大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中共方面还尽最大可能为观察组工作提供了各种便利。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中共领袖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与观察组成员建立起了良好的工作关系与真诚的友谊。这本应成为双方全面合作的开端。可是,由于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和对中国形势发展的误判,美国政府对中共领导人表达的合作愿望并未给予足够重视与积极回应,特别是赫尔利在调处国共矛盾时从偏袒国民党发展到公开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导致双方关系日趋紧张并最终走向对立。  相似文献   

15.
抗战时期中共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形势 ,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 ,打破了国民党对中共及其领导的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和隔绝 ,使偏于西北一隅的中共逐渐为世人所了解 ,扩大了中共的国际影响 ,对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起了积极的作用 ,并为今后外交工作的开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国共两党关系史成为史学研究的热点,特别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形式,成为史学家研究的对象,发表了不少论文。在这些论文中评价“党内合作”是好的、较好的、最好的都有。只有极少数文章对其提出疑问。笔者认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中共幼年时期同中国国民党进行的首次合作。那时,中共对于马列主义统一战线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代中国,曾有过两次国共合作:一九二四年到一九二七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震撼了帝国主义在华的殖民统治,荡平了北洋军阀的顽劣势力,赢得了北伐战争的辉煌胜利;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的第二次国共合作,动员了亿万人民投入民族解放战争的革命洪流,历经八年的英勇战斗,打败了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两次国共合作,虽经纬万端,但终于坚持了反帝的共同战斗,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第二次国共合作历史经验温波1937年,为了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国共两党又走到了一起,实行第二次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取得最后的胜利。就其本身历史来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第一、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下,两党求大同、...  相似文献   

19.
邵雍 《晋阳学刊》2014,(4):52-60
新疆地处中国西北边陲,与苏联接壤,时任新疆督办的盛世才在政治上奉行六大政策,与中央政府保持半独立的状态,使新疆成为抗日战争的后方和中共与苏联来往的重要通道。对中共而言新疆工作是十分重要的,然而在新疆的工作又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陈潭秋到新疆主持中共的地方工作是临危受命,勉为其难。在新工作四年中,陈潭秋按照党中央的指示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他政治经验丰富,最早向党中央发出了新疆工作的警报。然而中共中央、共产国际、苏联基于种种考虑,未能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撤出在新工作人员,导致陈潭秋等80余人在新疆事变中被杀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时期继皖南事变后遭到的第二次重大打击。由于盛世才深藏不露,及时识破其真面目并非易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抗战时期新疆工作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相似文献   

20.
张继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 ,矛盾与多变构成其政治生涯的主要特色。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 ,他曾积极倡导国共合作 ,成为国共合作的牵线人 ,但很快便竭力反对共产党 ,堕落为国民党右派 ,追随蒋介石顽固坚持反共反人民的反动立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