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乡约是传统中国乡村社会自治组织,是传统乡村社会整合的主要力量之一。20世纪30年代,面对日益衰落的乡村,一些改良主义知识分子发动了乡村建设运动,力图在乡村社会重建乡约整合。通过分析传统乡村社会和现代乡村建设中的乡约整合机制,指出乡约整合是以“礼”为主要内容的文化整合。探讨了这一文化整合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以及如何创造性的改造传统乡约,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应有的整合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将乡村精英分为外出精英、回归精英和留守精英三类,探讨了乡村精英对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正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利用乡村精英的优势资源来建设民族地区的新农村提出三点建议:即提升乡村吸引力和凝聚力以吸引资金和精英的回归,改善村干部待遇以提高乡村精英的参政热情,整合精英与群众的力量以共建新农村。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家权力格局处于演进中,乡村治理需要拓新思路。如何让“社会权力”发挥作用,实现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力”的良性互动,如何整合社会资源、协调各类社会关系,是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所面临的重大社会课题。要统筹兼顾,精心谋划,有的放矢,全面建设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广东梅县客家村庄书坑村利用村落共同体的整合因素,发动群众和外出华侨乡贤改善村庄基础设施,而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通过此实例,展现了乡村社会结构和文化传统在改革开放30年巨变过程中的延续和创新,并探讨了这种延续和创新对于当代乡村社会整合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视角,将中国乡村建设的百年历程分为清末民初的乡村自治、20世纪20~40年代的乡村建设、1953—1978年“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以家庭承包制为核心的乡村建设、2005年至今的新农村建设五个阶段进行梳理。清末民初的乡村建设,中央权力日益式微,“乡村自治”成为主要路径,并延续了传统的士绅治理模式,但军阀混战和社会动荡,使传统的以地方精英为中心的社会整合秩序遭到破坏。20世纪20~40年代,国家和社会均弱,主要靠外部资源输入进行乡村建设,晏阳初、梁漱溟、黄炎培等知识分子领导进行了声势浩大的乡村建设运动,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农村复兴运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乡村建设运动,则被整合进各自的政权建设。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强势推进“乡村社会主义改造”,传统的国家、士绅和农民三角关系变成国家和农民的双边关系,由于资源输入城市,乡村建设基本停滞。1978年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家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乡村社会自由发展空间增大。为破解“三农”困境,国家在2005年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战略,政府成为乡村建设的主导力量,乡村建设获得大量政府资源。未来乡村建设应正确摆正政府角色和职能,充分发育“乡村社会”以制衡政府扩张;应与文化建设相为表里,进行包括制度改革、人力与物力资源整合、技术创新、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的整体性建设。  相似文献   

6.
乡村居民之间普遍的信任、互惠规范和通过乡村组织所建立起来的致密的社会参与网络构成了乡村社会资本,它们既是乡村治理的基础,又是新农村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的社会资源。因此,我们有必要在乡村大力培育社会资本,以提高乡村治理绩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良好的乡村金融生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阐述了金融生态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我国乡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改善乡村金融生态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8.
发展乡村园林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顺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任务,进行新农村建设,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必须切实保护好生态环境,乡村园林建设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本文对乡村园林的内涵、安徽省乡村园林的典范及启示、乡村园林在安徽省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对安徽省乡村园林建设做了较为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些合理化的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乡村金融生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实国家"三农"政策和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阐述了金融生态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对我国乡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地区金融生态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新农村建设的制约作用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改善乡村金融生态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0.
随着乡村社会的逐步转型,以调解为主的传统纠纷解决机制呈现日趋弱化迹象,严重影响新农村的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在这种新形势下,有效整合本土资源,构建现代乡村人民调解制度就显得十分迫切。这不仅是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史延续性的尊重,更是顺应乡村社会变迁,在制度上对传统解纷机制的一次超越。  相似文献   

11.
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我国现代化全局的战略选择,中国新农村信息化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信息化管理问题研究及其结构功能构建,关系到农村信息化建设及其科学规划,有助于强农惠农制度体系的规范和驱动资源要素向农村优化配置,体现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对信息化的总体要求和全局把握。本文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跟踪先进复杂科学管理前沿的总体思辨,反思我国新农村信息化管理问题的提出及其科学问题的系统化研究途径,试图从信息科学、协同科学、管理科学等多学科知识综合支撑方面探索新农村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取向。  相似文献   

12.
在当前的社会转型期,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博弈使原有的农村法文化出现了明显的失范现象,并直接导致了一系列农村社会问题的生发.农村法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承载力、文化发展力和文化张力为理论基础,对农村法文化进行重构将在新农村建设中凸显出重要的社会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资本理论尽管还不够成熟,但是它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视角.我国农村不仅缺乏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更重要的是缺乏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占有的社会资源水平低,农村缺乏现代社会信任,农村民间组织发育缓慢.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以培育组织型社会资本为突破口,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培育农村信任、团结和规范意识,同时要消除城乡间的制度障碍,扩大农村居民的社会网络和社会资源.  相似文献   

1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重大历史任务。居巢区新农村建设从2006年4月至2010年底,在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社会各部门通力协作和广大干群的不懈努力下,四批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工作取得了较明显成效。相应地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适时总结经验、找准不足、探索新路,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通过对问题的分析探究,在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逐步实现农业市场化、农民市民化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伟大工程推向深入。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当今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稳定为背景,首先现实地阐释了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不仅是加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的“双基”工程,而且是构建社会主义农村和谐社会的必然诉求,更是提高党在农村的执政能力与水平的时代任务。然后,围绕创新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观念、加强乡镇公共组织建设、村级组织建设以及相应的执政能力建设、县乡(镇)村三级管理体制联动整合建设等内容,对如何加强我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实现农村社会长期稳定,从理论与实证结合层面上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法治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农村不仅有助于加强我国法治建设的社会基础,而且农村法治建设本身就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对形成和建立我国的法的理论和法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就内涵而言,“新农村”是以现行宪法制度为前提,以宪法所致力于构建的宪法秩序为基础的社会状态,并且这种社会状态应该是以法律为主要治理模式所形成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和谐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要涉及农民主体地位、农村经济、农村治理、农村文化建设、农村社会保障、政府职能转变等六个方面的法律问题。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正从传统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换。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调整。文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解读,论述了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转型期农村道德建设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8.
独具"城尾乡首"特质的小城镇是促进城乡社会经济交融的平台或基本点,将建设新农村与发展小城镇紧密结合起来是深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取向,必将加速农村生产方式的非农化转型与生活方式的城镇化跨越。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在我国总体上进入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工业化中期后所提出的新课题,它既是国家宏观发展战略转型和制度创新的体现,也是对当前日益凸显的农村发展困境的一个积极回应,其力图通过国家整合,从根本上打破国家通过行政强制而形成的城乡分离以及支撑这一分离的制度体系,从而彻底破解我国当前的"三农"的困局。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本质目标在于构建起一套与新的发展情境相适应的农村治理体系,以推动农村社会转型和城乡统筹发展的实现。但作为一个涵盖了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双重层面的治理范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不是一个一躇而就的过程,它既需要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思路和方向的根本性转换,同时也需要建构起支撑这种转换的政策体系和治理结构。所以,改革制约、影响我国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的制度性、组织性因素对于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新农村建设则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20.
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些年,环境公平问题在农村社会凸显,严重威胁着农村社会的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从城乡关系、群体关系和代际关系等几个层面分析当前农村社会存在的环境公平问题,只有通过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加大农村环境的监管力度;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制度;加强农村环境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维权意识;进行制度创新,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等一系列措施,才能保障农村环境公平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