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吕君芳 《浙江学刊》2004,(4):212-214
二十一世纪初的中国女性写作在文体选择、叙事立场、创作心态上都有了调整.一方面,女性作家掌握了女权主义的常用话语--自传体小说;另一方面,走出了解构和建构的怪圈,以九十年代的女权抗争成绩为新的起点,重新审视男性和女性的关系,写出了女性只有自主自立才是实现男女平等的前提的精神实质.这是中国世纪初女性写作女权意识的提升和掘进.  相似文献   

2.
中国女性由依附型人格向独立型人格的转变起始于五四运动时期;而中国当代职业女性对独立人格的追求则克服了以往的偏颇和肤浅,在商品经济的背景下产生了新的飞跃。这其中广泛的社会参与对女性独立人格的追求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而改革开放造成的新的文化氛围也使女性在婚姻家庭中表现出独立人格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3.
刘晓芳 《学术交流》2004,(11):118-121
女权社会主义思潮是现代西方具有较大影响的社会思潮。在女权社会主义的视野中,妇女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仍然没有摆脱受压迫的处境,其根源在于资本主义与父权制的结合;妇女解放是以经济解放为主的整体性解放,但经济解放仅是基础性解放,思想文化领域的解放才是深层次的解放。这些思想为现代女性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即现代女性的发展在于自我意识觉醒、经济独立和制度建构。  相似文献   

4.
金文野 《学术交流》2003,(5):148-151
现代女性的性别觉醒及其性别重塑 ,是对女性自我历史命运的一次深刻的性别自救。这种新女性形象的塑造 ,体现了现代女作家以解构男权性爱霸权 ,建构女性情爱主体为旨归的创作追求。  相似文献   

5.
当代女权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从西方到中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女权主义从一种社会思潮到哲学思想的发展,经历了理论和实践上的一系列发展阶段.基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背景,当代西方的女权主义主要包括后女权主叉、赛博女权主义、后父权制理论等流派.女权主叉在中国更多地表现为各个方面的具体关怀.在现实的话语实践中,中国女性成长为话语主体,为社会的全面解放和人类的全面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6.
社会转型期知识女性表现出新时期新阶段内涵更加丰富的价值诉求,她们在获得与男性平等的政治法律地位的同时,也在追求精神层面的幸福、自由与独立。由于中国社会建设仅仅处于起步阶段,保障知识女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体制还有待完善,因而,有必要呼吁建构体现女性关怀的社会评价体系、社会决策体系、社会支持体系,助推知识女性的价值追求从梦想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7.
当代艺术生产对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艺术生产在都市人审美意识的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艺术生产培养了都市人理性化的审美意识 ,主要表现在对自身平民身份的认同 ,对都市社会关系的主动认可 ,对自身独立人格理想的顽强追求等 ;艺术生产也培养了都市女性的审美意识 ,并使其逐渐走向成熟 ;艺术生产还培养了都市人的后现代审美意识与时尚审美意识 ,从而推动了都市人格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建构。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对女权正式提倡始于戊戌维新,梁启超等维新派思想家站在救亡国存在立场,将提倡女权作为开启民智以兴民权学根本出发点.但并未摆脱传统对女性角色的定位.在辛亥革命前夕,革命派思想家站在新学高度从不同角度对女权进行了阐发和论证,呈现出三个方面:其一是从"国民之母"的角度论证了女权学兴衰决定着国家学兴亡;其二是论证了男女平等对国家富强有重大影响;其三,无政府主义者则彻底主张女子应摆脱一切束缚,最终在于实现人人平等与自由.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金圣叹的文化人格.晚明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嬗变,建构了尊崇个人性情、追求艺术化人生、注入俗世之美的吴中"才子文化";金圣叹的评点既是其创造物,又是其创造者;从游戏科场、仙坛倡和到著书自娱和"圣叹"之号,无不展现了金圣叹纵情适意的才子文化人格.  相似文献   

10.
于丹 《学习与探索》2004,(2):116-119
典籍中的月神嫦娥被丑化为蟾蜍,文人笔下的嫦娥是翩跹美丽的女神。清代小说《女仙外史》中的嫦娥是一位非常独特的神 形象,她竟然转世成为被朝廷和正统史家称为"妖妇"的明代白莲教领袖唐赛儿,并负天命下凡勤王,做扶植纲常的正义之事,表现出对传统女性求得参与主流社会和与男人一样获得无上权利的欲望的思考,体现出作者进步的女性观和女权意识。  相似文献   

11.
李红梅 《学术交流》2005,(8):172-176
伍尔夫是一位现代小说艺术的自觉实验者,女性化书写是其艺术实验的一个自觉追求。她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对传统小说的艺术规范进行了大胆的突破,通过内隐叙述者、女性的意识化展示和话语的诗化等策略,充分展示了自己作为一名女权主义作家对性别书写问题的独立思考。而与此同时,其独具特色的现代叙述艺术也使她的创作成了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书写的一个成功例证。  相似文献   

12.
李美敏 《南亚研究》2009,(2):140-150
安妮塔·德赛是现代印度著名英语小说家。妇女心理问题是德赛小说的重要主题。她的小说主要描写了女性角色的心理,从敏感、神经质到内心的独立,反映了印度现代社会具有独立意识的女性群体的心理变化。本文通过分析德赛女性小说的艺术特色,重点阐述小说的叙事结构模式、意识流叙事手法和女性化写作。  相似文献   

13.
当代女性写作为了颠覆男权主义对女性的异化和扭曲,将叙事视角转为对女性自身的绝对关注.这种回到女性立场反复表现女性意识的对抗,传达出女性经验的自恋主义倾向.其写作姿态有着确定的文化背景和由来.当代女作家自恋主义的文化成因主要体现在文化处境、女性意识、话语参照和文化心理等方面.自恋主义文本的审美内涵体现为性别优越感与生命欲求.此外,文本的高蹈性审美特征致使读者普遍误读.  相似文献   

14.
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王安忆小说伦理观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平 《学术交流》2005,42(6):155-159
当下的文坛以富人形象塑造为中心,文学创作的底层意识十分稀薄,而王安忆作为当代著名海派女作家,却以其社会底层尊严的书写,显示出了当下文坛的重要伦理意义.在王安忆的底层形象书写中,底层突破了物质力量、社会偏见的束缚,通过个体劳动来积极建构的自我价值,充分展示出贫民尊严的力量.她的关怀底层大众的写作有助于改变当下文学对于底层人物关注不够的现状,大大提高文学的精神品位.  相似文献   

15.
贺苗 《学术交流》2006,(5):163-166
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绝望,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她思索着人的孤独,憧憬着死亡的美丽,并将其指向人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小说的两条主线,也是其小说所要展现的更为深远的主题。  相似文献   

16.
丁玲 《唐都学刊》2012,28(4):8-12
汉魏六朝散体赋中的"歌曰"体现了对屈原、宋玉赋的沿革。渲染音乐情境的"歌曰"源于《招魂》《大招》中对音乐场面的描摹,并在乐器、歌舞题材赋中成为一种创作模式,且渐有作者情志之寄托;对话体及代言体的"歌曰"源自《讽赋》《登徒子好色赋》,其作用在于抒写主人公心志和实现赋中角色的互动,这类"歌曰"往往有较为明显的角色感,南朝宫廷赋中则出现了代言女性心志而无角色感,使赋中情境与抒情主人公相融无间的"歌曰";以"歌曰"、"诗曰"、"谣曰"、"重曰"等形式出现的双重乃至多重总领心绪语是由屈原赋中"重曰"、"少歌曰"、"倡曰"、"乱曰"等发展而来,南朝假设古人作赋情境之赋,也可视为对屈赋双重或多重总领心绪语创作模式的延续。  相似文献   

17.
张瑾  齐秀坤 《学术交流》2003,(11):169-171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着力探讨女性问题,其鲜明的主观性和强烈的反抗意识为读者和评论界所瞩目。然而,在当时的社会中,传统观念规范着女人的形象,传统的文学模式规范着女性的写作。处身于男性为中心的小说话语中,勃朗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作者身份的焦虑。因此,在她的作品中更多的是自我隐匿而不是自我表现。  相似文献   

18.
张娟 《求是学刊》2012,39(3):132-136
“地母精神”最早由张爱玲提出.所谓“地母精神”,即肯定女性生存繁衍价值、对凡俗人生的投入与物质理性.王安忆不但在散文中明确表达她对地母精神的认同,而且在她的作品中表现出了鲜明的“地母精神”.这种“重女抑男”的地母精神与现代市民价值观中以人为本、生本位、物质理性的价值取向紧密相连,是现代都市发展的产物.“地母精神”是对传统家国叙事的反拨,体现了日常现代性的追求,但其并不能并入任何女性主义的流派,而是超越了性别对立的一种女性观、民间观和创作观.  相似文献   

19.
从一语作文水平、二语作文水平、一语译三语能力、二语译三语能力四个方面考察一语、二语迁移对三语写作的影响,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发现,一语作文水平、一、二语译三语水平对三语作文水平的影响存在阀限,超过一定的阀限则影响不明显,而二语写作对三语写作的影响是持久性的。需要保持一定的一语写作水平和翻译能力,发展二语写作能力,力求三语写作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韩鲁华 《唐都学刊》2001,17(3):79-82
贾平凹的价值,在于在中国当代文学创作上,走出一条意象世界建构的路子。《怀念狼》作为这种探索,又有了新突破。这一突破,主要表现在以实写虚,体无思有,以形而上的哲学思考,来烛照形而下的具象世界,进而达到意象的完美建构。并且,将故事本身作为意象创造,使作品的意象建构更为混沌、茫然,内涵也更加浑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