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泰两国民族意识觉醒,教育成为塑造泰国华侨民族认同的重要手段。语言是族群认同的核心要素,中泰两国就华侨教育的争夺集中体现在语言上。泰国政府在华侨学校推行泰语教育,通过语言塑造华侨对于泰国主体民族的认同,引发华侨社会大规模的反对运动。国民政府则推广国语教育,旨在通过国语普及构建统一的、认同中华民族的华侨社会。本文以1933年泰国华侨反对强迫教育运动为考察视角,分析中泰两国如何通过语言教育来塑造华侨的民族意识。  相似文献   

2.
泰国是中国的友好邻邦,中泰两国山水相依,交往源远流长。中泰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承继于两国间的友好交往而历史悠久,建交以后两国的文化交流更是日益活跃。近年来,两国文化交流更是采用一种全新的形式展开,即孔子学院,孔子学院作为推广语言文化的政府机构,在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形式多样,影响持久,深受泰国人民的喜爱和欢迎。成为中泰文化交流的一个新基点,对中泰文化交流和中泰两国间的关系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正当地时间10月13日,泰国国王普密蓬·阿杜德去世,享年89岁。20世纪70年代中泰重新建交之后,泰王普密蓬曾与大部分中国领导人会面。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与泰国之间曾在1949年到1975年间处于相对冷淡的关系期,随着万隆会议的召开,两国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外交关系。在中泰恢复外交关系期间,曾上演有趣的乒乓外交。  相似文献   

4.
中泰两国农产品贸易竞争力及其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或称贸易分工指数)、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析了中泰两国农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贸易竞争力及其关系以及中泰两国间的双边贸易关系.结果表明:在世界农产品市场上.泰国农产品整体竞争力强于中国,而且两国农产品差异性很大,竞争程度低;从双边贸易看,中泰两国间农产品以贸易竞争为主,贸易互补为辅.  相似文献   

5.
关于中泰历史关系,目前有关著述仅限于探讨历代中暹两国的邦交关系,我以为除了这一点以外,还应该讲清楚泰人来源(或中泰同源)和华侨在泰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作用问题,始足以窥见中泰历史关系的全貌。兹按照年代顺序,就这三个问题扼要分论如次:  相似文献   

6.
美国、欧盟等世界主要经济体经济复苏乏力甚至有陷入二次衰退的风险。自1975年中泰两国建交以来,中泰经贸关系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双边投资等方面都取得了空前、长足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阴霾未尽的今天,中泰经贸关系依然发展迅速。同时中泰经贸关系也仍然存在双方商品贸易结构趋同等问题;后金融危机时代进一步发展中泰经贸关系的对策:中国应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层次,泰国则应对出口商品结构进行优化升级,中泰双方应共同建立高效的信息化平台和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7.
中泰舞蹈之花盛开———赴泰教学随记汤耶碧泰国,对于我来说已不是一片陌生的土地,由于中国傣语和泰国语言相近,民族习俗相似,交往就比较自然亲切。金碧辉煌的王宫,千姿百态的佛塔庙宇曾一直令我向往。而这次,最吸引我的还不是这些,而是中泰两国的文化交往,舞蹈艺...  相似文献   

8.
中国与泰国都是TRIPS协议的成员,同属于农业国,地理标志产品多为农产品.另外,我国南部盛产水果和水稻的地区的自然条件也与泰国很相似.通过对中泰两国地理标志的定义、保护模式、申请注册、主管机关、特殊商品的保护等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借鉴泰国的先进经验,完善我国法律规定,提高地理标志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9.
当下中国政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与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在这个大前提下,我国和泰国双边贸易的发展无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中国与泰国在农产品贸易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作为中泰双边高度重视的重要领域,农业贸易对双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目前两国农产品贸易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通过分析中泰双边农产品贸易概况,总结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剖析当前存在的问题,可以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0.
<正> 泰国是君主立宪制国家,国王是国家元首。泰国五千多万人口中有30多个民族,其中泰族人(亦称暹罗人)占53%,华人占10.2%,官方语言为泰语,95%的居民信奉佛教。泰国的原名暹罗,建于1283年,16世纪先后遭到葡萄牙、荷兰、英国、法国等殖民主义者的侵略,1904年,英、法在泰国划分了各自的势力范围,湄南河以东为法国势力范围,湄南河以西为英国势力范围。  相似文献   

11.
汉语趋向补语是泰国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泰国学生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中,有关趋向补语方面的错误比较多。本文主要讨论汉泰语动词后趋向补语与宾语在位置上的相互关系,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对汉泰语的趋向补语进行系统的分析,采取了象似性的语法理论,最后再使用对比法来研究汉泰语趋向补语的共同点以及典型区别,以期有助于泰国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两种语言的结构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为适应中国与东南亚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新形势,昆明理工大学与泰国教育部中学教育质量督导委员会签署了"昆明理工大学泰国高中生赴华汉语教育项目"协议,以促进中泰两国相互学习,加强交流,增进友谊。昆明理工大学把"浸入式"的教学模式应用于该项目对外汉语教学的教学设计、课外活动、教学管理及学生日常生活管理中,并以受教育的留学生参加我国汉语水平考试(HSK)的实际表现作为检验"浸入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的重要指标。实践证明:"浸入式"教学模式在对外汉语教学培训中效果良好,学习者在轻松愉快的第二语言环境中快速地习得第二语言,有效推进中泰两国教育的合作。  相似文献   

13.
语言学家Rosch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原型理论已被广泛应用到语法、词汇分析以及句子结构等研究中。然而,原型理论很少被应用到不同语言的基本层次词汇的对比研究中。本研究选取了五十名中国大学生和五十名泰国大学生作为受试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比研究了汉语和泰语中动物、水果和厨房用具三个范畴内基本层次词汇的异同,并分析原因。调查结果显示:泰语和汉语两种语言的基本范畴层次词汇存有差异,两种语言中三个范畴的原型不同。这些差异反映了受试者所列的范畴词汇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并体现出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受试者认知的差异性。本研究的意义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在对中国学生的泰语教学中,泰语教师应充分考虑到因地域差异和文化背景所导致的学生认知方式的不同,将词汇教学重点放在基本层次词汇的教学上,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次,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注意泰语和汉语中基本层次范畴词汇的文化差异性,避免跨文化交际中的误解。  相似文献   

14.
中国南方省份尤其是广东、福建沿海一带移居暹罗者较多。移民给泰国本地带来了不少中国文化,尤其是语言。如今泰语中的汉语词汇借词以潮州话居多。最明显的是“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在泰语中的使用不仅仅局限于华人家庭,在泰国人当中也普遍使用。泰语里的汉语称谓语借词包括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汉语称谓语在泰语借用时音义及词法有所变化,尤其是语义在泰语中的使用已逐渐离开其本义并产生新的义项。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泰两国的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呈现出比以往更为热烈的发展态势。中泰商务谈判是搭建两国友好经贸桥梁的必要路径之一,两国间文化背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的差异是影响商务谈判成功的因素。因此谈判策略中,要培养跨文化谈判意识,提高文化差异敏感性;利用新媒体积极促成有效沟通;准确地使用和领会各种商务语言;知晓国际惯例与中泰国际商法;换位思考,灵活变通,促成谈判双赢。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中泰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对两国的企业管理模式研究也不断涌出。本文试图从文化这个角度来透视,分析泰国华人企业中所反映出的中华文化特征,从而达到互相借鉴、加快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随机选择的泰国4个拉祜人聚居村寨--邦都镇普凯村、南莱镇里凯村、美尧镇奥普色文村和汇芦村的深入调查,可以看到拉祜族全民稳定保留使用母语拉祜语.泰国拉祜族在普遍稳定使用母语的基础上,还兼用泰国主体民族语言泰语.清莱拉祜族兼用泰语的特点主要是普遍性和层级性.拉祜族青少年学习泰语产生偏误的主要原因是母语的负迁移.  相似文献   

18.
电影不仅是承载文化的容器,更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近年来,泰国电影风靡中国,泰国文化元素通过电影找到了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并迅速在中国展示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本文首先分解了泰国电影文化在中国的三个主要传播阶段:泰国民俗文化传播期、泰国潮流文化传播期和中泰合作电影文化传播期。然后从坚持民族文化特色、构建多元文化理念、精准把握潮流动向和开放优秀电影资源四个方面分析泰国电影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策略。接着,解析了泰国电影文化乐于被中国观众接受的主要原因:中泰亲近的地缘文化和中泰友好的邦交环境。最后指出当前泰国电影文化传播存在的严峻挑战,期望能为泰国文化在中国的传播提供更多思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9.
刘佳宁 《国际公关》2023,(16):173-175
本文旨在探讨潮汕饮食文化在泰国的传播和融合的情况,以及在此过程中对泰国饮食文化、烹饪技巧等方面产生的影响,并从历史背景、地理条件、经济及政治因素等方面解析潮汕饮食得以在泰国传播、演变及融合的原因,以期加深读者对中泰两国饮食文化交流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中泰两国语言政策实施的具体事例表明,虽然两国推行本国通用语是少数民族语言迅速濒危的主要原因,但作者从亲身参与泰国濒危语言的保护中得到启示,认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他们的语言态度,即千方百计地从深层次上提高少数民族的自信心,使他们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语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