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商隐的诗是以难懂出名的,有关《锦瑟》的解说更是众说纷纭。至于解说的方法、角度,可以结合中国诗学,可以运用西方文论,可以论诠释,可以谈接受。不过,读诗最重要的是"诗可以兴",是这个诗歌的生命,给了你什么样的兴发感动,这才是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徐瑾琪 《唐都学刊》2002,18(4):23-25
关于《锦瑟》这首诗历来有很多种理解 ,《锦瑟》丰富的意象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 ,也许永远没有一个确切的解释给它。诗人追求的正是引而不发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这也许就是海德格尔尤其重视诗人的缘故 ,海德格尔的思想实质上是对世界的一种诗性的把握。存在不可言说 ,只有用朦胧的、神秘的语言去倾听神性。  相似文献   

3.
千古香魂何处觅--李商隐《圣女祠》诗志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大浚 《社科纵横》2002,17(3):60-62
文章考证了李商隐《圣女祠》诗的写作地点和写作意图 ,并探寻了该诗的涵义  相似文献   

4.
崔满仁 《社科纵横》2002,17(5):59-60
文章对李商隐在甘肃的诗歌创作 ,尤其是《安定城楼》一诗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5.
闫慧霞 《浙江学刊》2008,(2):101-105
李商隐流传最广的诗,无疑是那些以"相见时难"为代表的诉说缠绵爱情的"无题"诗.因此,今天的有些读者误以为李商隐只是位爱情诗人,而对他的政治诗知之甚少.当然,这也与李商隐的政治诗大量用典、晦涩难懂有关.李商隐一生创作的政治诗有110首左右,所包含的思想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讽喻皇帝荒淫腐朽;二、憎恨宦官擅权专制;三、反对地方藩镇割据.梳理、评述李商隐的政治诗,对于了解其创作的整体风貌,对于理解其创作的独特而复杂的个性和气质,甚至对于更深层地贴近和破解其创作当中的爱情梦幻都具有特别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从审美视域解阐李商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商隐从一个重要的方面改变了唐诗的审美方式 ,以心理世界为对象 ,形成了一种新的形态。他的诗歌审美创作所遵循的不是自然逻辑 ,而是心理逻辑。心理逻辑演化中包含着缤纷的浮想和模糊的意念 ,泯灭时空间的界限 ,诗人的主体意味被裹和在意象层中。李商隐沉博绝丽的诗美风格 ,体现了情感的深沉内涵 ,弥漫着惨淡的色调。它的形成有多重原因 ,有时代因素 ,也有诗人独特的个体因素 ,从而构合为审美方式。因此 ,对于接受者来说 ,只能用其相对应的方式———审美的方式去体验、感应 ,才能解阐李商隐。  相似文献   

7.
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对自然美的追求由先秦发端一直影响至今,并长盛不衰。在《诗经》中就已有对自然美的欣赏与再现。《毛诗传笺》作为《诗经》的注释作品继承了对诗中所描写的自然美的欣赏,并在注释的过程中再现了自然美。这是注释者对自然美的审美体现,同时也丰富了注释的内容,使读者更好地去领会诗的主旨。  相似文献   

8.
李白、李贺、李商隐,人称“诗家三李”,从创作方法说,“三李”诗可归入浪漫主义范畴,以技法论,“三李”各自皆有独创。然而,就诗画关系探求诗艺,似乎有待于深入研究。盛唐诗人王维的诗,被称为“诗中有画”,传为王维所写的《山水决》中,认为“画道之中,水墨为最上”  相似文献   

9.
《关睢》是一首有争议的诗。当今持汉儒旧说,认为它是讽喻康王君妃“晏出朝”或领“后妃之德”进行美刺的,几乎没有了。但是还存在“婚礼诗说”与“爱情诗说”、“贵族诗说”与“民间诗说”的分歧。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进行探讨并就教于大方。一、《关睢》不是婚礼诗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里论《关睢》。“此诗盖周邑之咏初婚者。”今人高亨、李长之、郑振铎、余冠英、吴小如诸先生也都持此说。1980年第二期的《文学评论》《〈关睢〉章臆断》一文也认为:“《关睢》  相似文献   

10.
从七律看李商隐对杜甫的创造性学习富康年李商隐学杜,前人有不少精到的论述。早在北宋,王安石就盛赞“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椎义山一人。”①清代的许多学者也都认为,有唐一代,真正学到杜诗精髓的,应推李商隐。李调元《雨村诗话》认为:“学杜而处处规,此笨伯...  相似文献   

11.
吴怀东  张敏 《阅江学刊》2013,5(2):103-110,125
唐代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创作繁荣出现的时间先后不同。五言律诗在盛唐就已出现广泛创作的盛况,并持续到晚唐,而七言律诗在中、晚唐才迎来其创作盛况。李商隐、许浑、刘沧是晚唐七律创作成就最高的诗人。李商隐七律诗属于天才诗人的创造,具有唯一性,而许浑的七律诗具有匠人气,更具代表性和普遍性。从题材与主题、意象与色彩、声律与对仗诸方面比较刘沧与许浑的七言律诗可以发现,它们的内容与艺术技巧大同小异,缺少个性,反映了李商隐、杜牧等名家之外一般晚唐诗人七律诗共同的创作倾向:思想平庸,感情压抑;重视表达,注重技巧。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他们在充分掌握七律诗的创作规律和技巧后,力图在规则之外寻求变化,在工整之外追求拗峭,在熟悉之外探索陌生和清新。这意味着唐代七律乃至唐诗发展的一个周期性的结束。  相似文献   

12.
石崇诗浅论     
石崇,西晋诗人。字季伦,渤海南皮(今河北南皮县东北)人。与二陆、潘岳、左思等事贾谧,为“二十四友”之一。工诗能文,《诗品》列之于中品。《隋书·经籍志》著录有集六卷,已佚。现存诗十首,其中,《王明君辞》是现今传世最早的咏昭君诗。一西晋初期,武帝司马炎实行了一些有利的措施,以保持政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加之,太康元年灭吴,实现了天下统一,社会出现短暂的繁荣局面。太康年间的诗坛踊跃非常,作家异彩纷吴。刘勰《文心雕龙·时序》说:“茂先(张华)摇笔而散珠,太冲(左思)动墨而横锦,(潘)岳、(夏侯)湛曜联壁…  相似文献   

13.
岑参写景诗绘画美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与画的相互借鉴与渗透使得二者在创作构思与技法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唐代的绘画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在岑参的大量展现自然风光的写景诗中就突出地表现了绘画美。岑参正是把自己心灵的感受和对生活的领悟寄托于自然风景的上面,因而,他的写景诗所展现出来的画面美就具有了丰富的含义。  相似文献   

14.
陈雪雁 《创新》2016,(2):70-75
传统经学诠释中,孟子的"《诗》亡"说被分解成《诗》的某部分、《诗》流传的某环节或《诗》的某方面功能的衰亡;而孟子本义则是作为文学样式的《诗》与它所指引的政教文明方式的整体式微.注疏通过种种限定造成对孟子本义的割裂式理解.孟子"《诗》亡"包含了文章样式的颓败、经典地位的降格及政治、教化与文明样式的衰微.在王道衰微霸道兴起的政教文明格局中,为王道政治奠基的《诗》经衰亡,指引匡正霸道政治的《春秋》经兴作.  相似文献   

15.
李商隐是和李白、李贺并称的唐代诗家“三李”之一,是晚唐一位有重要成就的杰出诗人,卓然自成大家,给后代以深远的影响。在他的浩翰的诗作中,有几十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这就是以“无题”命篇的诗,后世称之为无题诗。据笔者对《全唐诗》收录的李商隐诗作的粗略统计,以“无题”命篇的有17首;另有32首截取首句头二、三个字作为题目。而题目与诗的内容又基本上没有联系,也可以看成无题诗。这样,共是49首。李商隐的无题诗具有浓烈的艺术魅力,往往使人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但是,对它的研究、解释、评价,历来看法都极不一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认为是“帷房  相似文献   

16.
旧瓶新酿出清风──袁第锐《恬园诗词曲存稿》评读王林书夕阳颜色胜桃花──恬国诗词的审美特征《恬园诗词曲存稿》难能可贵的审美特征是整体美。乔夫之《恬园一存稿呈发》说《南国吟·蛇口》诗,“即兴口占而能句有诗眼,篇有警句,全篇珠联壁合而又无斧凿之痕。”恬园诗...  相似文献   

17.
杜牧是晚唐写七绝的能手。前人论七绝,盛唐推王昌龄、李白;中唐推李益、刘禹锡;晚唐财举杜牧和李商隐。管世铭《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杜紫微天才横逸,有太白之风,而时出入子梦得。七言绝句一体,殆尤专长。”杜牧的七言绝句,题材多种多样,其中以咏史绝句写得最有特色.咏史诗,固名思义,是就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古迹来抒发感慨的诗。以诗咏史,  相似文献   

18.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4,(1):129-138
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与村意象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出现于晚唐。现存许浑、杜牧、温庭筠、薛能的四首诗不约而同地创设了杏花村文学意象,其中只有杜牧《清明》诗与酒家义项相关。明中叶之后,贵池杏花村被认定为杜牧当年吟咏《清明》诗的地方,从此,贵池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的关系确定,地方风物也日渐丰富起来。康熙二十四年,贵池邑人郎遂编成《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四库全书》存目书收录。民国四年,贵池人胡子正编成《杏花村续志》三卷。杏花村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地被保护开发。杏花村意象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村诗文化、村酒文化、村落文化和村游文化。  相似文献   

19.
许浑与杜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明代的高棅在《唐诗品汇》中,谈到他认为应该特别提出的四位晚唐诗人时,写道: 开成以降,则有杜牧之之豪纵,温飞卿之绮靡,李义山之隐僻,许用晦之对偶。(《唐诗品汇》总叙) 许用晦即许浑。许浑的对句,与杜牧、温庭筠、李商隐的诗一并被誉为代表晚唐文学的优秀作品。唐末诗人韦庄(836—910)读许浑诗,赞之如下:  相似文献   

20.
《李商隐杂纂》是怎样的一部书? 同《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同一时代,出现了又一位才女清少纳言。清少纳言本名不详、“清”是氏名,即清原氏的简称。“少纳言”同紫式部的“式部”一样,并非名字,而是官职称呼。清少纳言写了一部文学随笔《枕草子》,在体例上很受唐代诗人李商隐《杂篡》一书的影响。不过两部书对我们来说,似乎《杂纂》一书较之《枕草子》更为陌生。那么我们就先从《杂纂》谈起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