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开辟“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个影响战争全局的重大军事行动。苏德战争爆发后,前苏联处境极为不利。斯大林迫切要求英国尽快在欧洲大陆开辟“第二战场”,以牵制德军,减轻苏联压力,改变战场形势。但是由于英苏两国互相不信任,丘吉尔政府的战略重点在于保卫中东和地中海地区,开辟“第二战场”的客观条件尚不具备,所以1941年英国最终没有开辟“第二战场”  相似文献   

2.
第二战场     
第二战场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西欧开辟的反法西斯德国的战场。开辟欧洲第二战场问题既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产物,又是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内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苏联激烈斗争的焦点之一。早在1941年12月英国外交大臣艾登访问莫斯科时,就作出最近开辟第二战场的声明。1942年5月6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访问伦敦和华盛顿,  相似文献   

3.
英美横渡英吉利海峡、于法国北部开辟欧洲第二战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现代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英美联军配合苏联红军在欧洲东部的强大攻势,在西线进逼德国法西斯的心脏地带,使德国法西斯腹背受敌,这是制服德国的有力措施。因此,从苏联参战到1944年 D 日,开辟第二战场问题始终是影响苏美英关系的重大因素,1943年初,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战略转折出现后,面对英美政府1942年在第二战场问题上许下的诺言,似乎开辟第二战场指日可待了。实际并不如此。那么原因何在?他们又是如何处置这一问题的?本文试图从战略角度就1943年英美开辟第二战场以及所涉及的有关问题作一点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各反法西斯国家都经历了一个艰苦的战略防御时期 ,在此阶段 ,欧洲的波兰、法国迅速沦亡 ,苏联也失地千里 ,损失惨重 ,德国得以顺利实现其初期的作战目标。而在亚洲 ,中国军民却成功地粉碎了日本预期的“速战速决”作战计划 ,并使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 ,从而最大限度地援助了各大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 ,以此证明了中国抗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无可争辩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5.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在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  相似文献   

6.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未能击败法国,并把法国的盟友英国逐出欧洲大陆,因此当1917年美国人参战时,他们就能够增援西欧的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法国的垮台并于1940年从敦刻尔克撤退,这意味着英美不得不依靠水陆两栖进攻,在西欧重新开辟一个战  相似文献   

7.
欧洲第二战场与英国的战略叶伯华,张毓诗第二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极其重要的战场。关于第二战场问题。既是反法西斯联盟内部重大的军事问题,又是政治外交问题。在二战中,它一直是苏美英三国外交的主线。出于战略和政略的考虑,以丘吉尔为首的英国政府对在法国开辟第...  相似文献   

8.
1941年底至1942年7月,罗斯福与马歇尔在欧洲战略上的分歧,是围绕着美军首先在北非登陆作战,还是坚定不移地执行“波列罗——围歼”计划为中心而展开的。他们之间的分歧,与英、美、苏三国在开辟第二战场问题上的激烈争论搅拌在一起,尤其是和英国坚持的战略争论搅拌的一起,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第二战场开辟的重大问题。1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正式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参战国。英国首相丘吉尔,一方面觉得美国参战使他们“终于赢得了胜利”,但另一方面担心“美国的战略思想可能有急剧的转变——可能放弃先前同意的‘首先对付德国’的策略,而把全部力量集中用来对付日本。”因此,建议英、美首脑就战争战略问题举行会谈,得到罗斯福的同意。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英国执行“扶德抑法”的均势政策,使德国的经济、军事力量迅速强大起来,很快超过了英国。在这种形势下,英国为了避免被德国吞并,同时利用德国去攻打苏联,以期坐收渔人之利,便由均势政策转变为纵容德国侵政扩张的绥靖政策。其结果给欧洲和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灾难,引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英国也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绥靖政策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10.
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30年代 ,在世界安全制度无法有效应付战争危机的形势下 ,苏联及时提出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正确主张。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它们决定了英国在这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英国对苏联上述主张所持消极立场的严重影响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欧洲也未能出现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阵线。英国的消极立场 ,源于对希特勒德国的错误认识、祸水东引心理及错误的外交战略 ,亦与美国对集体安全的冷漠态度有一定关系。英国是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日本右翼势力兜售的“美英同罪史观”的主要谬论包括:美英等国也应对中日战争的长期化和“大东亚战争”的爆发负责;就侵略行为和殖民统治而言,日本与美英等西方列强没有什么区别;日本军国主义不同于德国法西斯主义,日本的战争犯罪也不同于德国的人道犯罪;美苏等盟国的一些“暴行”也是战争犯罪行为等等。然而,无论日本右翼势力怎样淡化和试图以此“抵消”日本帝国主义的战争罪责,其“美英同罪史观”都是站不住脚的,更丝毫掩盖和减轻不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犯下的滔天战争罪行。  相似文献   

12.
二战初期的"英国战役"是纳粹德国侵略战争中遇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给今后遭遇的两线作战埋下了伏笔。二战初期,处于鼎盛时期的德军无法攻克英伦三岛,始终让世人感到疑惑,其原因历来众说纷纭。通过对希特勒在"英国战役"中的反常言行来揭示德军失利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抗战初期,国民政府采取了审慎、灵活的外交策略.发生在此际的中德钨锡交易,国民政府较好地执行了既定的外交原则,以拖延搁置的办法,暂时稳住了德国,拉住了英法,为争取抗战最终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后,英、法曾经与苏联交涉、谈判,希望苏联能够在东方牵制德国,对德作战,形成两面夹击德国的局面.“东方战线”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形成的.“东方战线”的含义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苏联出兵侵占西部邻国领土不应该被看成是建立“东方战线”.  相似文献   

15.
苏德战争爆发,开辟第二战场成为盟国的共识.战争中丘吉尔一味推行地中海战略与斯大林要求尽快开辟第二战场南辕北辙,争论由此而不断,在利弊权衡上双方的心里都经历过转化;苏联据实谴责英国为地中海战略肆意拖延第二战场,就质疑是否具备尽快实现第二战场的条件问题,虽然从军备上、军事形势上、军事地理上言之成理,然而难以否认后勤准备不足所带来的难题;指责地中海战场未能起到第二战场的作用也过于苛刻;而称拖延的目的是希望苏、德双方在战争中相互厮杀从中渔利,显然不是一个严肃的话题.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为大英帝国的利益是丘吉尔的出发点和根本利益所在.  相似文献   

16.
二战结束后,西方盟国对西占区德国展开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政治"再教育"运动,试图用西方民主价值观对德意志民族进行思想改造和政治教育。这场由英国首先提出,美、英、法共同推动的"再教育",对后来联邦德国的民主政治教育与政治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它在思想上很好地对西占区德国人进行了民主的文化启蒙,也为后来联邦政府主导的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越南战争是美国在冷战时期遇到的最严峻的军事考验之一。为了使这场战争国际化,美国强烈要求其最重要的盟友———英国向越南派兵。但是,与以往不同的是,英国拒绝了美国的出兵要求,采取了与美国相悖的脱离政策,并坚持谈判解决越南问题的立场。美英在越南战争问题上的分歧给美英“特殊关系”蒙上了阴影,以至于有学者将约翰逊-威尔逊时期称为美英关系史上“几乎忘记了友谊”的“贫瘠年代”。  相似文献   

18.
马岛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大西洋上的一次最大规模的海空作战,是一场现代意义上的战争,英国在马岛之战中的胜利,不仅取决于其武器装备的优势,而且也取决于它得到了美国等西方盟国的大力支持。尽管如此,英国在马岛战争中仍然付出了沉重的代价。除相当数量的人员伤亡之外,英国与拉美国家的关系恶化了,这对英国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相似文献   

19.
1995年正式启动的“欧盟—地中海伙伴关系”战略,是欧盟和南地中海国家在冷战后内外新形势下彼此需要的产物。该战略实施以来,取得了多方面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继续推进的若干问题。  相似文献   

20.
“退出印度”运动是印度现代民族独立斗争洪流中的最后一次巨大浪潮。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三年以来的英印矛盾的不断积累与激化,是导致“退出印度”运动的根本原因,而1942年8月9日的大逮捕是诱发“退出印度”运动突发的直接原因;“退出印度”运动经历了初期、中期和晚期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退出印度”运动的爆发方式是自发的,其进程是有计划的,动机是非暴力的,结果则是暴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