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纪录片《轮回》是美国电影导演和摄影师罗恩·弗里克继纪录片《天地玄黄》之后的突破性力作。作为一部新纪录电影,《轮回》既没有对白和旁白,也没有字幕,甚至连人声都被去除。尽管没有语言叙事,但画面却意蕴观点,且层次清晰。在生与死的循环往复之间,映射出三重命题:人的自身价值、人类文明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一一作出真实的表达。透过延时摄影、移轴摄影、人像摄影的表现手法,糅合超现实主义的艺术风格,《轮回》以独特的构图视角和美学张力诠释了“生命如同不停旋转的车轮流转循环。”  相似文献   

2.
新实践美学根据马克思主义美学的艺术观把电影视为一种艺术生产。电影艺术是以现代工业技术为基础,以导演或制片人为中心的摄制组通力合作的综合性艺术生产。其中电影演员的表演是电影影片的重要方面。电影影片是演员在特定的虚拟性时间和空间中表演的现场动态影像记录,并经过了语言、音乐、色彩、画面的综合处理,从而创造了社会生活的逼真表现的场景。电影艺术的表演具有不同于其他表演艺术的审美特征:动态影像性、生活逼真性、艺术典型化。  相似文献   

3.
从二度审美的积极意义、二度审美的心理特征等方面,对摄影作品的二度审美进行了论述,并就摄影作品二度审美的意义、功能和要素等提出了作者的看法,对提高摄影作品的审美价值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早期电影因为长时期游离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而被严厉批评,所以,追求现代意识和文学深度,也就成为中国早期电影努力探索的方向。受好莱坞影响而兴起的早期言情片,正是中国电影在这一方面最初开始的艺术探索,具有重要的电影史价值和意义。在此借鉴和探索过程中,早期言情片透过哀情、爱情、艳情描写社会人生,注重人物的性格描写和情感表现,促使中国电影趋向“现代”、内涵“文学”,逐渐与“五四”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发生关联;而言情片强调“影戏之要素为美也”,使导演、表演和摄影注重影像画面的审美创造,又加强了早期电影趋向“现代”、内涵“文学”的艺术表现力。  相似文献   

5.
摄影文学以其自身的独特性积极有效地参与到转型期的中国当代文学的构造进程中。语言的张力和画面的辐射共同构成了阅读的审美磁场,赋予了它与众不同的审美机制,刷新了现代人的感知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理想,这意味着人类审美思维范式的一种转换。审美的三维性创造了语言的意义间隙,语义的间隙又拓展了意蕴的空间。诗性智慧将理性精神贯注于感性形象,不同的活力内涵又造成了意义能指差异系统,最终构筑成摄影文学繁复的表意空间。  相似文献   

6.
色彩是当代电影艺术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和表达方式之一.色彩在画面叙事和视觉美学的自我构建中,体现了当代影视和现代艺术的自我革新和体式变革,也体现了人类审美的时代追求与心理演进.新时代的审美文化在全球化和多元化的历史进程中,尤其关注色彩和色调在美术创作中的艺术构图、视界成型和哲理引导.通过研究电影色彩的叙事手法进一步探寻电影色彩的形式、时代、情感、伦理、原型的审美价值以及对审美公众的审美意义,有助于充分发挥电影色彩的价值,进一步探索电影创作的规律.  相似文献   

7.
可以从三个方面阐述和评价巴赞理论的得失。一、许多电影理论家在阐释巴赞写实主义理论和爱森斯坦画面主义理论时都有一种倾向:把两者反向地推得很远。这两种理论都是在电影实践中产生并为电影本身服务的,“长镜头”和“蒙太奇”都应看作是电影的表现手段,各自都有杰出的成就,它们是可以融洽的。巴赞整个理论的骨架是严密和完整的。他在对斯特劳亨、弗拉哈迪、雷诺阿及奧逊·威尔斯的长镜头的肯定中,总结出电影的照相纪录本性。他看到“摄影”是“唯一不介入人工”的艺术,电影的本性自然在于真实地纪录现实原貌,电影是真实的艺术,而  相似文献   

8.
随着数字虚拟成像技术在电影中的广泛运用,巴赞的电影美学理论受到了诸多质疑。数字化对传统电影的巨大冲击,使人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真实”在电影中的地位。实际上,当我们辩证地解读巴赞影像本体论,会发现他强调的是“真实观”而并非“真实的手段”,这种“真实观”包含画面与心理的真实。因此,数字电影实际上是通过制造“以假乱真”的画面和符合观众的心理期待、产生心灵的意义来还原真实的本性。在延续传统电影真实美学的基础上,数字电影更是通过呈现实景所难以获得的场景效果、创造全新的电影语言风格、强化时空处理带来的视觉逼真、虚拟角色制造出英雄情结,来推进电影的真实性表达。而从当前的形势看来,唯有对画面真实与心理真实的共同把握,才能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让中国的数字电影展现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9.
作为目前唯一全面、系统地研究过电影的思想家,吉尔·德勒兹关于“电影画面”的思想非常丰富。其中,关于电影画面的生成性特征、可见性和可读性的双重特征、电影画面三层次(画面本身、画面的运动、“全体”的流变)和二型态(运动画面和时间画面)的理论,不仅是对电影学理论的丰富,也为电影画面的实际创制提供了深刻的现实启示;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认真对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审美崇尚,意境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心理之中,并渐渐成为一种‘无意识’状态而随时可能渗透于艺术作品之中。中国电影求其神似,求其意境,追求影片内涵的抒情写意性和镜头画面的诗化意境。我们知道,意境的形成是从“情景交融”开始,通过“虚实相生”接通有限与无限的,所以,意境具有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和“象外之象”等三方面审美特质,它们相互融合,极大地丰富了意境的本质和内涵。意境在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里占据着“中心位置”。因此,无论是哪一代中国电影导演在创作中都不同程度地追求意象和意境的审美体现,注重通过意象的组合,感物兴情,情与物融,营造出浑合无垠以至两忘的审美意境。  相似文献   

11.
吉尔·德勒兹是目前唯一一位全面系统地研究过电影的著名哲学家,在他的理论中,有一个独具见解的电影分镜思想:分镜就是通过镜头决定出镜头运动。镜头运动具有双重面相:分化、重组画面及画面构成元素的相对性面相和分化、重整电影韵味的绝对性面相,它和画面及其构成元素的位置变动、电影韵味的流变一起,构成了镜头中同时存在的三道流束。这三道流束在相互区隔、彼此包围中各自创新,创造出新的电影影像、镜头运动和电影韵味。同时,三道流束各有两种不同的表现形态:画面及其构成元素位置的变动和停息、镜头运动的常规与脱轨以及电影韵味的间接呈现和直接呈现。这启示我们:在分镜之际,我们需要同时考虑这三道流束及其各自的两种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12.
周星驰电影是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喜剧类型。周星驰电影的审美意义在于把原本具有粗俗浅薄含义的"无厘头"改造成为了一种具有审美意义的艺术表达手段;运用"陌生化"的艺术手段并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以喜剧的形式表达着悲剧性的内涵。  相似文献   

13.
成功的电视广告不仅能传达商品信息,而且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本文从动人的画面美、精彩的语言美以及丰富的情感美这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电视广告表现出的美感.  相似文献   

14.
《最后的和弦》一反常规,先是在电影频道播出,之后在网上引发小规模连锁反应,最终进入院线电影圈出了一件未被张扬的新鲜事,投资不足百万的电影《最后的和弦》,先是在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午夜时段悄然播出,继而在网上引起小范围漩涡,最终被院线看中,即将于10月末在北京三家大型影城轮番公映。电影业内人士称,导演贾樟柯曾经大声疾  相似文献   

15.
宋元之际山水画曾出现了一次重大的转型。以禅宗影响为透视角度,分析此次山水画转型中的题材和审美境界问题,可以得出三点结论,即:描绘题材变得平淡;从真实静谧的审美境界中拓展出虚幻静寂的审美境界;强调画家应通过创作行为体道并在此基础上使画面的真实感大大减弱。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认为,忽略电影作品的艺术特性,用文学审美的方式处理电影作品,是长期困扰电影研究、评论的一大难题。电影审美的根本出路在于从视听语言的角度来处理电影审美意义。影视思维的核心是镜头。镜头是视听语言的综合表现。本文着重分析了视听语言的主要构成因素,指出“形”的质感和现场性决定了影片的感觉形象的力度;在现代电影中,色彩从单一表意功能发展成为综合表意系统:而镜头和叙事顺序的安排,对影片意义的确定更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电影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语言。电影修辞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电影导演的主体意识和审美品位,彰显电影导演的风格。英国导演史蒂芬·戴德利虽然至今只有四部电影长片,但每部影片都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奖以及奥斯卡最佳导演奖的提名,足见其导演功力的深厚。借助史蒂芬·戴德利的影片,从电影的主体、画面和声音等方面对隐喻、色彩渲染、声音暗示等手法的运用,来分析电影的修辞手法。  相似文献   

18.
张艺谋是一位独特的电影人。他不仅在本专业──摄影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一个和八个》、《黄士地》);同时在表演方面(《老井》)显示出身手个凡;特别在导演领域,《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在国际上连连获奖,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这与他电影创作中独特的电影语言是分不开的。张艺谋在导演《红高梁》、《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和《秋菊打官司》时,从电影艺术本身的特点出发,对原作进行再选择、再提炼,融入了自己的生活感受与审美体验,使改编后的剧作能够充分地展示自己对生活独特而深刻的见…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已具备时装摄影诞生的客观条件,包括服装业的短暂繁荣、消费群体的审美诉求、出版市场竞争需求、摄影技术的进步等四个方面。在此背景下,时装摄影初现规模,在摄影风格、地位和独立性及模特的选用、摄影师的构成等四个方面具有其独特特征,并形成了明星主题、趋势主题、品位主题等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20.
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的产物 ,它的发展有赖于技术的革新。数字技术的出现为电影开辟了新的发展天地 ,并使电影艺术的形式要素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数字技术在电影制作中的应用给传统电影艺术形式带来了冲击 ,它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现代技术 ,而是作为满足电子时代人类精神需求的技术进入了电影艺术 ,也许有可能帮助电影创造一个更具审美意义的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