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时代性与战斗性学习鲁迅先生的杂文,我们首先注意到的是一贯表现在先生伟大的全部文学遗产中的现实主义精神,而在杂文这一特殊形式的写作上,那种精神,也更为鲜明突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与战斗性。鲁迅先生在一九三三年写的“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南腔北调集),曾指出散文小品应在“挣扎和战斗”的基础上生存及发展。所以他本人的写作,即是以“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杂文,给“五四”以来新散文“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关于鲁迅杂文的时代性和战斗性,一九三三年革命文艺的伟大理论家瞿秋白,在所编“鲁迅杂感选集”的“序言”上,有过正确的阐明。瞿秋白就鲁迅杂文产生的时代原因和战斗使命,作出极卓越和全面的论断:  相似文献   

2.
鲁迅杂文作为鲁迅文学成就的最重要部分,其艺术性是无庸置疑的。三十年代也曾有人力图否定鲁迅杂文的文学价值,历史嘲笑了这徒劳一场;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鲁迅杂文却享誉全球永葆勃勃青春而不衰。以往我们教学鲁迅杂文往往把讲授重点放在思想性、战斗性上,后来逐渐比较注意他的战斗艺术、论辩技巧,如今人们又越来越多地瞩目于他的杂文语言的光彩照人的美质。  相似文献   

3.
杂文是鲁迅一生中的主要战斗武器,也是他创造的一种新文体。它的特点之一是简练。简练是从准确来的,没有多余的笔墨,能抓住要害,恰到好处就是简练。所谓“寻一车兵器,不若以寸铁杀人”就是这个意思。 简练是作家才能成熟的标志,是阅历丰富的结果,也是笔墨净化的结晶。所谓“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景”也正是指此而言。 过去,“围剿”鲁迅杂文的人攻击鲁迅写杂文是因为“容易下笔”,“一挥而就”,不费功夫就可以达到沽名牟利的目的。针对这些恶意的中伤,鲁迅回答说,杂文“也不十分容易做”。他对许广平说:“殊不知我这文章虽然短,是绞了许多脑  相似文献   

4.
<正> 讽刺是铸成鲁迅杂文强烈战斗性的一个有力因素。在鲁迅的杂文中,作者经常地大量地通过语言修辞的艺术手法进行讽刺,取得了多方面的强烈的讽刺效果,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鲁迅杂文中的这种讽刺手法,很多同志都在认真地分析和研究。本文想就鲁迅杂文中的讽刺语言艺术也来作一点粗略的分析和探讨。 (一)搭配“反常”,巧用矛盾,换句话说,就是通过词语本身搭配的表达作用,利用词语的意义关系来进行讽刺。这种方式在鲁迅杂文中表现得特别突出。所谓“搭配‘反常’,巧用矛盾”,是指修饰  相似文献   

5.
鲁迅的杂文中,应用了大量自然科学史知识,使他的杂文内容扎实、说理充分、风格独特,极富有战斗性,达到了别的杂文难以达到的效果。为了帮助读者学习鲁迅的杂文,作者余凤高同志对鲁迅杂文中的科学史知识作了系统探讨,这里选刊两篇,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6.
鲁迅说他的杂文写作是为了“知人论世”,“知人”即是人物品评,这是鲁迅杂文的一大特色。人物品评,古已有之。孔子说对于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就是对人物言行的品评。魏晋以前,品评人物与统治者选用人才密切相关,而侧重于政治的、道德的品评;魏晋时期,人物品评超出了人才察举的政治功利色彩,而发展为哲学的审美的人物品鉴,成为一种时代的美学风尚,故名之为“人物品藻”。魏晋时的知识分子,玄理的辩论与人物的品藻是他们生活的两大课题,南朝宋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留下了这种士风的生动记录。其中的《品藻》篇对人物才情,风貌的审美品评甚是精彩。一部《世说新语》就是对魏晋知识分子人物美的品鉴。鲁迅说: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文是精湛美妙的艺术珍品,其艺术美的奥秘何在?这在鲁迅一九三二年四月编讫《三闲集》所写的序言中有所揭示:“短短批评,纵意而谈,就是所谓杂感者。” 一 写杂文,为什么要“纵意而谈”,要回答这一问题,不妨先从其取材特点说起。 杂文,虽然以说理为能事,但与政论文不同。政论文多是对社会重大问题进行正面直接的论述,从对事物的分析批判中,表现作者的主要观点。杂文则是探幽烛微,“描写个别”。  相似文献   

8.
一 鲁迅杂文是随着五四新文学的产生而出现的“将诗和政论结合在一起的‘杂感’这类尖锐的政论性的文艺形式”,在推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由传统的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从意识形态领域里作出了积极的反应,既使对中国大陆有政治偏见的华裔美籍学者夏志清,对鲁迅杂文也有一种肯定性的评价。他认为“鲁迅杂文非常有娱乐性”,他用“幽默而不留情的笔法,来攻击中国的弊端。……在刺破一般中国人的种族优越感和因文化孤立而养成的自大心理这两方面,他的散文(即杂文)最能一针见血。”当然鲁迅杂文的成就不仅在于讽刺了“民国成立二十年来的坏风恶习”,而且还在于他进一步发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文学艺术上的主要成就要推他的杂文和小说,但他的诗歌成就也高。郭沫若同志曾作过这样的评价:“鲁迅先生无心作诗人,偶有所作,每臻绝唱。”鲁迅的诗同他的文一样,极富思想性、艺术性和战斗性。它,激情如火,读来令人热血沸腾。实际上,鲁迅战斗的一生,就是一篇高亢激越、壮伟动人的诗。鲁迅的诗,也就是极为可贵的鲁迅精神的艺术体现。  相似文献   

10.
(一)按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整体都是由许多要素(或部分)为特定目的而组成的系统。鲁迅杂文作为一个艺术整体,就是以其创作的宗旨、题材、形式、表现等基本要素来展示其系统的结构层次的。所谓鲁迅杂文的创作宗旨,简言之就是针砭时弊。对此鲁迅有两种提法:一是  相似文献   

11.
一为了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质,不少研究者对其形象问题作了多方面阐述。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对鲁迅杂文的情感性注意不够,则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有的同志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形象性与评论性相结合”,就显然忽视了情感性这一重要的艺术因素。事实上,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的情感性,他更是怀着深挚炽热的感情来从事杂文写作的。他说过,他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  相似文献   

12.
一为了探讨鲁迅杂文的艺术性质,不少研究者对其形象问题作了多方面阐述。这当然是完全必要的。不过,对鲁迅杂文的情感性注意不够,财不能不说是研究中的一个缺陷。有的同志将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质概括为“形象性与评论性相结合”,就显然忽视了情感性这一重要的艺术因素。事实上,鲁迅十分重视杂文的情感性,他更是怀着深挚炽热的感情来从事杂文写作的。他说过,他写杂文“就如悲喜时节的歌哭一般”,“无非借  相似文献   

13.
鲁迅是一个具有深厚哲学素养的伟大思想家,他熟知中国古代哲学,前期受过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后期又学会了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所以,在他的著作中,辩证法思想是一以贯之的,只是后期比前期更加自觉和成熟。毛泽东说:“鲁迅后期的杂文最深刻有力,并没有片面性,就是因为这时候他学会了辩证法。”鲁迅所尊重的,是生活、实践的辩证法,这在他所持的辩证法的基本观点中,有着明显的反映。一联系的观点,是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联系,指的是事物的相互关连和相互作用,用鲁迅的话来说,也就是“相关”和“相干”。鲁迅的联系观有三…  相似文献   

14.
(《故事新编》)……不足称为“文学概论”之所谓小说。 他的作文,却没有……想到“文学概论”的规定,或者希图文学史上的位置的,他以为 非这样写不可,他就这样写,因为他知道这样的写起来,于大家有益。 ——鲁迅 读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集《故事新编》,我们会发现这样的现象:它情节简单,描写不多,人物形象也是“速写”式的,并不丰满,但却具有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同时,如果不结合注释看,我们就不大容易理解作品所涉及的一些作者当时的社会问题,这又和读鲁迅杂文的情况类似。统观鲁迅一生的创作活动,我们还可以看到另一个有趣的现象:他前期偏重于小说创作,但从一九二五年十一月写了《离婚》以后,就再也没有写过一篇“一般的”小说,而杂文写作量却越来越增加。鲁迅在十八  相似文献   

15.
一杂文,这是伟大的艺术家鲁迅留给我们的宝贵的文学遗产。鲁迅杂文既然是文艺作品,它必然也可以具有浪漫主义的特色。在我们论述鲁迅杂文的浪漫主义之前,我们不妨重温一下,1935年5月鲁迅发表的《徐懋庸作〈打杂集〉序》一文。在这篇著名的序文里,鲁迅批评了那种把杂文看做是“作者的堕落的表现”的错误观点,指出:“杂文这种东西”,“恐怕要侵入高尚的文学楼台去的”。最后,他认为,杂文不但“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鲁迅特別强调:“能移人情,对不起得很,就不免要扰乱你们的文苑,至少,是将不是东西之流唾向杂文的许多唾沫,一脚就踏得无踪无影了,只剩下一张满是油汗兼雪花膏的嘴脸。”事实正是如此,鲁迅杂文因为具有“移人情”的文学属性,所以,它固然以理智去启发读者,却往往又做到了以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中国杂文理论的变迁,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一是鲁迅时期,鲁迅不仅赋予杂文以战斗性,而且赋予杂文以社会学、历史学与民族心理学的重要价值;二是40年代,为杂文的衰落时期;三是50年代,杂文比较冷寂,并引发争论;四是新时期,关于杂文的讨论实际是40年代就开始的关于鲁迅式杂文是否过时争论的继续,提出了“新基调杂文”的概念。从40年代到60年代,杂文命运多舛,多次在与政治的短兵相接中一败涂地,“新基调杂文”实际是杂文领域中一股向着政治叛降思潮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聂绀弩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鲁迅之后的一位杰出杂文作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他就以一批优秀的杂文力作表现出对鲁迅杂文战斗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而他晚年借古典小说的研究,创作的几篇包蕴人学思想的长篇史论性杂文却少为人关注.将他晚年的杂文创作作一阐述,可见其浓厚的"人的觉醒"意识,表现出对鲁迅精神本质的深透理解与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18.
鲁迅曾这样说过:“自己呢,又做惯了晦涩的文章,一时改不过来,初做时立志要显豁,而后来往往仍以晦涩结尾”。鲁迅评价自己的一些杂文时,还用过“弯弯曲曲”、“吞吞吐吐”、“隐晦”、“曲笔”等词。一些研究鲁迅杂文的文章,偶尔也会谈到鲁迅杂文隐晦与曲笔的妙用,但似乎并没有探根溯源:揭示它在鲁迅杂文中的不容忽  相似文献   

19.
最近几年,在鲁迅研究中,出现了一个鲁迅与个人主义的关系问题。有人说,鲁迅是个人主义者,有人说,鲁迅不是个人主义者,但这正是他的“人格弱点”。为了把鲁迅和个人主义联系起来,有的人竞说鲁迅写杂文“首先是为了吃饭”,即为了有个“谋生的手段”。鲁迅是人,为了活命,他也要“吃饭”,也要“谋生”,因而发表文章也要拿稿费。但是,他写什么和怎样写,却不是由“吃饭”和“谋生”决定的,而是由革命斗争的需要决定的。例如,1932年,内山完造曾邀请鲁迅到日本小住,并说他可以以写作来维持生活,鲁迅回信说:“早先我虽很想去日本小住,但现在感到不妥,决定还是作罢为好。第一,现在离开中国,什么情况都无从了解,结果也就不能写作了。第二,既是为了生活而写作,就必定会变成‘新闻记者’那样,无论从那一方面都没有好处。……依我看,日本还不是可以讲实话的地方,一不小心,说不定还会连累你们。再说,倘若为了生活而去  相似文献   

20.
研究者一般从批判性、否定性和破坏性方向上定位鲁迅杂文,也多从这个方面探析并发掘鲁迅杂文及其意义.这是一个我称之为批判性或解构性的视角,这种视角有偏颇之处.因为它不是把鲁迅及其杂文看作一个"整体",不是从整体性方面加以把握,它遮蔽了鲁迅(杂文)更内在更本质性的东西.所谓更内在的东西,就是关于"人的观念".我认为这种关于"人"的观念,在鲁迅那里是作为"基本理念",即根底性意识特征而存在着的.从"非人"到"人",从解构性到建构性,可看作鲁迅五四杂文的总趋向;也是掘发鲁迅杂文更内在意蕴的一个有力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