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我国存在的仲裁证据诉讼化造成了仲裁发展滞后等诸多弊端。而我国又需要协调发展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所以,为了消除弊端、促进仲裁发展并进而在根本上推动非诉讼解决机制的兴盛,应当实现仲裁证据的非讼化。  相似文献   

2.
论仲裁的诉讼化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颖 《社会科学》2006,(6):120-124
仲裁的诉讼化与当事人对仲裁的期望背道而驰,使仲裁作为替代诉讼的争议解决方式失去了其固有的优势,并因其优越性的丧失而面临来自其他替代争议解决方式的挑战。目前仲裁领域的诉讼化现象特征明显,并且弊端突出,急需制定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3.
论国际商事仲裁程序“非国内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商事仲裁程序"非国内化"旨在摆脱仲裁地国法的控制,减少甚至排除仲裁地国法院的司法监督,注重国际商事仲裁的效率与自由,提高国际商事仲裁制度的竞争力。有关国家的国际商事仲裁立法及实践均呈现了不同的"非国内化"趋势,其在国际商事仲裁程序法适用领域中的发展较为明显,在国际商事仲裁裁决撤销领域中只有零星的实践。从国际商事仲裁的整体来看,国际商事仲裁程序"非国内化"仍然是有限的,不可能完全脱离仲裁地国的管制。  相似文献   

4.
在线仲裁的界定及其仲裁地问题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钟丽 《社会科学》2002,(3):42-46
随着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的迅猛发展 ,在线仲裁的实践也越来越丰富。本文对在线仲裁的概念和如何确定在线仲裁的仲裁地进行了探讨 ,同时对“非国内化”仲裁理论在在线仲裁中的地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有关立法和仲裁规则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仲裁中证据能力规则的具体表现,研究仲裁和诉讼中证据能力规则的差异及产生原因,认为仲裁的性质、审理方式、证据调查方式、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的目的是影响仲裁程序中证据能力规则运用的重要因素。并对我国的立法和仲裁规则进行分析,认为仲裁程序中不能适用诉讼证据能力规则,对于仲裁程序中证据能力规则的运用应当强化当事人协商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与仲裁证据规则的差异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证据是纠纷解决中的重要内容,证据规则也就成了民事诉讼和仲裁这两种纠纷解决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民事诉讼证据规则与仲裁证据规则在静态的规则形式即证据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动态的实体规则即证据的获取和证据规则的运用方式上都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7.
环境仲裁制度有利于更加及时、有效的解决环境纠纷,化解社会矛盾,保护环境资源。鉴于我国当前适用的解决环境纠纷的手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弊端,兹建议建立环境仲裁制度,把仲裁制度的优势体现在环境纠纷的解决中,连同其他的纠纷解决方式一起,共同为环境纠纷的解决提供一种制度模式。  相似文献   

8.
商事仲裁机构是民间性组织,与国家行政机构没有隶属关系。但是,在仲裁实务中,我国许多地方的仲裁机构呈现出很强的行政化倾向,即仲裁的行政化。仲裁行政化是我国特有的现象,与国际通行做法格格不入。《仲裁法》对仲裁机构定位的模糊、前苏联行政仲裁模式带来的路径依赖及我国现行行政体制的影响,是造成仲裁行政化的重要原因。克服仲裁行政化倾向,应该同时从仲裁文化的培育及仲裁制度建立这两方面进行。仲裁制度的构建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如果没有先进的仲裁文化作为支撑,那么,再先进的仲裁制度在实践中也难以得到正确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解决国际民商事争端的仲裁机制被频繁启动,我国仲裁法律制度本身的缺陷也就不断显现。本文从明确仲裁制度应充分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公正、效率地解决国际民商事争端的价值目标出发,围绕着全面实现仲裁制度国际化,对仲裁协议效力的确认、建立临时仲裁与专业仲裁机构的必要性、确立仲裁员享有责任豁免与承担民事责任相结合的责任制度等问题做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0.
论国际商事仲裁中的第三人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琳 《江淮论坛》2006,(2):63-68
本文从仲裁第三人的概念入手,指出在现今的国际商事仲裁实践中由于仲裁本身的因素带来的缺陷,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有其现实必然性。论述了仲裁第三人和仲裁协议第三方、司法第三人之间的不同以及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基础及立法实践;分析了适用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几种情形,提出了如何有效建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