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周振国 《河北学刊》2004,24(4):5-10
邓小平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处于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不懈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成果.时代主题的连续性和理论主题的一致性,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时代特征和国内环境的新变化,理论主题的新开拓,又决定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邓小平理论之间与时俱进的关系.这两大理论的科学体系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2.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体现,又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面对新问题所提出的新思想;既继承了前人的思想成果,又有新的创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高度浓缩的形式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以及关于共产主义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基本特征的规定,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深刻的政治智慧和重大的理论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理论品质.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呈现出与时俱进的发展阶段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都是与时俱进的伟大理论成果.与时俱进,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客观现实的需要,是时代的呼唤.在充满希望与挑战的21世纪,"三个代表" 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80多年的历史,就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发展,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相似文献   

6.
朱凯 《人文杂志》2001,(4):140-143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对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内在本质作出新的科学概括,深刻揭示了在全新历史条件下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客观规律性."三个代表"论就是党的本质论.它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和辩证统一性,并被赋予了鲜明的时代内容和新的时代精神.这是继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之后取得的又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新时期全面加强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指针.  相似文献   

7.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从巩固执政党地位的角度来运筹谋划中国共产党的建设这一重大历史课题的思想理论成果."三个代表"的思想突出了马克思建党理论及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中深深蕴含的人民性主题.人民性是"三个代表"思想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它深刻地揭示和科学地总结了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9.
高新民 《东岳论丛》2003,24(5):11-15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其独创性的部分,主要体现在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上。概括地说,其独创性可概述为: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对党的先进性的认识,即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在某些方面是一以贯之的;党的先进性是历史的、动态的、具体的;党的自身建设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保障,但并非仅仅由党的自身建设来决定。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凝聚了中国共产党对执政党自身建设理论与实践的新认识,即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要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要总结新的经验,努力培育新的作风;要把发展民主、创新体制与反腐败斗争结合起来等。  相似文献   

10.
"与时俱进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与时俱进”四个字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同用“实事求是”四个字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一样 ,十分准确精当、精妙绝伦 ,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妙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及其卓越继承者 ,是倡导和实践与时俱进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与时俱进 ,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集中体现和最新成果 ,堪称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又一次壮丽日出。  相似文献   

11.
<易经>是早期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易经>认为世界万物皆由阴阳两种不同元素组成."阴阳和谐"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阴阳变易,整体和谐,才得以化生万物.<易经>之"和",是中国"和"文化的源泉,在中华数千年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和"文化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强民族凝聚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文化仍然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吸收的重要文化资源,"和"的智慧和哲学在当代仍然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荣鑫 《兰州学刊》2009,(3):13-16
诚如大卫·里斯曼所言,当今社会已经由生产性社会转向消费社会。然而,消费社会并不止于物的“丰盛”,其成为其所是的根本在于其具有完备的符码规则、话语体系。正因此,其呈现出平等、民主化的幻象。要透过幻象进而认识消费社会的真实的社会结构,需要通过解读消费社会的区分逻辑达成。笔者认为,鲍德里亚《消费社会》一书为我们提供了解读该区分逻辑的锁钥。在文章中,笔者在结构主义语境中对区分逻辑加以分析,以此为基础,解读《消费社会》中的区分逻辑。由此,揭示消费社会真实社会结构的生成原则。  相似文献   

13.
作为对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承接和延续,"新时期"文学"英雄悲剧"的叙事必然遭遇重构"个人"与"整体"关系的多重挑战;同时,与"受害者"和正剧英雄的形象相比,悲剧性"英雄"的塑造提出了更高的人格建构要求."新时期"英雄悲剧的叙事不同程度地陷入叙事矛盾导致的文本困境,尖锐地暴露了个人自我的成长在具体历史语境中的两难处境,也预示了当代文学英雄叙事传统的落幕.  相似文献   

14.
从语言哲学、诠释学和宗教现象学等视域加以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言"的天与西方基督教中"言说"的上帝存在着以下不同:由于天"无言",使其所指隐含着多义性和随意性,而由于上帝"言说",使其所指被限定为独一的位格神;"无言"的天"出场"的时间性极其模糊,而"言说"的上帝"出场"则具有清晰的时间性;人与"无言"的天之间是"我与它"的共生关系,而人与"言说"的上帝之间则是"我与你"的对话关系;"无言"的天更多的是"直观地"启发人,而"言说"的上帝则往往"临在地"启示人;对于"无言"的天,人主要通过感悟和体会去认知,而对于"言说"的上帝,人只能借助信仰和激情去体认;"无言"的天以"道说"而澄明,"言说"的上帝则因其话语不断"冥化"而隐蔽.  相似文献   

15.
苏亦工 《人文杂志》2002,1(1):39-43
法律经常被解释为人类的意志 ,不同的志向可以创造不同的法律。中国古代的法律向称“王法”。“王法”的设立是基于帝王之志 ,而所谓帝王之志 ,不过是一种无穷大的私心 ,力图由一个人、一家人或一种宗派势力垄断政权、把持天下、包揽一切资源的产物。真正的王法真正的儒者宽恕之道 ,用现代术语来表述 ,就是要保障每个人的权利 ,实现公平和正义。  相似文献   

16.
“两课”是我国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三进”是“两课”的根本要求和归宿。如何卓有成效地使正确理论“三进” ,是关系到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后继人才的大问题。多年来“两课”教育作出了重大贡献 ,也存在一些问题。课题组经过调研论证 ,在分析存在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了坚持“三进”重在“入脑”、教学内容务求科学、方法手段贵在创新、师资素质与时俱进的改进思路。得出结论 ,为了实现“三进” ,必须实现三个根本性转变 :价值取向由传授知识到转变思想的根本性转变 ;教育理念由教师中心到以学生为本的根本性转变 ;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灌输式到研究式学习的转变  相似文献   

17.
“两课”教育肩负着对青年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治观、道德观的教育重任 ,“知”“行”统一是“两课”教学区别于其他文化知识教学的突出特点。“行”重于“知” ,“身教”胜于“言传”在“两课”教育中尤为显得重要。  相似文献   

18.
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是社会各界关注较多的一个"热点"话题.走出困境的思路在于政府与农民社会关系机制的重构,确立农民的主体性地位,组建基层乡民社会的"中间组织",使之成为凝聚与表达农民自己利益的实体资源,;同时也借此实现"以社会制约权力",改变民众在与国家基层代理人博弈过程中的弱势地位,并对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非规范性行为"进行抑制.  相似文献   

19.
李怡 《江汉论坛》2007,4(9):73-79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20.
"回到鲁迅那里去"的呼吁开启了新时期文学研究"重写现代性"的进程,是有着启蒙运动的先声意义的,其科学性内涵在于表现出了一种"回到起点"的思想自觉。鲁迅的"起点"思想意味着"回到鲁迅"的本质问题在于"回到自己",其价值不在于创造一种"目标"或"范本"的偶像意义,而在于具备一种"做梯子"或"踏脚"的启示意义。以鲁迅为起点,就是鲁迅研究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