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名人名言     
《老年人》2013,(3):17
不要勉强自己去学别人,而要发挥自己的特长。这样不但自己觉得快乐,对社会人群也更容易有真正的贡献。——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一个人的特色就是他存在的价值  相似文献   

2.
一、开朗与诚实是自我满足与快乐的源泉 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提出:“开朗与诚实是实现自我满足的潜势和体验快乐的重要因素。”我认为这样看待快乐的来源是有一定道理的。快乐的人一定开朗、诚实。老年人要使自己快乐.必须心胸开朗,言行一致,制定切合实际的目标,才能有快乐,才能享受人生。  相似文献   

3.
名人名言     
《老年人》2012,(12):19
◎少年的时候,要修理自己;青年的时候,要正视自己;壮年的时候,要扩大自己;老年的时候,要圆满自己。——星云大师告诉我们各个年龄阶段该做什么◎猪是否能快乐得像人,我们不知道;但是人容易满足得像猪,我们是常见的。——著名作家钱钟书语◎社会的溃败无关道德,而与不平等相关联。——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认为,平等是社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印度诗人泰戈尔  相似文献   

4.
文篪 《当代老年》2014,(4):27-27
我今年88岁了,周围人都把我称作“快乐老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我总结出一套老人“快乐十八法”,供老年朋友们参考。  相似文献   

5.
现代医学资料表明,愉悦的情绪、快乐的心态是使人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素,而真正的快乐不是外界给予的,只有自己创造的快乐,才是深层的、永久的、稳固的,才能使人终身受益。可见,快乐是智者的人生观。那么,怎样创造并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健康愉快地过好每一天呢?不妨从以下“八不”中汲取养料,修养身心。  相似文献   

6.
快乐的钥匙     
一个成熟的人会握住自己快乐的钥匙,他不期待别人使他快乐,反而能将快乐与幸福带给别人。每人心中都有把“快乐的钥匙”,但我们却常  相似文献   

7.
思宁 《老人天地》2013,(12):40-41
于继承是一名退休法官,患有严重的心脏病。为锻炼身体,他每天早晚由老伴陪着去江畔、公园“玩”健身。在“玩”的过程中,他融合东北大秧歌、健美操、拉丁舞等多种运动,创编了行进问有氧运动——快乐舞步健身操,并不断完善、推广,不但自己甩掉了所有病症,而且风靡东北、上海、海南等地,使千万健身者受益。  相似文献   

8.
快乐不仅为口腹与欲求的满足,更是人类的基本情感走向,它是借助外部世界的一切,经由自己的所行所思,通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精神寻求和生命体验。《论语》中孔子的"乐"涉及很多方面,翻阅《论语》,通过探寻孔子的音乐之乐、饮食之乐、生活之乐、教学之乐来了解先人对"乐"的理解与追求,希望能启发当下人们对乐的追求。  相似文献   

9.
兰崇美 《职业》2013,(7):77-77
“你工作快乐吗?”如果感觉不快乐或希望工作更快乐些,不妨试试以下四点规划,在新的一年里,让我们的职业道路铺满阳光,让我们的工作更快乐 —— 多元化体现自我价值 有人说“不能将生活等同于赚钱”,可在工作中,我们仍然像一头永不停歇的驴子,拼命往前冲,但这样只能从中感受到模糊的快乐。法国心理专家帕特里克·阿马尔说:“工作就是痛苦和成就紧密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在现实生活中,体现自我价值越多元,就越容易感到快乐。  相似文献   

10.
青年,作为处于现在与未来之间的一个特定阶层,其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如何,常常是人们观察和透视整个社会心态的“晴雨表”。而青年自身对于生活情趣的追求,则又常常被人们当作探析其精神面貌和价值取向的重要参数。近两三年来,台湾社会逐步进入了动荡多变的转型时期。所谓政治“民主化”的张扬和经济“自由化”的推进,以及各种社会思潮的涌起,文化市场的躁动,对处在这一时期的岛内青少年的“心理适应度”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和冲击,使他们的精  相似文献   

11.
上篇文化人类学家怀特在谈到文化的功能时曾提出这样的见解:文化有两种功能——满足人的生理需要和心理需要。而人的第一类需要,只能靠开发自然资源来满足;第二类需要则是靠汲取(drawing)人体自身的源泉来满足。诸如人之需要的食物、形形色色的衣服,器皿、装饰等,显然都是需要从外部世界获得。但人们内心的、心理的、社会的、精神上之需要——希望、肯定、信心、友谊等等这些则由情意、观念乃至哲学、价值构成的“信仰系统”支撑着。因此,文化向人们展示了生活的意义,激励生存的勇气,使人有活下去的目标。人类的“信仰系统”,在社会文化的进程中,大体经历了自然信仰、图腾禁忌、神灵膜拜直至近代的宗教信仰与政治信仰等几个阶段。但无论是初民的原始信仰,近代的宗教信仰,还是当  相似文献   

12.
谁不希望自己的生命之树常青,谁不希望幸福和快乐在自己身边围绕,那么讲求“乐”字养生便是秘诀之一。“乐”是情志调摄法的核心和精髓。  相似文献   

13.
“步入婚姻的殿堂应该会使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不断地扩展,而不应该是对自我的一种束缚。和你在一起,使我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而不是为了和你在一起我不得不压抑我自己、让自己努力去满足你对我的期望,前者更让我充满激情、让我更有勇气。” ——Susan Piver《在说“我愿意”之前必须要问的100个问题》  相似文献   

14.
<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既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2020年刚出台的《民法典》作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为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障,表达了足够的人文关怀,使每个公民的人格得到保护,使人们精神愉悦,将会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征程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今已经是全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是传媒化的人,没有人能离开传媒的影响。要想获得更多幸福,必须强化传媒素养,使现代传媒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最终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15.
法兰克福学派将它自己的哲学——社会学理论称为“社会批判理论”或“批判理论”。这一名称是霍克海默(M.Horkheimer)在1937年的《传统的和批判的理论》一文中确立的,它较好地概括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尤其是30年代《社会研究杂志》所发表的文章的特点。马尔库塞(H.Marcuse)曾对社会批判理论作出这样的说明:“批判理论是《社会研究杂志》的阐述性论文中以辩证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基础而提出的一种社会理论。”  相似文献   

16.
在审美时尚与社会阶级关系研究史上,社会地位衍生审美时尚是最为悠久的模式——财富赢得了荣耀,个人受尊敬的程度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有关。为了让别人对自己的财富留下印象,财富就必须以金钱力量的形式显赫地展示出来,它要求个体参与夸示性的(浪费的)消费。时尚不是社会地位的来源而只是社会地位的表现。人类文化思想史所表明的相反方向却是:“文化”必先已含有超越特定阶级的全社会公共价值,而后才可能成为阶级争夺的对象。在这类现象  相似文献   

17.
(五)对青年的研究,就是对新一代人的研究。青年学就是在“代”这一领域中研究和探索人类发展的趋势。所以,作为理论的青年学,就是对新一代人本质的思考。青年学是以一种使人类对自己的认识获得充分发展的基本要求而出现的。因为,把青年作为一个社会问题提出来,无论是从社会的或是青年个人的角度提出,其原因至少有一部分是由于不确切地理解青年,或是根据这种错误的理解而进行的实践所造成的。  相似文献   

18.
怡情是益寿的良方,怡情即和悦快乐的情绪。罗素说:“一个明智地追求快乐的人,除了培养生活赖以支撑的主要兴趣之外,总得设法培养其他许多闲情逸趣。”所以说,健康与快乐如影随形,关系十分密切。健康的钥匙掌握在自己手里,重要一点就是要千方百计去寻找快乐。然而,许多“乐”往往就在你身边,千万别与“乐”擦肩而过啊!  相似文献   

19.
《上海科学生活》2003,(2):13-14
“Botox”,一种通过注射使人永葆青春的灵药,在4月份被美国食品药物局(FDA)证明确有祛除皱纹的功效后得到了大肆的宣扬。食品药物局间接的推波助澜使2002年变成了一个“Botox聚会”年——在这种独具一格的临床治疗中,热情的女主人为挑选出来的有这种整形需求的客人提供烟熏大马哈鱼,同时也有大夫送上耳咽管,给出了“快乐注射治疗”的全新概念。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青年中出现注重自我价值的倾向,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我们把价值观念的变化放到社会变革中来考察,那么它的实质和意义就会充分显示出来。中国传统的价值观念以家族团体为本位,个体的价值取决于家族的价值。因此,“忠”、“孝”成为最高的价值尺度。在家讲“孝”,出门讲“忠”,就是以丧失自我为自我,以丧失个性为个性,在“忠”、“孝”中表现人的价值。古代儒家讲“克己复礼”,宋明理学讲存天理(仁、义、礼、智),灭人欲”,都是要求人们压抑自己的需要,绝对服从家族和国家的需要,以保持家族和社会的和谐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