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试论网络人际互动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交往的实践形态。网络人际互动是指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的实践活动。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互动主体的共生性、互动过程的跨语境性、互动内容的超链接体验性、互动方式的泛符号性以及互动效果的层级性。  相似文献   

2.
网络人际互动研究的理论基础与概念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人类社会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促动下变化着人际之间的交往实践形态.作为构成网络社会基础性关系的范畴与概念,网络人际互动是网络社会空间环境中网民之间网络社会关系的表征,是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网民个体与现实个体高度融合互渗的背景下,交往双方借助数字化符号化信息中介系统而进行的信息、知识、精神的共生、共享实践活动.而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在极大程度上得益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现实的人、多维社会关系以及现实生活世界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交往活动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地位。在以自然经济为基础的传统社会中,交往活动只是生产活动的附属;在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现代社会中,交往活动不仅是一种独立于生产活动的实践形态,而且也是人们社会实践的前提、目的和主要方式。因而,交往活动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社会实践的核心。  相似文献   

4.
论本文──读者的交流与对话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本文──读者的交流与对话金元浦文学是一种社会交流(交往),是一种具有特定形态的人类列话方式。它是由人的存在状态确定的社会的历史的实践活动。作为一种在历史中运作的语言活动方式,文学建立在主体间交往关系之上,是意义的交互理解行为,是双向互动基础上的共同...  相似文献   

5.
任平  孙琳 《天府新论》2012,(3):19-24
"场域"是指出场者的历史生活的空间。出场学是关于场域研究的学说,指涉历史出场者所处的历史语境与思想符号之间的辩证关系。场域的定义、本质、分类、步骤、研究对象等一系列的体系架构,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出场学关于历史建构的交往实践视阈中逻辑地展开的。出场学对场域的探讨可以通过与著名的解释学和社会学场域论之间的对话,来分析比较而得出它初始的出场样态。  相似文献   

6.
网络交往已经成为信息化时代最活跃、最普遍的社会交往。同传统社会交往相比,网络交往的时间过程和空间存在都已发生了崭新变化,并对人际关系、群体形式、经验基础和社会秩序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网络交往以认同为核心,具有脱域性、流动性和无边界性,并因此形成了传递经验,成为当代社会的新经验基础。传递经验不仅使网络社会的运行与变迁获得了新的内容、规则,呈现新的趋势,而且还对社会的制度体系、运行规则、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提出了尖锐的挑战。本文从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出发,对网络交往的时空转变、传递经验和不确定性开展了讨论分析,试图推进新形势下应对社会风险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穿越思想在场的表层而深入历史语境的底蕴,强调一切思想形态对于历史语境、出场路径的深度依赖性。随着时代和空间的出场语境的深刻变化,造就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逻辑。理论创新之途表现为走向差异之途,表现为出场与在场、同一与差异的相互缠绕。马克思主义出场因而是一个历史的辩证过程。因此,关于马克思主义出场形态,我们需要确立的出场学观念是:马克思文本意义、文本形态、理论形态是出场语境和出场路径的理论表现。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建立在他的实践理论基础之上的。实践作为人的本质的存在方式,表现为劳动和交往两种基本的活动类型。正是通过对劳动和交往的分析,马克思阐明了人是如何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在历史中现实地生成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具体地分析了现实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从而形成了对历史的双重阐释。五大形态理论与人自身发展三阶段理论的统一,也只有在对现实的人类实践活动的分析之中才能完成。  相似文献   

9.
交往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物质实践活动是人类及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本质最普遍的方式。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物质生产实践(广义上的物质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人自身增殖的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本文所说的物质生产是指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它“是整个现存感性世界的非常深刻的基础”;二是交往实践活动,它建构着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联系,直接创造和发展着不同的社会形态。生产决定交往,它是交往的基础和前提;交往又制约着生产,它是生产的前提、要素和环节。生产和交往的综合统一作用,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本文着重对交往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予以初步分析。在世界进入普遍交往的时代,在我国发展市场经济的今天,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交往作为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是人类在任何历史时期都必须进行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可是,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中,交往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实践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市场经济社会,作为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系统或社会形态,其交往活动也应有独特的本质与地位。任何交往活动,都是从一定的前提出发,运用一定的手段,实现其目的的过程。至今为止,可以说人类经历了自然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阶段和市场经济为基础的社会阶段。而市场经济社会的交往活动,在前提、目的和结果上都有其自身的特征:首先,市场经济社会交往活动的前提,不在人自身…  相似文献   

11.
为学界日益关注的出场学是关于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因何出场、怎样出场这一重大问题的理论反思,是在总体上与时俱进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范式。马克思主义出场学与马克思主义出场逻辑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自我相关、自我缠绕的关联性。出场学研究的当代使命有三:一是深描当年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唯物史观出场逻辑;二是在对资本创新逻辑的深刻批判中揭示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逻辑;三是全面阐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出场的历史语境、出场路径和出场形态。出场学作为研究"方法论自觉"的产物,是构建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中国学派的核心范式。  相似文献   

12.
网上人际交往以青年的文化心理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互联网络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全新的沟通载体。由于网上交往中信息传递的数字化、交往空间的虚拟化和人际互动的开放化等特征,使得以网络为传媒的社会具有与现实社会显著不同的文化特征。同时,网上交往也给青年带来情感的满足与迷失、角色的自由扮演与同一性危机、心理防御的弱化与人际信任的危机、不同价值文化的交融与价值选择的困惑等心理冲突。解决网上交往的困惑,一是要正确认识网上交往对青年的文化心理影响;二是青年工作者应努力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争取网络教育的主动权;三是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年网上交往的道德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3.
网络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网络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新的特点,给人际关系带来了新的冲击。它扩大了人们之间的交往范围,使人际交流能够双向互动或多向互动,交流更直接、更快捷。但它同时也产生了负面影响,对此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建立健全法律制度,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观,树立正确的人际交往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4.
互联网络为人际交往提供了全新的沟通载体.由于网上交往中信息传递的数字化、交往空间的虚拟化和人际互动的开放化等特征,使得以网络为传媒的社会具有与现实社会显著不同的文化特征.同时,网上交往也给青年带来情感的满足与迷失、角色的自由扮演与同一性危机、心理防御的弱化与人际信任的危机、不同价值文化的交融与价值选择的困惑等心理冲突.解决网上交往的困惑,一是要正确认识网上交往对青年的文化心理影响;二是青年工作者应努力掌握现代网络技术,争取网络教育的主动权;三是要加强对青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培养青年网上交往的道德自律能力.  相似文献   

15.
交往与文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以马克思的实践观为立论基础,依据马克思的社会三形态理论,探讨交往活动与文化发展的本质联系。认为:交往作为实践活动的重要环节和侧面,是人与人之间以一定的手段为媒介的、互为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过程。交往中具有否定性的、起媒介作用的要素,是导致不同的社会形态下形成不同的交往结构的决定性因素。相应于不同的交往结构,人的社会性也表现为不同的水平和性质,从而有不同的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随着交往结构的变革而历史地变动着的矛盾运动的动态关系。在不同的交往结构中所形成的客观价值关系系统,构成不同时代文化结构的核心。为这种价值关系系统所贯穿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思维方式三者互为媒介、相互制约,形成一定时代的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6.
从网络主体实践发展看网络道德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国防 《理论界》2003,(6):57-58
网络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实践基础,扩大了人类实践的范围,倍增了人类实践的能力,改变了人类交往实践方式。网络实践活动发生在赛博空间中,因而其具有虚拟性、高度自由性、高度风险性特征;网络实践活动创造了人们对网络道德的需要,也即自由的网络实践活动必须受到网络道德的制约和调节。  相似文献   

17.
网络是人类社会20世纪最伟大的创造之一,它几乎影响了人们在各个领域中的活动.网络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影响至关重要,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网络政治形态.本文以“网上政治”与“网下政治”的互动作为研究视角,在比较分析的框架中,揭示了网络政治的独特的两面性与双重性.网络政治作为现实政治的补充者、替代者和重塑者,相应地表现为参与型政治、压力型政治与权力-资本结盟型政治三种形态.网络政治独特的运作机制并没有掩盖它与现实政治的关联,尽管它在诸多层面改变了传统政治的运行过程和关系模式,但在其颠倒机制和聚合机制的背后,存在着一种隐蔽的垄断机制和操控机制.认识网络政治的独特性及其形态,有助于中国从容应对网络政治所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简论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权力授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往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往往忽略了对国家或社会内部活动之间关系的分析。本文采用了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方法, 从权力授予的角度对国家与社会进行了重新梳理。其实,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往往是建立在权力授予上的互动, 社会体系内部的授权最终将会变成国家权力。国家体系内部的授权也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认可, 公民授权是国家与社会互动的一种主要途径, 也是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连接点, 人类社会的民主化进程就是公民授权与社会授权不断扩大的进程。  相似文献   

19.
王卓斐 《学术论坛》2006,(3):159-162
网络文际交流是以超文本为中介的网际对话活动。通过强调即时性体验的超文本结构,网络文际交流瓦解了等级、权力、隔阂和禁锢,使参与者对当下世界的敏锐感受得以实时表达出来,最终制造出富有网络时代特征的狂欢式交流景观。而与此同时,网络技术本身包含的平面化逻辑规则又导致了交流过程中泛审美危机的滋长,从而令人类难逃网络框架支配的陷阱。面对这一技术进步与人类诗意生存关系失衡的重大辩题,只有恪守审美化的尺度,从现代人文立场出发,协调人—机关系,努力使科技创新的旋律与原点性的人文情怀达成和谐统一,并将其嵌藏于网络的连结和互动中,方可能尽量遏制网络技术的异化因素,实现与审美化交流的境界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20.
苏培君 《江汉论坛》2022,(11):13-20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方位,构建“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即是用中国精神、中国话语重塑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这一重塑于方法论上不仅关涉由选择性继承原则向整体性继承原则的新生转进,同时还应在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统摄下的中国化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中国传统哲学两个维度递次展开,凭借批判性创新原则规定新的出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向度。纵观国内外研究,冯契先生可谓批判性创新原则的先行探索者之一,他所提出的“转识成智”的原则不仅突破了苏联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桎梏,而且使得中国传统智慧在“实践唯物主义”的理论框架内得到了充分展现。基于此,才能进一步探讨由“转识成智”向“交往生成”逻辑延展的必然性,从而为新时代“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出场形态培育系统而深厚的方法论根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