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消费主义文化——一种意识形态存在形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吉志鹏 《天府新论》2010,(2):115-119
伴随着西方消费社会的发展,消费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性日益凸显,并且借助全球化的浪潮迅速向全球蔓延,力图将整个世界都纳入资本主义体系,中国等发展中国家也深受影响,作为“文化载体的意识形态”以消费主义文化为表现形式有其深刻的经济和社会背景,本文首先从意识形态的角度界定了消费主义文化的内涵及特点。认为消费主义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消费主义文化是由“以消费为动力”的经济基础决定的,是意识形态实践方式转变的表现;消费主义文化产生于“文化工业”;其运行和扩张以“文化主导权”的形式来实现;消费主义文化造就了异化的人,增加了人们对社会制度的依赖性,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  相似文献   

2.
影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要意识形态透视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当前影响并冲击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错误思潮和理论主要有新自由主义论、中国威胁论和消费主义论等,其中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冲击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西方主流意识形态;中国威胁论是歪曲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识形态谬论;消费主义论则是腐蚀和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西方价值观。深入剖析这些错误理论和思潮,戳穿其实质,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上海书写的海外叙述——《长恨歌》英译本的传播和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赟 《社会科学》2012,(9):185-192
《长恨歌》的英译本自2008年出版后,在海外屡屡获奖,并得到了西方主流媒体的积极关注和评价。这些奖项的获得说明了英语世界对《长恨歌》英译本的认可和肯定。但是同时,在西方中心主义的驱使下,对这一小说的接受和阐释仍然存在着狭隘化、过度政治化的倾向。剖析这部小说文学经典在海外译与介、传播与接受的过程和内涵,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学在海外受欢迎的作品类型、原因以及形成的影响力。此外,也让我们看到,在以西方话语为中心的文化范式下,英语读者对中国文学世界的认识与理解面貌,尤其了解在新的文化空间内,英语文化视域和意识形态对文学作品的接受所产生的影响。从而也使得这部小说在整个中国当代文学、文化的对外译介中成为一个具有讨论价值和典型意义的案例。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深入发展,中国社会正向便捷、高效、扁平化为特征的“微时代”迈进.西方消费主义思潮借助互联网广泛渗透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消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应对消费主义的冲击,叙事话语所具有的价值传递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思路.叙述话语创新是破解“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题的关键所在,也是维护主流意识形态安全、避免思想危机的有力杠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实现叙事语话内容创新、叙事话语表达创新、叙事话语载体创新.进行叙事话语创新,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消费主义的本真意义,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一元化”主导地位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亟需全社会共同努力解决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5.
文化霸权、文化身份危机与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曲舒文 《天府新论》2008,(6):118-121
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导致了文化霸权的产生,西方知识话语代表了西方资产阶级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面对西方话语的强势冲击,中国的西方文化研究者陷入所谓文化身份危机之中.然而,文化身份的建构性特征决定了对西方话语的接受是一个再语境化的过程.只要我们明确接受的目的、标准和效果,所谓的文化身份危机实际上孕育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消费文化,已经伴随着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入中国社会。当前,消费主义价值观念的商品拜物教、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对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成了严峻挑战。避免消费主义不良价值观的侵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消费文化。  相似文献   

7.
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传统马克思主义难以揭示当代资本主义文化现象的意识形态本质,而西方马克思主义在这方面取得了成果.由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关系缓和,无信仰特征的消费主义文化盛行,意识形态理论面临困境.面对消费主义文化的挑战,詹姆逊等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提出并论证了意识形态转型的理论.不仅拓宽了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研究,而且具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呈现出话语主体多元化、话语载体多样化、话语内容复杂化的新特点,也面临着国内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争夺日益激烈、国际网络领域西方意识形态话语权渗透交锋不断、我国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建设应对乏力等新挑战。要掌控新时代网络空间意识形态话语权,就必须提高话语主体素养以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拓展话语载体多样性以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影响力,坚持话语议题守正创新以打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优势话语,推进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以实现中国话语标准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9.
消费主义概念虽缘起于西方后现代马克思主义学者对资本主义物化社会的批判,但其文化表征在当下中国有着众多表现.其原因主要是文艺大众化时代的众声喧哗为消费主义提供了滋生的间隙;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内部结构失衡也潜伏着消费主义诱因;西方文化殖民消费主义对中国进行的话语侵略及中国文化本身落后思想的沉渣泛起.应对消费主义文化,既要看到其在历史进程中起到的人性回归个体和去意识形态化作用,也要建构批判性的文艺价值观,核心就是坚守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以文艺的人文关怀去重塑人的道德良知和精神信仰.并对社会主义文艺作品的文学生产——消费流程本身加强警醒和自律,进行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化批判.  相似文献   

10.
论消费主义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消费主义,是指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也在不发达国家发现的一种文化态度、价值观念或生活方式。消费主义作为一种全球性文化、意识形态,伴随着经济全球化逐渐传入我国,对我国人民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消费主义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因此,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化解消费主义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婷 《理论界》2014,(7):59-61
在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情况下,汉语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却令人忧虑。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英语形成了语言霸权,二是我们自己重视不够。然而民族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凝聚力的基础,我们必须坚守汉语的地位。目前可从汉语国际传播、汉语使用规范、教育选拔制度、汉语信息处理技术等方面入手巩固、加强汉语的国际地位。  相似文献   

12.
曹润宇 《学术探索》2012,(4):152-154
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具有浓厚封闭性的农业经济,而西方文化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兼具开放性和外向性的商品经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作为世界文化中两个不同的体系,存在较大差异,各具特色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汉英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观察和研究中西文化思维形态上的差异及其对汉英语言的影响,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两国语言的特点,还可以提高运用和处理两国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我国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是因为母语的影响造成的,即汉语的负迁移所致。通过列举大学生在英语写作中出现的问题,从语篇、句法和用词三个方面分析汉语文化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4.
大学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今天,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言,其霸主地位已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汉语热"现象在国外悄然兴起.而目前中国大学生的汉语水平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是令人堪忧的.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具体的导入方式包括教学大纲的改革、测试内容的完善、英语教材的重新编写,中西文化对比教学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加快,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极力输出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对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行文化霸权主义,严重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本文论述了西方文化霸权的表现形式,并提出了构筑国家文化安全战略和保护民族语言文字、加强文化制度建设、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民族文化创新能力等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6.
对意识形态的控制是一国政府的"执政资源",开放条件下不同意识形态的竞争更加隐蔽。西方发达国家高效施行的控制体系强化了本国民众的价值认同与民意支持,所推行的价值理念亦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国际权力、强化国家利益的一项利器。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攻防战略与战术策略对中国提升本土价值的现代感召力与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主动学习,促进本土理念的现代化、积极提升中国价值的国际化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7.
蒙云龙 《北方论丛》2015,(4):142-145
生态、潮流、反恐、普世等问题已异化为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的现代性路径;从全球化趋势的形成和发展、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弱化、新媒体发展和普及等方面着力分析西方意识形态扩张现代性路径的诸多原因,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宣传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交往的主动权和影响力、促进社会发展和惠民建设等进行应对。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内嵌着意识形态的话语演变与现实表征,表明意识形态作为“观念上层建筑”不是走向终结而是复归社会生活领域。透视全球疫情防控格局及其内在机理,需要理清新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意识形态的基本特质与逻辑范式。以资本逻辑为主导,形式上捍卫自由与人权,实质上造成个体之间、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对立,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是西方国家疫情失控的主要思想诱因。充分表达人民意志、重塑个人与国家的共同体思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根本超越西方话语体系,成为推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精神武器”。继续发挥意识形态引导疫情防控的正向作用,理应弘扬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牢牢站稳思想这块阵地,以实现观念上层建筑与政治上层建筑的有益结合,推动建构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19.
张桂芝  张锦辉 《理论界》2013,(10):45-47
文化是推动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东西方文化在中国以更快的速度汇集、交融,中国人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其中尤其是对英语文化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大.因此,在塑造城市文化形象、提高城市居民文化品位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让本土文化和英语文化自然地结合在一起、让城市英语文化融入市民生活之中,以满足人们对英语文化知识的需求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英语文化建设的要求.在对城市英语文化建设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尽力研究一套相对完整的城市英语文化建设体系.  相似文献   

20.
李翔海 《河北学刊》2008,28(3):32-37
"以西释中"的诠释范式不仅不能充分凸显中国文化自身的特质,而且包含了贬抑乃至扭曲中国文化的可能性,因而是不合理的,其将西方现代文化看作是人类文化之"共法"的理论前提也是不能成立的。为适应"集中多民族文化共同体的智慧以解决地球村所面临之共同困限"的时代要求,中国文化的基本诠释范式应当转向"以中释中"。为此,要在人类文化殊相之一的层面回归中国文化,使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二者均作为人类文化殊相之一而存在,并在人类文化之一般精神的统领下开展平等对话;要切实挺立民族文化精神的主体性;要继续以开放的心态对待西方文化;要凸显"双向互动,层级累进"的方法意识,逐渐推进"以中释中"诠释范式的不断生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