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道干涉"神话与美国意识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人道于涉”论在西方甚嚣尘上,其实,所谓“人道干涉”并无人道可言,“人道干涉”论只是西方为确立美国霸权下的世界新秩序所做的舆论准备,以此为法理依据的关国新干涉主义对非西方国家的安全和主权造成了极大威胁。美国海外干涉往往具有多重动机,包括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后者除政治意识形态如民主、人权外,还包括民族意识形态即关国的道德优越感和全球使命感。美国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和国家实力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是理解美国外交政策尤其是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尽管美国人避而不谈自己的民族主义,但美国的民族主义是客观存在的,其表现形式是以美国“国家利益”和“美国精神”为核心的国家民族主义。美国的国家民族主义在其形成早期具有积极意义,但从本质上讲,美国国家民族主义的非理性因素在进入20世纪之后,随着种族、宗教、文化多元化和民主外延的扩大,“天定命运观”过渡到“普适价值观”,已与霸权主义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3.
一个世纪以来,尽管美国政府的国内外政策不断变化,但始终贯穿其发展过程的一个主轴没有变化,那就是“国家安全”和安全调控。所不同的是,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政府,美国对“国家安全”有不同的理解和解释。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国家安全”就是美国的发展思想和理论。就“国家安全”而言,其思想从零散观念向系统理论的发展,其战略趋向由保守防御性向积极主导性的转变,即是美国从大国向强国和超级大国的转变;其内容由具体的思想和理论向无所不包、可任意和随意解释一切国内外政策行为的万能筒的扩展,便是美国从争霸世界到力图主宰…  相似文献   

4.
试论太平洋战争前美国的对华政策刘子建近代以来,美国不断扩大其在华权益。1898年,帝国主义国家争夺侵华权益的斗争十分激烈,美国提出“门户开放”和“利益均等”原则,以平衡各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权益。这一政策得到列强的认可,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成了列强侵华...  相似文献   

5.
林媛 《阴山学刊》2011,(4):12-14
文化外交是一个国家通过文化交流传播以促进彼此间相互了解,塑造自身良好国家形象,从而实现国家利益的一种外交形式,同时文化外交也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美国是世界上在文化外交方面影响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美国政府进行文化外交的过程深受“美国例外论”的影响,表现出强烈的“美国中心主义”和文化优越感,忽视文化的特点、违背文化传播的规...  相似文献   

6.
《新学术》2007,(2)
美国“301条款”法律制度是美国贸易代表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报复性后果和制裁的可能。其核心是以美国市场为武器,强迫其他国家接受美国的国际贸易准则,以此维护美国的利益。实际上,美国的贸易政策是攻击性的单边主义,通过潜在威吓的作用打开外国市场,是一种典型的为了美国的利益恶意运用权利,达到美国的贸易目的行为。在欧盟香蕉案中,欧盟将“301条款”诉诸于WTO,请求与美国就该法进行磋商,几轮交锋的后,得出了“301条款”不违反WTO的结论。本文将根据该案对“301条款”进行审视。  相似文献   

7.
美国外交政策中的理想主义鲜明地体现了美国的价值观、使命观及利益观。美国理想主义外交的意识形态渊源于美国政治文化中的“美国例外论”和自由主义传统,理想主义理念作为贯彻美国国家利益的“符号”和表征,备受历任美国总统和外交决策者的垂青。尽管美国外交披着华美的道德理想主义外衣,但却难掩其追求现实国家利益的利己本质。  相似文献   

8.
美国与东亚经济一体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美国与东亚一体化之间的关系,认为:东亚一体化离不开美国,美国在经济和政治安全方面也需要东亚;美国对东亚一体化的态度经历了一个从反对到支持到有条件支持的过程,目前尤其关注东亚一体化“去美国化”的动向,并采取了相应的外交行动。针对美国的关注和行动,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在坚持东亚一体化的地区特色的同时,应表明东亚一体化的开放性;中国要在实际行动中让美国和其他东亚国家看到其所发挥的建设性作用;让东盟扮演“领导者的角色”;以“威胁中国论”反击“中国威胁论”;超越“亚洲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的论争等等。  相似文献   

9.
关于美国现代国际私法中法律选择方法的法哲学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一美国现代国际私法是相对于19世纪及本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前的传统国际私法而言的。美国传统国际私法由联邦最高法院法官、哈佛大学教授斯托雷(JosephStory)奠基,他被誉为“英美国际私法之父”,其学说是“国际礼让说”与“属地主义’咱混合产物,理论的核心内容为:一个国家在其自己的领域内享有绝对的主权和管辖权,所以一国法律只在该国的领域和管辖范围内才有效力,只有在“国际礼让”时方有外国法在内国领域内发生效力。斯托雷奠定的传统国际法理论基础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三、四十年代。1934年比尔(JosephH.Beale)报告美国《第…  相似文献   

10.
美国思想库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库”一词起初指美国军工企业中的研究与发展部,现指以公共政策为研究对象,以影响政策选择为目标,独立于政府、公司和利益集团之外的非赢利性机构。思想库可分为小型思想库、中型思想库、大型思想库,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生产思想;教育功能;培养和储备人才。美国各种思想库在美国国家政策的酝酿、形成、决策、评估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国人对西方文化的了解、学习到接纳。美国作为典型的西方文化代表者的观念已逐渐形成。在国人出国留学时国家选择的调查中。中选率最高的是美国。但是根据零点调查公司和指标数据网联手发布了“中国人对美国态度”的数据显示.  相似文献   

12.
千奇百怪的美国社会,可说已到了见怪不怪的地步。可是,无数美国人近来纷纷对“外星人”着了迷,就连政要和名人也加入外星文明发烧友行列,各媒体更是推波助澜,把“外星人”和UFO炒得火爆。但愿这个向外太空行进得最远的国家,不会是重演一场好莱坞  相似文献   

13.
风景是建立民族认同感的最佳方式之一。哈德逊河被誉为“美国之河”,其独特的自然风景和文化风景成为早期美国的象征,是美国民族身份构建、寻找理想的“精神家园”之旅的参与者。从独立战争到美国内战前的19世纪中叶是美国自我意识觉醒和民族主义思想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众多文学家、画家、历史学家和景观园艺家审时度势,借助哈德逊河的独特风景,从两个方面助力民族身份构建:一是通过描绘哈德逊河流域的如画风景美,激发美国人热爱家乡的情怀,培养民族意识,增强国家凝聚力;二是揭示河流风景背后的深层意义,从政治、文化、经济等层面为构建民族国家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李琳 《南方论刊》2023,(6):40-41+48
自由国际主义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原则,一方面,美国主要依靠自身实力来实现国家利益;另一方面,通过强调其民主价值理念的宣扬和灌输来推进国家利益的实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将在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方面占主导地位,基于此,美国主要将在软实力方面持续发力,这与自由国际主义3.0相契合,通过建构自身软实力,以巩固自由主义国际秩序,延续所谓的“美国世纪”,但在权力转移的背景下,美国软实力的建构同样存在困境。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战争后,美国在应对接踵而至的威胁与挑战的同时,其国际影响力在不断下滑。普林斯顿计划针对美国国家安全和美国对外政策中存在的症结提出了21世纪美国的国家安全战略——构建“法治下的自由世界”,设想打造“民主同盟”,推进联合国的改革,促进国际合作,合法而合理地使用武力,共同消除威胁美国安全的七大威胁和挑战,塑造符合美国利益的“自由的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6.
论美国历史上的“中途契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途契约(Half-WayCovenant)”是17世纪移民到新英格兰的清教徒为第二代移民及非清教徒加入教会所制订的原则标准。关于“中途契约”,国内几乎没有人对之进行系统性的涉及,而国外虽有学者进行过研究,但他们的研究或者不系统或者忽略了它在美国历史中所起的作用。本文在对当年清教徒的一些布道文、演讲、著作等资料进行了重新分析研究,认为“中途契约”对清教使命的继承起着重要作用,对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以及北美由殖民地向美利坚合众国的过渡均扮演着积极的角色,对我们理解美利坚民族的使命感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  相似文献   

17.
唐方亮 《阴山学刊》2009,22(3):89-92
冷战后,美国在亚太地区对华采取了“均势”战略,以遏制和抗衡的手段平衡中国在该地区的力量。美国扶植日本充当亚太均势格局下的马前卒,实际上是冷战后期全球“均势”战略的回炉,目的就是要防止美国所谓与之利益相关的地缘带出现一个强国。形成绝对优势进而挑战美国的霸主地位。同时,美国炮制安全困境理论,挑唆亚太地区国家之间以及与中国之间的矛盾,使其相互疑惧,相互制约,从而形成“均势”,稳保美国的霸权。  相似文献   

18.
在当今美国,“政治正确”已成为一种在语言上判断对错的规范、在意识形态和道德上判断是非的标准,以及在社会政策上判断是否公平公正的尺度,它是美国各类左翼思潮的集大成者,是占主导地位的政治社会思潮,也是民主党的主要意识形态。当前,“政治正确”在美国政治生活中发挥着统摄性的影响,并产生了一系列负面效应。在政党体制上,“政治正确”造成了民主党居优而共和党处于劣势的非对称极化格局,限制了平衡的两党制对于美国政治体制稳定运行的正面作用。在三权分立且制衡体制上,“政治正确”使文官系统整体“左”倾化,并与“深层国家”纠缠在一起,丧失了其在调节行政、立法、司法权力制衡关系方面的功能,打破了美国政治体制的动态平衡。在政治文化上,“政治正确”使美国原本相对统一的政治文化出现了撕裂及核心价值观的冲突,动摇了政治共识的根基,进而使美国失去了政治制度稳定运行的文化基础。最终,“政治正确”造成的上述后果叠加在一起,使美国国家治理陷入政治分裂、社会撕裂、经济下滑等的紊乱局面。  相似文献   

19.
往往有一种误解:在美国这样一个高度垄断化的国家,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垄断组织绝对地控制生产和流通,主宰着社会经济的一切方面,因而小企业的命运朝不虑夕,其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无足轻重,而且数量将越来越少。但美国经济的现实证明,与垄断统治这一主流趋势并行的,还有一种反趋势,这就是大量中小企业的存在。它们在垄断组织的重重压力下,尽管每年都有一些被淘汰或吞并,但是除却一茬,又生一茬,在数量上,不仅没有减少,还屡有增加。真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小企业何以  相似文献   

20.
<正> 在抗日战争爆发前和随后的一段时期内,美国对华政策有不少变化,特别是在日本偷袭珍珠港事件发生前后和抗战胜利前后,转变更大。为什么会产生这些变化?现从美国的全球战略角度探讨如次: 一、由“门户放开”到“独立的国际主义” 美国的对华政策,是它整个全球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根据其国内的经济实力和国际形势制定的,有其历史的演变渊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