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强化人才工作服务经济建设──学习邓小平同志人才思想的若干体会项有绍《邓小平文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思想宝库,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半个多世纪以来,投身无产阶级革命事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系统总结。在《邓选》3...  相似文献   

2.
联系新世纪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际 ,回顾了邓小平关于人才问题的一系列重要论述 ,分析了邓小平丰富而深刻的人才思想 ,对于我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略论邓小平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孙玉娟邓小平以革命家、战略家的远见卓识,从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的高度,把优先发展教育看成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重视知识,重视人才,重视教育。认真学习邓小平这一思想,对我们更好地认...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人才理论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是我们新时期人才人事工作的理论依据和行动指南。尤其是邓小平同志根据新形势、新任务而提出的一些深层次的人才问题至今仍然需要我们认真的研究和思考。思考之一:科学分类,实现由单一的人才管理方式向分类管理模式的转变目前,我国将“人才”这个概念界定为:中专以上学历,或具有初级专业技术职称,或虽无规定的学历和职称但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人员。它主要是由三部分人构成:一是党政管理干部;二是专业技术人员;三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过去,我国人才分类思想比较淡漠。“国家干部”实际上成了人才的代名…  相似文献   

5.
黄建聪 《社科纵横》2008,23(9):100-102
墨子认为治理国家必须选拔有才能的人,人才的选拔应重视品行、辩才和技艺,选拔人才应不辟远近,不辟亲疏,不辟贵贱,量才而任用,量能而授官.墨子人才思想的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达到天下大同.墨子的尚贤思想与我们今天建设繁荣昌盛社会主义所需建立完善的用人制度有精妙的契合性.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农村经济改革理论的思想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邓小平的农村经济改革理论是他本人一贯的实事求是、按客观经济规律办事、重视和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思想方法的逻辑发展 ,是对中国共产党内长期存在的正确的农业政策思想的合理继承 ;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 ,对广大农民和干部创造智慧的集中和提升 ,极大地丰富了邓小平农村改革思想的理论内容 ;作为一种现代化的农业发展理念 ,邓小平的农村改革理论历史性地突破了传统重农思想的局限 ,为实现百年来几代中国人所憧憬的农业现代化理想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发展途径 ,作为经济思想史上一个富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理论范式 ,它又是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内在基础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十分重视干部队伍自身建设问题 ,尤其是干部自身的学习与提高。在长期的革命与建设实践中 ,邓小平形成了以干部为什么要加强学习 ,如何开展学习 ,主要学习什么等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干部学习观。探讨邓小平的干部学习观 ,对于当前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人才是社会发展的最基本、最活跃的因素。中华民族重视人才、爱惜人才的传统,源远流长。上古传说,就有三皇五帝等一批贤才俊杰。春秋战国,更是求贤若渴,才子士人四方游说,著书立说,治国安民。在这一时期,已形成了较为完备的人才思想和人才观。特别是先秦儒家,创立...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同志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长期革命实践中,对人才的选择、使用、培养,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论述,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人才学理论体系,其人才理论内容极为丰富,博大精深,观点鲜明,是指导我们当前人事人才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一、关于人才的选拔德才兼备,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干部标准,也是邓小平同志的人才选拔标准。1979年11月2日,他对选拔接班人提出了三条标准:一是坚决拥护党的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二是大公无私,严守法纪,坚持党性,杜绝派性;三是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政治责任心,有胜任工作的业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人才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用人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他注重在早期革命斗争中培养运动骨干,在根据地创建中培养军事人才和建设人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培养各类人才。毛泽东“兼容并包,任人唯贤”的人才思想,为建国后全国政权的建设和巩固奠定了坚实基础,发挥了重大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 ,戊戌维新精英人物提出了具有时代意义的人才思想。在人才与国家命运的关系、人才与改革的关系等问题上 ,他们继承了同世纪前几代思想家的思想 ,而在企盼言政人才、聚人才以救国和培养人才等方面 ,他们则超越了其前辈 ,表现出了自己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赵中奇 《唐都学刊》1995,(6):7-10,41
论邓小平同志的教育思想赵中奇邓小平教育思想是整个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教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我国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邓小平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富有针对性和现实性,包括了教育的各个方面,通过学习笔者...  相似文献   

13.
谈邓小平的管理思想张宝池在《邓小平文选》中,“管理”二字是出现次数较多的词汇之一,小平同志对“管理”的理解和认识与众不同,见解颇深。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管理论”,是十分有益的和必要的。(1)“管理也是知识”邓小平同志说:“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  相似文献   

14.
李放 《学术交流》2004,3(1):27-29
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包括五个建构维度,其思想精髓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论。邓小平的科技思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技学说,从时代思维高度为我国未来科技发展战略奠定了思想基础。  相似文献   

15.
谈邓小平的共同富裕思想滕春海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共同富裕问题,关系到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和人心向背。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构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课题。作为当代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深刻揭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一)共同富裕是社会...  相似文献   

16.
发展问题是当代世界的中心课题之一。邓小平同志在一再强调,中国的主要目标是发展,它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精神文明和人的发展。这里着重谈谈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政治发展和重视人才的思想。 一、经济建设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邓小平同志在描绘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中,重点是经济建设,有关的精彩论断很多,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可概括其精神。 (一)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是邓小平同志一贯的思想,也是对我国过去几十年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进行深刻总结得出的结论。早在1978年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他就指出经济工作是今后主要的政治,1980年他更明确指出:“还是要把经济建设当作中心。离开了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有丧失物质基础的危险。其他一切任务都要服从这个中心,围绕这个中心,决不能干扰它、冲击它。”(《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关键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不但是整个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且是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要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20多年,我们忽视了经济建设这一中心,片面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大搞政治运动,严重地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造成了民穷国弱、国际威望不高的落后状况。鉴于过去沉痛的教训,邓小平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邓小平的农业发展思想作了较为全面的概括论述,分析其思想特征、思想实质、主要内容、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同时指出当前农村进一步改革须注意的问题,特别强调要及时对农村基层干部进行思想、法制和作风教育,开展反腐倡廉。  相似文献   

18.
疏导的方针历来是我们党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方针,也是我们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毫无疑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这个方针仍然适用,必须坚持。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疏导的功能、方法和内容也必然会有新的变化、新的发展。邓小平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他对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作了全面、深刻和科学的总结,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和原则。特别是对疏导方针作了重大发展,他明确指出:“疏导,也包括运用法律的手段。”(《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194页)这个新观点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和必…  相似文献   

19.
裴蓓 《唐都学刊》2010,26(3):99-101
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改革开放思想的基本特性包括:紧追性与渐进性;继承性与创选性;民族性与开放性;传统性与时代性;科学性与实践性;全局性与战略性。邓小平运用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总结新时期的新经验,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关于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对科技、教育问题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其中关于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育人为根本,促进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0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在科技、人才、教育三者当中,教育是出人才、出科技成果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通过抓教育来培养人才以至促进科技发展,使之共生互补效应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综观19世纪和20世纪,一些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科技强国,其根本原因在于抓教育,不遗余力发展教育.比如德国科学技术后来赶上英国,靠的是大办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