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吕燕 《西北人口》2011,32(1):53-58,63
现阶段是我国进入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初期,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关键时期。要解决人口老龄化给中国社会经济带来的影响首要和最关键的是从战略上进行选择。面对老龄化社会最直接和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养老问题。通过实证和理论研究发现社会养老服务供需矛盾是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养老事业与产业协调发展是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战略选择。为老年特困群体提供的养老服务应该视为纯公共产品,应该由政府提供;对其它群体而言,养老服务应该是一种私人产品,但这种私人产品具有明显的消费正外部性。通过经济模型分析政府、市场和家庭(个人)在社会养老中的责任,所有获得收益的人都应该为他们在最优社会养老服务水平上获得的收益价值支付等量的成本。在社会养老服务业中政府应该正确定位,尽量减少直接干预,充分发挥市场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障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和主体,辅以集体供养、群众互济和国家救济相结合的养老方式。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计划生育政策的成功实施,传统的养老保障体系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集体经济提供的养老保障体系已基本瓦解,新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还远没有形成,家庭养老保障的功能和资源正在不断减弱和减少,农村养老保障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根据2014年中国老年社会追踪调查(CLASS)数据,从身体和心理健康、经济状况、社会参与、养老期望几个方面探讨我国老年人养老的突出需求和特点.对老年人家庭规模、成员构成、居住方式、子女状况等家庭养老资源和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服务、养老设施、社会服务等社会养老资源展开分析.研究发现:空巢家庭的老人已达47.53%;有12.54%的老年人需要不同程度的照料;失能老年人的孤独感问题和农村老年人的认知问题比较突出;老年人的经济独立程度提高,但城乡、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异较大;参与正式劳动就业的老年人比例下降而公益活动参与比例提升;我国老年人在享受老年优待、高龄津贴等福利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养老设施或机构的覆盖面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4.
从人口代际更迭的角度看,我国目前的中青年群体步入老年阶段后将面临重度老龄化和高龄老龄化并存的养老困境,亟须通过前瞻性制度规划和资源准备避免养老压力的代际叠加。由于认知是意愿形成和行为选择的前提与基础,中青年群体对养老责任归属的态度直接关系未来规模庞大的老年人口的养老方式,厘清其对养老责任主体的倾向与偏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判未来潜在的养老需求,从而在养老资源总量不足、结构不均的情况下实现“有备而老”的积极老龄化目标。同时,我国是典型的人情关系社会,人们往往会借助血缘、亲缘、地缘等社会关系网络及相应资源降低养老活动的运行成本,尤其在家庭养老功能日趋萎缩的背景下,社会网络正在成为个体应对养老风险的重要支持力量,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型社交形式日益普及,也为保障老年福祉提供了新的可能。但目前学界相关研究对中青年群体和社会网络因素关注不足,仍然存在研究内容和研究维度上的缺位。基于此,本研究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数据,分析我国中青年养老责任认同的变迁趋势,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社会网络各因素对中青年养老责任认同的作用机制,并以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对结果进行稳健性检验。...  相似文献   

5.
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当前 ,在养老机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 ,不同状况的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条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尽管受到观念意识、经济条件、家庭情况的制约 ,但是走社会化养老的道路已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 ,从长计议应加强社会养老机构的建设 ,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入住需求  相似文献   

6.
赵小艳 《西北人口》2007,28(3):36-41
由于底部人口老龄化和顶部人口老龄化的双重作用,我国的养老问题日益突出。而解决养老问题的关键在于健全的老年供养体系。虽然学者们对供养体系的子系统——资源系统、提供系统、供养模式各持其说,但是仍不能脱离家庭、社会、个人三者的作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量混合供养模式。然而,我国正处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的过渡阶段,其老年人的制度供给、精神保障、经济效应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中国养老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6  
大力促进社会化养老 ,从家庭养老向社会养老过渡 ,是我国养老模式发展的必然趋势。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区别在于承担养老责任不同。社会养老具有社会再分配功能 ,从而实现社会范围的公平化。虽然学者们各持其说 ,但养老模式仍不外乎以下几类 :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 ,不完整的家庭养老、社会养老、自我养老和居家养老等。而在我国 ,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模式还会持续很长时间 ,且最终会被社会养老模式所取代。我国目前的养老工作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
对老年人照料提供者的社会支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云 《南方人口》2003,18(1):6-10
面对老年人口数量剧增、社会养老资源不足、家庭养老仍是多数老人养老主要方式的状况 ,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议题。以往的研究和社会舆论更多关注的是年轻一代对老年人养老的责任与义务 ,强调家庭养老的作用 ,忽视了老人照顾提供者实际状况的研究以及对他们关心与支持的方法。本文思考了照料提供者的特点 ,提出在我国有条件的地区逐步发展面对照料提供者的服务。  相似文献   

9.
论社区建设与居家式社区养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养老面临着挑战,社会养老难以一蹴而就,因此,居家式社区养老是社会转型期养老方式的最佳选择。居家式社区养老与社区建设密切相关,互相促进。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进我国养老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0.
张丹  张园 《西北人口》2012,33(4):78-84
本文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探索和发展,以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现状为目标,首先总结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制度现状,其次剖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政策法规现状,然后分析了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实践现状,最后从尽快制定与实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建立"全覆盖、多支柱、可持续"普惠式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供给水平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较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农村养老问题日益突出。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符合农村实际情况,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有效途径。居家养老需要来自社区、政府、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社会支持。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倡导新农村建设,在这一有利契机下,我们要将社区服务型居家养老与新农村建设有效结合,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为农村居家养老提供相关的社会支持,并逐步建立农村居家养老的社会支持系统,促进农村居家养老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迫于巨大的人口压力开始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一方面使巨大的人口规模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另一方面也使得中国老年型社会在经济社会尚不发达的情况下先期而至。从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人口发展趋势来看,传统养老模式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甚至陷入无法超越的困境。在这种情况下,寻求新的养老模式成为学术界和政府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上海市亲和源老年社区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对养老问题所做的探索,无疑给人们带来了诸多启示。这是一种有可能从个案走向模式的案例,它可能成为解决中国未来养老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非正规”老年教育与老年人社会参与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如何促进老年人广泛而有效的社会参与,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是老龄化社会必须要面临的挑战。老年教育作为实现积极老龄化的重要途径正在引起普遍关注。相对于我国"正规"的老年大学而言,"非正规"老年教育是指除"正规"老年大学以外的多种形式的老年教育,主要包括社区老年教育、大众传媒中老年教育和老年人自发组织的老年教育。"非正规"老年教育以其灵活性、参与性和低成本等特性契合了中国老年人口的特点,能够更有效地适应老年人的教育需求,是促进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的重要途径。在大力发展适应中国国情的"非正规"老年教育的同时,应加强国家和政府的支持、推动参与主体的社会化、提升教育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4.
杨芳  张净 《西北人口》2014,(3):96-101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浪潮,养老成为政府、社会和个人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在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客观描述全国养老示范社区—广州市逢源社区养老服务的现状。逢源社区开展养老一条街、一条龙服务,以半公益的性质满足老人不同的需求,开拓了一条多元化、社区化的养老服务新路子。但目前社区养老服务空间资源匮乏、服务的精细化程度不高、服务人员缺乏专业训练等问题阻碍了社区养老服务水平的提高。只有积极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增强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和覆盖面,打造专业性的服务队伍,提高服务品质,才能满足当前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营造幸福老年社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周莹  梁鸿 《南方人口》2005,20(4):52-56
本文主要论证了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问题,先从理论上比较了我国工业部门、农业部门的收入增长率,并据此得出结论:中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再从我国城镇和乡村就业人员增长率,就业人员户口构成,就业人员年龄构成等方面实证分析了我国农村养老资源缺失。  相似文献   

16.
IntrodCtionPraetiees among rural residents in eentral and westernChina.Census data of 2000 indieated that the ChinesePoPulation aged 65 and over had aeeounted for7%ofthe total PoPulation.In urban areas,in Partieular,thatratio was 6.30%and in rural areas,it was 7.35%.Onaverage,China had entered an aging soeiety. Inrecent years,old一age suPPort inrural China haseaught the attention of government offieials andscholars alike.This 15 beeause  相似文献   

17.
城市空巢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许传新 《西北人口》2008,29(3):95-100
“空巢老人”养老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从社会学视角出发。详细分析了“空巢老人”的国家支持系统、社区支持系统、社团组织支持系统及个人支持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认为“空巢老人”是人口转型、经济发展、代际关系变化等诸因素合力的结果,需要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社会支持网络,才能保证这部分老年人能幸福地安度晚年。  相似文献   

18.
关于完善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泰洪 《西北人口》2001,(1):25-27,31
随着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农村老年人口的养老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分析了老年养老体系的分类及构成要素,以此考察了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体系的状况和所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完善农村老年人口养老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小华 《西北人口》2009,30(5):120-123
本文通过对社会资本相关研究的回顾,以中国转型期为背景,以转型效应对乡村社会家庭造成的冲击为线索.分析了乡村老年人在家庭外部关系网络的流失和家庭内部关系网络出现危机的情形下,老年人自身社会资本功能的发挥与老年人的养老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的宏观和微观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雪  侯力 《人口学刊》2011,(4):46-53
2000年,我国步入人口老龄化社会。伴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其宏观影响主要涵盖以下几方面:减少劳动力有效供给,减缓劳动生产率速度提高,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带来储蓄率的下降、引起消费水平的变化和加重养老保障的负担等。其微观影响主要包括:改变企业劳动力的供给和成本,加重企业养老金支付负担,同时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产生一系列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