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高职学生心理问题分析与调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教育界有识之士的普遍关注。2001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在当前社会发生了复杂而深刻变化下,应充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问题。”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伟大事业的重要措施,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高职学生的心理问题也更为复杂。一、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当前,高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1、自…  相似文献   

2.
姚斌  孙新 《西部论坛》2001,3(1):69-71
心理卫生教育可以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心理卫生教育应着重从心理发展与心理卫生、适应能力的培养、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人际关系问题、恋爱问题、学习问题、情绪问题、神经症等。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及大学生自身等几个方面的因素的共同影响。建立和维护心理保健网络 ,面对全体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针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 ,是预防、消除或减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4.
黎勋 《南方论刊》2008,(7):58-59
当代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必须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列举了中职学生心理问题的种种表现,并就如何对中职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一问题,从家庭教育得法;成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教导有方;把握学生心理,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平台;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能力,指导学生描绘未来的蓝图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刘勋 《中文信息》2013,(6):84-85
职业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的心理问题今年有抬头的趋势。在学生的学习、成长和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介绍,并提出了解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6.
心理问题,特别是严重的心理问题,一直是高校所关注的重点。仅2008年全国高校就有63名学生因心理问题而轻生,如何对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治疗,必须要进行深入的探讨和经验总结,本文就严重心理问题学生的发现、控制、治疗及善后等环节进行详细的阐述,希望给高校同行以借鉴。  相似文献   

7.
据资料显示 ,高校在校大学生中有 1 6.5 1 %的学生存在中等程度以上心理问题。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 ,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笔者从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出发 ,对如何正确认识和搞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产生原因的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的大学要对未来的专家进行现代化教育和全面训练,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教育要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发挥学生心理上的潜能.据有关材料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已成为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严重障碍,心理问题的困扰不仅给学生本人带来极大的痛苦,也已成为实现高等教育目标任务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障碍.  相似文献   

9.
黄一诚 《学术论坛》2007,30(8):190-193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近年来,高校学生心理问题比较突出,问题解决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文章探讨当前大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分析其原因,提出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和提升学生自我效能的策略.旨在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从根本上提升育人质量,促成大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0.
SCL-90症状自评量表普查数据的计量分析表明,测试总分在160分及以上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其心理因子中的人际关系敏感、焦虑、偏执因子对该学生群体的总体心理状况具有代表性。对此类代表因子进行心理成因调查和教育主题需求分析表明,大学生需要能够增强相互认同和归属感知能力的集体主义教育,增强纳悦自我、相互信赖、彼此接纳的认知能力教育,有关生涯规划方面的主题教育,人格成长理论的主题教育,高尚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方面的主题教育及常见心理问题自我调适方法的主题教育。  相似文献   

11.
试析新世纪华侨学府侨生的文化双向传播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越来越重视对外文化传播和交流,因此我们不应忽略在中国华侨学府求学的侨生群体。侨生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桥梁,是一群特殊的传播使者,由于身份特殊,他们在国内高校的学习和生活就具有了特殊的文化双向传播特点。侨生本身既是中国文化的接受者,同时也是海外文化的传播者,这种文化的传播不仅是双向的,而且是自觉的、主动的、相互的输出和接收。在双向文化传播中,最受益的当属中国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2.
如何引领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我国大学教育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常谈常新的话题。当前,某些大学生逃课严重、把追星、娱乐当时尚,表现出社会责任心不强、学习动力不足,大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正发生着不利于他们健康成长的种种变化。对此,高校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肩负起立德育人、教书育人的职责,要加强师德修养、坚定信仰、坚持以学生为本、转变传统理念、要甘于平凡、淡泊名利,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章太炎《国故论衡·说儒》指出,儒有三科,关达、类、私之名。达名为儒,儒者,术士也。作为达名,儒在古代中国往往是知识阶层的统称,而且也并不仅限于儒家门生。作为一类物事的种属称谓,儒通常用以指称具有一定德行品格与专门才能的人。作为具体的学派名称,一般则专指攻于诗、书、礼、乐、易、春秋之经典、以仁义之道为行动意旨与生活理想、敬拜孔子为圣师的儒家。作为一种正规职业的儒,可能开始于殷商。发展至西周时代,儒者已有官方与非官方的分别。春秋之后那些一度专以祝、宗、卜、史为职业的人群进一步分化,一部分经过自觉改造而转化为可以为上层贵族相礼、教书的知识分子,继续为主流社会服务,另一部分则蜕变成牢骚满腹、怨天尤人的粗野乡民,有的堕落为穷困潦倒、不稼不穑、无所事事的游民,有的甚至做起了劫贼的勾当。《荀子·儒效》说:儒者,法先王,隆礼义,儒者在本朝则美政,在其位则美俗。这是儒家第一次对自己的身份、使命、功能、作用进行了全面定位,使儒由原先的治丧、相礼或教书上升到经世、济民、治天下的高度,其活动舞台也从普通民居走向了帝王庙堂。而荀子所谓大儒、雅儒、俗儒则是荀子本人于职业、人格上的理想划分,也是对当时儒之流品基本现状的忠实记载与客观描述。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要求和不同的方法。它们遵循各自不同的规律和原则,前者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后者立足于解决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观念问题。二者互相关联,具有内在统一性。因此应该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首先消除大学生的消极心理反映,使大学生拥有健康的心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网络游戏强烈地吸引着当代大学生,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不能自拔,已经成为高等教育不容轻视的问题。这些大学生疏远了现实的学习生活,沉迷于网络游戏所营造的像一场美梦一样让人着迷的虚拟世界之中。建设健康和谐的网络文化,在大学生中开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使网络游戏陷阱中的失足者幡然悔悟,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相似文献   

16.
贫困大学生在高校中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弱势群体,承受着学习和生活等多方面的压力,也是各种思想和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从当前高校贫困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出发,深刻剖析其产生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应对措施,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7.
2020年我国全部脱贫实现小康,但由于脱贫的目标之一是"保障义务教育"而不是保障高等教育,实现小康后"现行标准下"的贫困线还会上涨,高等教育普及化后入学人数增多,基于这些原因,脱贫后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仍继续资助。仍需要完善和执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精准执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政策需要大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师生关系是高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也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关系。随着"80后"青年教师成为教学第一线的生力军,以及"90后"学生时代的到来,深入研究两代人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显得越来越重要。阐述了"80后"青年教师的优势与不足,对"90后"大学生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从课堂、日常和网络三个方面对高校青年师生间和谐关系的构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当代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淡薄、生存能力欠缺、生活质量不高,从而使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迫在眉睫。从高等教育角度来看,对生命教育重视不够,缺乏良好的生命教育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状况的新变化等是其主要原因。而基于后现代教育观分析,生命教育要完善大学生生命认知、生存能力和生活价值等内容,实现整体上有根、有新和有机的生命教育,并通过生命认知、生命实践和生命自省等来具体推进生命教育。  相似文献   

20.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社会化的发展,各种文化价值观念激烈碰撞,有些大学生因此产生了迷茫。在对待个人、社会和国家利益上,郭明义给了我们最好的答案,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有为服务人民的人才是伟大的,只有奉献社会的人生才是美好的,当代大学生要学习郭明义事迹背后所折射出的精神价值,并用这种精神指引自己的实践,就会创造与众不同的人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