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任何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一味胡编乱造、虚构的作品,不可能有其长久的生命力。《桃花源记》之所以具有历久不衰的无限魅力,究其源,皆因其植根于现实生活——《桃花源记》绝非虚构。后人把陶诗归为三大类: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这些诗全系诗人有感而发的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诗并记》应归为田园诗。不同的是,其余田园诗皆是陶渊明亲历田园生活感怀之作,而《桃花源诗》则是记叙武陵渔所见所闻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2.
我们在前四论曾将桃花源文化分解为生态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来论述。现在我们就按此思路分析看看《边城》是如何体现桃花源文化的。  相似文献   

3.
任何成功的文艺作品都是植根于现实生活,一味胡编乱造、虚构的作品,不可能有其长久的生命力.<桃花源记>之所以具有历久不衰的无限魅力,究其源,皆因其植根于现实生活--<桃花源记>绝非虚构.后人把陶诗归为三大类:饮酒诗、咏怀诗、田园诗,这些诗全系诗人有感而发的作品.<桃花源记>是<桃花源诗>的序,<桃花源诗并记>应归为田园诗.不同的是,其余田园诗皆是陶渊明亲历田园生活感怀之作,而<桃花源诗>则是记叙武陵渔所见所闻的田园诗.  相似文献   

4.
我们在前四论曾将桃花源文化分解为生态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来论述。现在我们就按此思路分析看看《边城》是如何体现桃花源文化的。一、生态文化从仅有的数百字的《桃花源记》中我们也能体会到良好的桃花源生态文化“;武陵人捕鱼为业,沿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是生态良好、风景美丽、与世隔绝的神仙般的境界。我们再来看看《边城》对茶垌生态环境的…  相似文献   

5.
一、中国文化沉积带湖北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华中师大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正明论述:“中国的地形,从西到东,从高到低,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梯,长江上游与长江中游的交接地带,位于第二阶梯中段的东缘和第三阶梯中段西缘,这里是连山叠岭和险峡急流、地僻民贫、易守难攻,历史的节拍比外围地区舒缓。北起大巴山,中经巫山,南过武陵山,止于南岭,是一条又宽又长的文化沉积带。“”许多古代文化的痕迹在东边的大平原和西边的大盆地上都已被历史的洪流冲刷得一干二净,可在这条文化沉积带里还保存着。”“在大巴山、巫山、武陵山,一直到南岭这些深山老…  相似文献   

6.
(一) 提起"都江堰",成都人民无不像听到母亲芳名般感到无限温暖、亲切和自豪.两千多年以来,是都江堰使他们生活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稳产高产的"天府之国"广阔的沃野上,都江堰恩泽着他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对都江堰进行赞美、评述,吸取养分;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唯独没有人从"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赞美、评述都江堰.现在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化应该是弥补这一空白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7.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而名满天下,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追寻与考证从来不曾停止过:“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它究竟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如果真的曾经存在过,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它所展示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文化环境?民族学家彭伊立、覃武陵在其父彭泊先生(我国50年代对土家族进行民族认定的先驱之一)民族思想的影响和启示下,对桃花源与武陵蛮的渊源进行深入研究,以失落了2000多年的巴文化为契机,运用民族学的新理论以及考古界、地质地理界和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对“桃花源”这一千古悬谜做出了大胆、独特而合理的推测与解释。本刊曾在2004年第5期刊发过两人撰写的《〈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一文,阐述了“东晋末年我国武陵山区腹地‘武陵蛮’的生活现实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原型”这一观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争鸣”栏目对彭伊立、覃武陵两位先生近期撰写的该专题系列文章予以连续刊载,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8.
塔克拉玛干,是我国最大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沙漠,几个世纪以来,一直被人们视为死寂恐怖的不毛之地。当地人称它“进去出不来”,西方探险干脆叫它为“死亡之海”。然而,在大漠深处,却奇迹般地生存着一支生机勃勃的“刀朗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生活习惯,过着近乎与世隔绝的“桃花源”式的生活。沙漠深处的生命奇迹 由乌鲁木齐乘飞机到达南疆古城喀什后,我们便转乘越野车直奔小城麦盖堤,然后从这里骑骆驼进入塔克拉玛干沙漠,按计划前去拜访颇有传奇色彩的“刀朗人”,试图揭开蒙在他们脸上的神秘面纱。 在许多内地人的想像中,沙…  相似文献   

9.
中国武陵地区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神奇的武陵山脉就聚居着“石门人”和“桑植人”等远古人类。先秦时期,武陵地区为濮人、巴人、楚人和越人等部族融合之地。此后干百年,历朝历代土家、苗家、侗家和“民家”祖先都在此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宝藏,形成了长达千里的“武陵山文化沉积带”。  相似文献   

10.
<正>中国武陵地区是人类起源地之一。早在10万年前的石器时代,神奇的武陵山脉就聚居着"石门人"和"桑植人"等远古人类。先秦时期,武陵地区为濮人、巴人、楚人和越人等部族融合之地。此后千百年,历朝历代土家、苗家、侗家和"民家"祖先都在此留下了底蕴深厚的文化宝藏,形成了长达千里的"武陵山文化沉积带"。  相似文献   

11.
(一)提起“都江堰”,成都人民无不像听到母亲芳名般感到无限温暖、亲切和自豪。两千多年以来,是都江堰使他们生活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食无荒年、稳产高产的“天府之国”广阔的沃野上,都江堰恩泽着他们的祖祖辈辈、世世代代。两千多年来,不同的人群从不同的角度对都江堰进行赞美、评述,吸取养分;但是令人十分遗憾的是,唯独没有人从“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角度来赞美、评述都江堰。现在随着考古、研究的深化应该是弥补这一空白的时候了!成都平原并非天然生就的“天府之国”。据地质考证,200多万年前,川西是地势低洼的湖泊,称为都湖。湖西面…  相似文献   

12.
赵心宪 《民族学刊》2014,5(6):63-71,114-116
李绍明先生对“武陵民族区”的阐释,界定了一个内涵清楚的民族学概念,是对费孝通先生“板块与走廊”学说学科特征辨识后,做出的新的学术阐释,是对民族走廊学说的丰富,不是回到区域民族学“封闭”研究的传统思路,而是观照于武陵民族区“这一个”民族区域发生、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特定地域文化研究的民族学理论。《彭水县志》的相关阅读,即能意识到武陵民族区“不被‘整合’的向心力”的事实存在。  相似文献   

13.
<正> 一桃花源中人没有说明从何处迁来,却说明了迁徙的原因:“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绝。”秦末的战乱发生在中原地区,长江流域相对地比较安定,是不可能发生避乱武陵源的事的。但是,如果把“避秦时乱”上推到秦惠文王派军队灭亡巴蜀古国,《华阳国志·巴志》便为我们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4.
深描理论旨在以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考察异文化,实现对他者意义结构客观公正权威的解读。格尔兹于上世纪四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从事的田野实践,即是以深描理论为基础,系统分析了东南亚地区的宗教、当代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变迁及原始部落的日常生活等,并将这些研究成果汇集为《文化的解释》的民族志经典。但是这一理论并非无懈可击,其逻辑困境在于,借由解读的解读如何处理主位解构与客观描写的矛盾,使其预设目标与现实间横跨着近似无法逾越的鸿沟,导致深描下的跨文化理解落入神秘主义的窠臼。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古代思想文化中,常常侠、义并用.侠文化源远流长.与"侠"有紧密关系的"义"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文化的精神本质上存在一致之处,侠与义的结合更能体现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水浒传>集中体现了这种侠义精神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6.
英国同时代两个作家狄更斯、爱米莉在他们的小说<双城记>、<呼啸山庄>中提出了爱与死的主题.<双城记>的卡顿和<呼啸山庄>的希思克利夫都因爱而死,但是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生命感觉不同,对爱的态度和反应不一样,他们因爱而死的价值内涵不可同日而语.  相似文献   

17.
《本事词》是清代词评家叶申芗所著的词话著作,辑录了唐宋金元词人有关词作逸事204则,是少有的专门辑录词本事的佳作,对研究唐至元的词有"知人论世"的重要参考价值。另外,叶申芗偏重以个人标准辑录处理本事,因此《本事词》带有作者浓郁的个性色彩,这也为研究作者的文学审美思想提供了可靠的资料。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叶申芗及其《本事词》未得到学界应有的重视,迄今为止尚无系统研究叶申芗的专著,关于《本事词》的研究文章亦很寥寥,且多是从单一层面展开的研究,无法全面宏观地透视《本事词》,对于研究叶申芗乃至闽派词学不能不说是一大遗憾。在缺少可靠的研究资料的情况下,掌握第一手资料并进行深入细致地挖掘,应该是研究《本事词》的最基本方法。在《本事词》的"自序"中,叶申芗就词本事的取材、词本事分类、剪裁处理办法、词学主张等做了较为系统的阐述,因此"自序"可算作系统研究《本事词》的一个总纲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中国学者费孝通提出的文化自觉及十六字箴言,以作者方李莉观点为视角进行了论文的论点和论述方式、论证方法以及表达思想的讨论,并结合民族音乐的发展要求,最后总结得出文化自觉的现实意义,对不同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应持的态度,对个人、对国家的积极影响,以达到和谐共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夏佛教思想不仅是对中原佛教文化进行引进与创新的结果,同时还是党项民族进行文化改造与创新的成果,这在现存的《解行照心图》及《洪州宗师教仪》等西夏佛教文献中有较突出的表现.西夏佛教界在综合唐代宗密华严思想、菏泽禅法、辽代华严思想等的基础上,形成了与北宋及辽朝华严和禅学思想都不尽相同的华严禅思想;西夏佛学思想既是党项民族文化个性的思想反映,也是党项与汉民族文化融合的体现.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